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工子弟学校在“两为主”教育政策推行过程中的定位问题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36191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广受关注,农民工子弟学校对于解决城市中的流动儿童入学问题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本研究从宏观角度,就教育政策、农民工子弟学校两方面,对以往的文献梳理进行了总结和深入的思考,认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应成为“两为主”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全面实施过程中的“缓冲地带”,社会各方面力量应该共同努力推进“两为主”政策全面实施。
  关键词:流动儿童 教育政策 农民工子弟学校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从最初的家庭中的个别成员的流动,发展到现在家庭整体的流动,进城务工人员举家进城成为目前社会人口流动的一大发展趋势。进城务工者子女——流动儿童在城市的数量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研究从宏观角度,分析教育政策的推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利弊,探讨农民工子弟学校在现阶段的定位问题。
   根据《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对流动儿童的规定,本研究将流动儿童定义为:14周岁以下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于1998 年、2001年、2003 年三次出台了《流动儿童就学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形成了保证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两为主”原则性框架,即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二、“两为主”政策实施情况
   流动儿童“两为主”教育政策的出台,是从国家政策法规的角度保障了流动儿童在城市受教育的权益。班建武等从利益角度对教育政策执行難进行分析,认为流动儿童教育政策执行难,“主要在于不同的行为主体基于各自的价值立场而进行的种种利益博弈,使得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走形、变样,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2;史晓浩等认为,在现存利益格局的基础上,政策执行层面的差异造成了政策执行的困境;吴霓等认为,在落实“两为主”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挑战: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致使流入地政府面临许多考验,城市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短缺,打工子弟学校的大量存在阻碍了“两为主”政策的全面落实。3
   在这一政策执行实施的实践过程中,“两为主”真的有落到实处吗?从大多数的研究中,我们的得出的结论可能不是很乐观。
  三、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利与弊
   随着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在学界引起广泛探讨,流动儿童的教育安置方式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流动儿童两种主要的教育安置方式为:就读公办学校和就读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作为教育安置的方式之一,由于流动儿童家长收入的限制和流动性强等原因,大部分的流动儿童走进了农民工子弟学校。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具有合理性
   由于户籍制度带来的入学限制,为了有学上,流动儿童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已经成为客观现实。有研究发现,从儿童心理的发展角度看,打工子弟学校可能更适合流动儿童,可使他们在平等的环境中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4《北京青年报》评论员蔡方华认为,既然政府目前还没有能力完全解决,民工子弟学校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无奈补充,所谓“糙米糙面也是粮食”,在目前没有能力为流动儿童提供正规教育的时候,民工子弟学校为他们提供了教育机会。5
  (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弊端
   在分析有关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报告中,笔者发现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弊端主要是校舍简陋,教师素质偏低且流动性强,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不高。从长远的眼光看来,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能接受高质量的学校教育,直接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
  四、理性对待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力推行“两为主”教育政策
   农民工子弟学校对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特别是在初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我国流动儿童政策的出台,将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解决推向公立学校。因此,在现阶段农民工子弟学校对自身的定位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找准方向。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应成为“两为主”教育政策全面实施过程中的“缓冲地带”
  农民工子弟学校现阶段对于保证流动儿童在城市都能“有学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户籍制度造就的城乡“二元”格局下和传统的教育体制的限制下,农民工子弟学校是对体制不完善的补充。笔者也认为农民工子弟学校目前存在的意义是显著的,但是,它的存在只适应现阶段的特殊情况,从长远的看来,农民工子弟学校应该退出义务教育的领域。
   农民工子弟学校将流动儿童从城市居民中孤立出来,不符合教育公平的要求。在城市中他们成为了特殊的群体,对于学习和适应城市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采取和户籍儿童混编的方式,让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应该是流动儿童接收义务教育的主要方式。
  (二)推进“两为主”流动儿童教育全面实施
  “两为主”的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出台,推进了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进程。国家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将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出来,并且也得到很多省市的积极配合,纷纷推出了相关的措施来保证流动儿童公平接收义务教育的权利。
  人口流动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相伴而生的产物,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加强城市公办学校的容纳能力,接收农村移民的学生,并将他们纳入教育的主流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希望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推进“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班建武,余海婴.教育政策执行难的利益分析-以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实施为例[J]. 教育科学,2006,(6).
  [2]吴霓等.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研究[J].教育研究,2007,(4).
  [3]北京市流动儿童就学及心态状况调查课题组. 北京市流动儿童学校师生心态状况调查研究[J].社会调查,2006,(3).
  [4]北京市流动儿童就学及心态状况调查课题组. 北京市流动儿童学校师生心态状况调查研究[J].社会调查,2006,(3).
  [5]王唯.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实施分析[J].中国教育刊,2003,(10).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的经济长期已进入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期,基于“需求侧”的宏观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供给侧改革成为了我国当前寻求经济新增长的必然选择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试验采用3组完全随机设计,对Stock6及其7个改良系的单倍体诱导率进行研究,探索五大种质类群和5种不同杂交模式的选系基础材料对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GS13的诱导率最高,GS3
汉口火车站客整所采用了固定式地面真空卸污系统收集旅客列车污物箱中的污水、粪便,介绍了该系统的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并详细给出了该系统各组成部分(包括卸污终端、管网、真空站等)的相关设计参数的选择和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