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管是从大学生自身成长来看,还是就高校教育发展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不容忽视。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还有诸多地方需要改进。本文针对目前课堂上的不足,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指标等几方面加以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法;评价指标;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51-02
一、引言
心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此时大学生正处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关键期,就业、学习、恋爱、人际交往各方面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近些年来,高校校园学生失恋自杀、情绪极端的案例频频出现,赤裸裸的现实告诉我们,大学教育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心理健康课,但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课堂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课堂作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创新。
二、重新定位,明确课程目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对各高校而言,仅仅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远远不够,还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起到实际效用,这就要求对心理健康课程有个比较完整而正确的认识。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心理课有极强的体验性,在体验过程中,学生的感觉和表现都会表现出来,并与心理理论知识加以比对,把握住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心理变化规律,才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论从生本理念角度,还是从心理学自身来看,学生都必须占据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大学生一直在成长,其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外界方方面面都可能会对心理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再反作用于外界各方面。所以,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生成性的综合课程。
关于其在当前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市场化环境下,我国经济转型,社会各个领域都受到影响,复杂多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和情绪。而社会企业在招聘时,除了专业技能,对应聘者的承受能力、性格、创造思维等越来越重视,这些都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因此,高校要想培养出适合社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就必须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另外,大学生身心协调,自身才能健康成长,所以说心理教育在当前素质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而心理健康课堂无疑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实现途径。
(二)建立健全的目标体系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环境之间相互互动的过程,如果缺乏明确的目标,课堂极易出现混乱,内容不够全面等情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心理课程教学亦是如此,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来看,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问题,而且今后走向社会,必须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逐渐适应,心理健康颇为重要,因此应当建立起合理完整的目标体系。
制定目标时,遵循综合性原则,即共性和个性都应受到同等重视,心理教育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还要兼顾特殊情况和个人心理。遵循适时性原则,初进校园和最后离开时,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异明显,这说明其心理一直处于变动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所以课程目标要符合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
健全的目标体系可从以下三部分考虑:第一,维护心理健康。这是最基础的阶段,通过课程教学,保证学生能够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态度,能够理性控制自身情绪,与其他学生和谐共处;第二,防止心理疾病。在成长过程中,受内外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难免会出现心理疾病,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克服疾病,渡过难关。所以应教会学生辨识心理是否健康,掌握简单的调节方法和防治措施,不断学习与心理治疗相关的知识;第三,拓展心理潜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现实,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理性思考、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调整内容,健全课程体系
(一)合理安排内容
选择课程内容时,注意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内容要具有综合性,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社会学、性格学、教育学等。而且教学内容要简单化,涉及这些领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心理,解决心理问题,而并非一定要精通掌握这些知识。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需把系统复杂的知识,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述出来。其次,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现实情况,综合社会、教育、家庭和学生多方面考虑。部分高校的心理教育课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生活,与大学生的真实情况不相符。
主题的确定非常关键,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更容易接受感兴趣的事物,所以所选的主题内容若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效果将会明显提升。同样要满足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但其每个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即便在同一个阶段,受成长环境、性格、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各自的心理活动也迥然不同。以普通本科院校为例,大一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不适应;大二、大三阶段,心理素质增强,开始面临人际交往、专业学习、职业规划、恋爱等问题;大四阶段,主要考虑的是就业,以及人生未来发展。当然,全国各地的教育情况,大学生心理情况都不同,所以很难有全部适应的教材资料,这就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以及高校的教育情况综合考虑。
(二)完善课程体系
前面已经提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性极强,涉及多个领域、多门学科。如果简单地开设几门课程,难以全面系统的学习,无法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而且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长远发展也非常不利,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健全的课程体系。比如,很多高校都开设有《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等课程,基本构建起了有效的课程体系,但平常课堂上,依旧存在着些许问题,比如课程名称不同,但内容差异不大。 本文建议,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基础课程,主要是必修课,按照大纲和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大意义,并掌握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措施,养成良好的品质人格。其次,辅助课程,主要是选修课。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自主选课。此外,报告讲座、专题演讲等活动必不可少。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或业界内的专家学者来学校举办讲座,分析现状,预估未来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更加深刻清楚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三、创新方法,学会灵活运用
合理有效的方法能够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率,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方法层出不穷,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启发式教学等,且大都经过了实践检验,值得推广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两种:
第一,案例法。对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学习活动、情绪、人际交往、恋爱、个性等方面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可以将其进行集中总结,结合学生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最关注、最渴望解决的一些问题,综合成一个个典型案例,然后师生就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矫正办法等一起展开分析讨论。教师在引导分析的同时,可将有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浓缩进分析讨论中,传授给学生案例分析法在课堂中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因此,在选取案例时应力求使选用的案例具有现实性、代表性、生动性。
