创新数控专业“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普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h_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随着北京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学校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求。北京金隅科技学校地处的房山区是北京市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与之相适应。
  学校多年来在数控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一直坚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路,但侧重对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改革,缺乏系统的研究与改革,在育人观念与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具有先导性。学校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寻求特色发展,就必须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及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目标
  探索具有我校数控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满足“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探索“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整体改革,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三、模式设计思路
  几年来,学校围绕“学”进行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改革、“集群式、模块化”的学分制教学改革以及“厚基础、宽能力、大口径、强技能”教学改革等,参与了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积累了一些课程改革方面的经验。
  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工种)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具有相似性,岗位典型职业活动具体且特点突出。如果将典型职业活动直接转换为教学项目,将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任务,就可以在企业、职业、岗位与学校、学习、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为使毕业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就要建立“学”与“岗”之间的联系。以“岗”导“学”,以“岗”定“学”,“学岗直通”就成为学习与岗位之间的桥梁。因此,我们总结出了岗位职业能力逐级递进的“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
  “学岗直通”中的“学”是指学习,“岗”是指工作岗位,“学岗直通”是学生在学校企业化的教学环境和真实的企业工作实践中,通过完成与工作岗位典型职业活动一致的教学任务,达到学习内容与岗位内容、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
  岗位职业能力逐级递进是将人才培养,即岗位职业能力(资格)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分段设置的课程以及相应岗位职业资格的取得,完成入门、初级、中级、综合职业岗位能力的阶梯式培养,形成岗位职业能力逐级递进。
  学生四年的学习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二学期,以培养文化素养为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四、五、六学期,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依据“学岗直通”设置课程,以企业典型工件为载体,以零件加工过程为导向,按照从简单零件到复杂零件的结构顺序,通过感知加工、模仿加工、仿真加工和真实加工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或模拟情境的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逐步实现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并完成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第七、八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学习的始终。
  四、模式的实践
  数控专业“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过了专业调研和分析、典型职业活动调研分析、专业核心课程结构设计、专业教学方案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学生学业综合评价方案制定、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七个阶段,其程序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1.以“岗”定“学”,构建“学岗直通”课程体系
  (1)以“岗”定“规格”,进行专业调研
  选择国营、民营、大型股份集团等16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大中型现代制造业企业为调研对象,设计了企业调查问卷、行业专家访谈提纲,针对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及未来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要求等开展了调研活动。通过调研分析,明确了专业设置、专业内涵、专业定位,确定了数控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形成了调研报告。
  (2)以“岗”定“内容”,确定典型职业活动
  针对毕业生工作岗位,通过专题调研确定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5个典型职业活动(见表1)。
  表1
  通过设计的典型职业活动分析要点及引导问题,就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及职业资格标准等开展专题调研,对典型职业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描述,确定了数控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典型职业活动,完成了“数控专业典型职业活动分析表”。
  (3)以“岗”定“能力”,进行课程设计
  依据数控专业典型职业活动分析结果,将5个典型职业活动直接转化成为5门专业核心课程(见表2)。
  表2
  同时对数控岗位必备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公差与配合、机械制造基础、钳工工艺学、机床电气、安全用电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整合,构建了3门专业核心课程(见表3)。
  表3
  在企业人员和课程专家的参与下,经过校内研讨、校外论证,形成了数控专业8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开发了“数控机床常见故障排除”等9门专业拓展课程。
  (4)以“岗”定“线索”,进行课程排序
  依据先“手动”、后“机动”,先“单一”、后“综合”等数控加工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排序,形成了机械加工基础与钳工技能训练—普通车床加工零件—数控车床加工零件—复杂零件的自动编程与加工等的专业核心课程结构。
  2.以数控岗位综合素质为目标,制定专业教学方案
  根据专业实际情况,通过专题研讨会,在企业人员参与下,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课程设置及内容、考核主线、教学安排等内容,对教学实施、实训环境、师资队伍、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提出了相应要求,形成了数控专业教学方案。   3.以数控岗位工作标准、规范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
  以数控岗位工作标准、职业规范为依据,分析了数控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在企业人员参与下,确定了课程性质、参考学时、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考核标准和方法等内容,对教学实施提出要求和建议,形成了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等17门课程标准。
  4.以零件加工过程为导向,实施课程教学
  以企业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任务,以加工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依据工作方法设计教学方法,依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形成了课程教学设计、教材、教学资源等,实现了五个“一致”:
  (1)教学组织形式与工作组织形式一致。按照企业工作组织方式,如班前领取任务、生产准备,班中进行加工、质量控制,班后整理等组织教学。
  (2)教学文件与生产文件一致。将企业生产文件,如零件图、工艺过程综合卡、工序卡等转变为教学文件运用于教学中。
  (3)教学步骤与工艺流程一致。按照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如技术分析、仿真加工、工量具准备、零件加工等设计教学环节,依据“借、看、提、办、验”等加工的五个环节实施教学。
  (4)教学要求与企业要求一致。按照企业对工人的要求,将交流与合作、独立性与责任心以及“四会”等融进教学要求。
  (5)考核方式与企业考核方式一致。以岗位考核方式为依据设计考核方案,以岗位考核内容为依据设计考核项目。
  5.以营造和谐人才培养氛围为保障,建立“决策、协调、激励、制约”的运行机制