第二,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在讲授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通过讲解法、案例法让同学们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讲解的过程中,经常对同学们进行启发“请思考一下如何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个原理?”“如果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通过这种启发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对心理学原理的应用进行思考,有助于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四、更新观念,完善评价体系
(一)评价标准的原则
首先,保证评价的客观真实性。部分教师在评价环节,过于主观化,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差太多,极易引起学生反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与教师产生矛盾。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收集较为全面真实的信息资料,尽可能地还原真实,不掺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听取多方面的反馈意见,做出客观评价。
其次,评价标准应该科学可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处于变动之中,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做出客观真实的反应,这就需要培养教育工作者严谨的态度,强化其科学意识,运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可行性指的是评价指标应该符合实际,起到实际作用,如果缺乏可行性,其意义和价值将大大削弱。
另外,评价标准还要具有综合性。以往教育中,多是教师进行评价,任务繁重,容易主观化,评价标准不够全面。综合性指的是评价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一方,而应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共同担任。在评价指标具体内容上,同样要多元化,体现出综合性。
(二)评价标准的内容
1、课程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有:课程目标是否可行,具有发展性;教育理念是否先进;教育价值观是否正确;目标是否兼顾到多数学生,是否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等;
2、教师素质。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的职业素养、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否能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否能够维持良好稳定的师生关系,等;
3、教学教材。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考虑了社会因素、是否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所选案例是否与大学生的生活相关、文字表达是否简练清楚、是否具有讨论价值,等;
4、课程效果。具体内容有:大学生是否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得到锻炼提升;大学生是否能够理性思考,控制自己情绪;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是否正确;大学生是否具有心理危机意识,是否做好了防范准备。
五、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应予以高度重视。虽然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有心理健康课程,但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需树立起创新改革意识,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以转变课堂现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作者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任胜涛.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4(11):128.
[2]董微,马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改革初探——以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2012,22(4):68-69.
[3]张元洪,孔庆娜.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2):134-136.
[4]陈冲.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新西部月刊,2009,25(2):139-140.
[5]张丽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20(5):132.
[6]袁晓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问题与模式[J].科教导刊,2015,27(4):167-16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法;评价指标;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51-02
一、引言
心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此时大学生正处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关键期,就业、学习、恋爱、人际交往各方面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近些年来,高校校园学生失恋自杀、情绪极端的案例频频出现,赤裸裸的现实告诉我们,大学教育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心理健康课,但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课堂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课堂作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创新。
二、重新定位,明确课程目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对各高校而言,仅仅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远远不够,还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起到实际效用,这就要求对心理健康课程有个比较完整而正确的认识。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心理课有极强的体验性,在体验过程中,学生的感觉和表现都会表现出来,并与心理理论知识加以比对,把握住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心理变化规律,才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论从生本理念角度,还是从心理学自身来看,学生都必须占据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大学生一直在成长,其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外界方方面面都可能会对心理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再反作用于外界各方面。所以,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生成性的综合课程。
关于其在当前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市场化环境下,我国经济转型,社会各个领域都受到影响,复杂多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和情绪。而社会企业在招聘时,除了专业技能,对应聘者的承受能力、性格、创造思维等越来越重视,这些都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因此,高校要想培养出适合社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就必须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另外,大学生身心协调,自身才能健康成长,所以说心理教育在当前素质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而心理健康课堂无疑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实现途径。
(二)建立健全的目标体系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环境之间相互互动的过程,如果缺乏明确的目标,课堂极易出现混乱,内容不够全面等情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心理课程教学亦是如此,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来看,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问题,而且今后走向社会,必须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逐渐适应,心理健康颇为重要,因此应当建立起合理完整的目标体系。
制定目标时,遵循综合性原则,即共性和个性都应受到同等重视,心理教育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还要兼顾特殊情况和个人心理。遵循适时性原则,初进校园和最后离开时,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异明显,这说明其心理一直处于变动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所以课程目标要符合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
健全的目标体系可从以下三部分考虑:第一,维护心理健康。这是最基础的阶段,通过课程教学,保证学生能够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态度,能够理性控制自身情绪,与其他学生和谐共处;第二,防止心理疾病。在成长过程中,受内外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难免会出现心理疾病,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克服疾病,渡过难关。所以应教会学生辨识心理是否健康,掌握简单的调节方法和防治措施,不断学习与心理治疗相关的知识;第三,拓展心理潜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现实,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理性思考、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调整内容,健全课程体系
(一)合理安排内容
选择课程内容时,注意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内容要具有综合性,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社会学、性格学、教育学等。而且教学内容要简单化,涉及这些领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心理,解决心理问题,而并非一定要精通掌握这些知识。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需把系统复杂的知识,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述出来。其次,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现实情况,综合社会、教育、家庭和学生多方面考虑。部分高校的心理教育课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生活,与大学生的真实情况不相符。
主题的确定非常关键,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更容易接受感兴趣的事物,所以所选的主题内容若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效果将会明显提升。同样要满足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但其每个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即便在同一个阶段,受成长环境、性格、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各自的心理活动也迥然不同。以普通本科院校为例,大一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不适应;大二、大三阶段,心理素质增强,开始面临人际交往、专业学习、职业规划、恋爱等问题;大四阶段,主要考虑的是就业,以及人生未来发展。当然,全国各地的教育情况,大学生心理情况都不同,所以很难有全部适应的教材资料,这就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以及高校的教育情况综合考虑。
(二)完善课程体系
前面已经提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性极强,涉及多个领域、多门学科。如果简单地开设几门课程,难以全面系统的学习,无法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而且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长远发展也非常不利,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健全的课程体系。比如,很多高校都开设有《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等课程,基本构建起了有效的课程体系,但平常课堂上,依旧存在着些许问题,比如课程名称不同,但内容差异不大。 本文建议,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基础课程,主要是必修课,按照大纲和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大意义,并掌握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措施,养成良好的品质人格。其次,辅助课程,主要是选修课。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自主选课。此外,报告讲座、专题演讲等活动必不可少。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或业界内的专家学者来学校举办讲座,分析现状,预估未来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更加深刻清楚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三、创新方法,学会灵活运用
合理有效的方法能够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率,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方法层出不穷,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启发式教学等,且大都经过了实践检验,值得推广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两种:
第一,案例法。对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学习活动、情绪、人际交往、恋爱、个性等方面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可以将其进行集中总结,结合学生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最关注、最渴望解决的一些问题,综合成一个个典型案例,然后师生就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矫正办法等一起展开分析讨论。教师在引导分析的同时,可将有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浓缩进分析讨论中,传授给学生案例分析法在课堂中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因此,在选取案例时应力求使选用的案例具有现实性、代表性、生动性。
第二,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在讲授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通过讲解法、案例法让同学们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讲解的过程中,经常对同学们进行启发“请思考一下如何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个原理?”“如果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通过这种启发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对心理学原理的应用进行思考,有助于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四、更新观念,完善评价体系
(一)评价标准的原则
首先,保证评价的客观真实性。部分教师在评价环节,过于主观化,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差太多,极易引起学生反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与教师产生矛盾。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收集较为全面真实的信息资料,尽可能地还原真实,不掺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听取多方面的反馈意见,做出客观评价。
其次,评价标准应该科学可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处于变动之中,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做出客观真实的反应,这就需要培养教育工作者严谨的态度,强化其科学意识,运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可行性指的是评价指标应该符合实际,起到实际作用,如果缺乏可行性,其意义和价值将大大削弱。
另外,评价标准还要具有综合性。以往教育中,多是教师进行评价,任务繁重,容易主观化,评价标准不够全面。综合性指的是评价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一方,而应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共同担任。在评价指标具体内容上,同样要多元化,体现出综合性。
(二)评价标准的内容
1、课程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有:课程目标是否可行,具有发展性;教育理念是否先进;教育价值观是否正确;目标是否兼顾到多数学生,是否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等;
2、教师素质。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的职业素养、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否能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否能够维持良好稳定的师生关系,等;
3、教学教材。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考虑了社会因素、是否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所选案例是否与大学生的生活相关、文字表达是否简练清楚、是否具有讨论价值,等;
4、课程效果。具体内容有:大学生是否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得到锻炼提升;大学生是否能够理性思考,控制自己情绪;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是否正确;大学生是否具有心理危机意识,是否做好了防范准备。
五、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应予以高度重视。虽然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有心理健康课程,但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需树立起创新改革意识,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以转变课堂现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作者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任胜涛.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4(11):128.
[2]董微,马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改革初探——以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2012,22(4):68-69.
[3]张元洪,孔庆娜.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2):134-136.
[4]陈冲.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新西部月刊,2009,25(2):139-140.
[5]张丽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20(5):132.
[6]袁晓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问题与模式[J].科教导刊,2015,27(4):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