  从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推动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有助于推动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出发,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构建保障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整体管理方式。
  成立了校级、系(部)级管理和评价小组,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以及协议等政策、制度,规范校企合作的组织、方式、关系与内容。通过《专任教师分级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与相应政策,调整教师的聘任、奖酬和考核等制度与办法,调动和保护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教学运行管理业务流程》等多项制度,规范教学运行过程。通过《关于教学检查工作的有关规定》《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多项制度,对教学文件、教学实施情况等进行监督和检查,合理评价教学效果。
  构建“四维”导向的评价模式,通过《学生学业综合评价方案》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过程化、评价主体多样化,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敢想、善思的学习氛围。
  五、条件的保障
  1.组建满足“学岗直通”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
  规范了师资来源、师资规格和要求等,实行课程“双师制”,同时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专家与技术骨干共同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数控专业教学团队。
  2.建设适应“学岗直通”要求的“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依据“四级递进式”课程体系,按照生产教学一体化方向进行建设,形成了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钳工、车工、数车等实训中心。紧跟现代制造业一线生产技术发展要求,加强了生产技术标准、规程等的制定与设备更新,使实训基地既可完成课程设置所规定的所有实训、实习项目,又能满足结合专业教学开展数控技术开发、推广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六、主要成果与成效
  1.主要成果(形式)
  (1)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调研规划及调研报告。
  (2)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方案及课程标准。
  (4)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学业综合评价方案。
  (5)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岗直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报告。
  (6)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标准。
  (7)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以及教材。
  2.主要成效
  (1)形成了数控专业岗位职业能力逐级递进“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了以“岗”导“学”、以“岗”定“学”的人才培养思想,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形成了以一个“融合”、三个“共同”、五个“直通”为特征的数控专业岗位职业能力逐级递进“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工学结合”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实施途径。
  (2)开发、制定了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标准
  开发了8门数控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对能够胜任本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典型职业活动中主要工作任务的基本技能的分析,确定了专业核心技能名称、训练内容(项目)和考核标准,形成了对应8门专业核心课程的“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标准”,为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3)构建了“四级递进式”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四个岗位教学阶段,对应构成“四级”课程,形成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以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为主体的“四级递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对学生加工能力的形成、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优化了教学环节
  通过整体环节设计,“阶段教学”的实施使课程衔接紧密,内容、环节连续、贯通,实现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同步,学生学习兴趣、资源利用率和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5)提升了师资水平
  承担市级、部级课题5项,“‘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数控机床改造”获得北京职业教育学会课题研究一等奖,2项研究课例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一等奖,2篇研究论文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一等奖,1篇被北京职工教育协会评为一等奖;参编出版教材5部;1名教师评为市级骨干教师,3名教师评为市级优秀青年教师;陈云海、李欣、宋新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数控专业教师团队被评为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创新团队。
  (6)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先后涌现出北京市职工技能大赛数控铣工冠军刘家成、数控车工冠军刘朝、金隅集团十佳团员陈小杰等优秀青年。学生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中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三年获得第一名。
  七、体会与思考
  (1)“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易于理解和运用,为我校在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制度的支撑,也为我校在其他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学岗直通”模式的设计与实践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目标,校企合作机制是前提,课程体系构建是核心,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关键,学习环境和实践条件是基础,教学运行机制是保障。
  (3)针对“学岗直通”模式对师资方面的要求,发挥教师动态分级管理的激励机制,实施企业实践、承接技术服务项目、承担市级及以上课题研究、开展技能大赛等多元化培养途径。同时组织教师参与专业教学方案及课程标准的制定,进行课程教学设计,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引导教师在“行动”中转变观念,提高实施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实验项目指导手册[M].2008.
  [2] 胡邦曜.创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1):68.
  [3] 易静.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4-6.
  (张玉荣,硕士,高级讲师,副校长,北京金隅科技学校,102403)
  基金项目:教育教学-青年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改革试点)(编号:PXM2013_014306_000056)。
其他文献
对低温制冷综合试验台进行了研究,详细说明了该试验台的基本构成和参数控制思路,并对该试验台进行实验项目的探讨。试验台内部最低温度可达-35℃,能提供恒温、恒湿、恒风速实验
今天,“中国的英美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一百多位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界的朋友们聚集在英雄城南昌,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
南京市白云园小学始建于2000年5月,坐落在美丽的南京河西新区。学校以小班化教育为抓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让每门课程彰显率性的品格,让每次课堂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其相关法规政策的深入贯彻执行,南昌教育系统的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扩大,采购金额从2003年的1600万元,到2010年最高时的60
在虚拟环境下,为了快速精确地实现多个刚体的碰撞效果,不能单纯地采取两两相互作用的顺序检测机制。文章利用离散法进行碰撞检测,首先,计算出在帧间隔时间内的潜在碰撞集(PCS),然后,
法国批评家巴尔特的文学实践不仅为结构/后结构主义诗学奠定了基础,他对于现代批评理论的意义更在于身体力行地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批评形态,即“游戏批评”。这种批评方式以一种
一、创新实验的目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经常需要演示一些变化微弱的物理现缘,这些现象单凭肉眼很难观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