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刀刃在纸张中开路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o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如何都无法忽视的人物。国人们想起他时总是会在脑海中浮现他皱着眉头的模样,抑或是身穿长袍、胡子充满威严地耸立着,然而鲁迅的许多面卻往往为人忽略。日本汉学家、社会学家竹内好在其著作《近代的超克》中以一个日本人的视角去了解中国文化,去探索鲁迅,他用“去打破”这三个字形容鲁迅一生。诚然,鲁迅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打破一些东西的一生,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用自己的笔杆子为我们展现了不同侧面的鲁迅先生。被束缚的、念旧的、浪漫的、孤独的、论争的他,每部作品中的鲁迅都值得慢慢探索,细细品味。
  【关键词】鲁迅;中国文学;孤单;论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你用刀刃在纸张中开路。”这句话是当我想到“我的鲁迅观”这么宏大的一个主题时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观点。我观鲁迅,无非是从他的生平开始了解,参照我十几年读书生涯中拜读过的他的作品,结合每次咀嚼他的文字时的想法,在我脑海里,从一点一点勾勒他的轮廓到慢慢清晰的形象呈现。写下这篇《我的鲁迅观》,就是希望能用我的语言为你描述我心中的鲁迅。
  鲁迅是被束缚的。第一篇接触到的鲁迅作品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时还没读过他那些语言较为晦涩、思想较为深刻的文章,那时的我也是有十二三岁,涉世未深。读完全篇的第一感受是“他真的好惨”,在以“乐”为主题的百草园,他可以听到各种昆虫的叫声,可以想象美女蛇的传说,可以冬天在雪地捕鸟,可以感受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童趣。但是到了三味书屋就成了全然相反的一番景象——拿着戒尺的私塾先生叫他反复念着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话,他虽然没有怨声载道,却总觉得比在百草园的时候缺了点什么。《五猖会》也是如此,当我兴致高昂出发的时候,父亲不知为何硬要我背诵《鉴略》,我死记硬背完成父亲的任务后,却觉得五猖会怎么看都不像原先期待的那样了。这时候他的行动是被束缚的。庆幸,此时他的思想还可以遨游,起码还可以看到“先生读着读着不断仰头,向后拗过去时自己生出些乐趣。”而后呢,他却连思想都差点被束缚了。鲁迅所处年代特殊,那时候的人们已经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处,他们麻木,他们无知,他们浑浑噩噩地苟且过日子。鲁迅却不愿被现状击倒,他积极寻求变化,从加入南京海事学堂到去日本留学,他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摆脱那些稍有懈怠就可能加在他身上的束缚。我认为,害怕被束缚的紧迫感其实也从另一种意义上塑造了鲁迅。
  鲁迅是念旧的。《社戏》里,他描绘了少年时代在家乡绍兴看戏的记忆,记忆里不仅有那时候的小伙伴、家里的工人,还有我们一起乘船经过的碧绿的豆麦、河底的青草,浓浓的故乡之思飘在文字上方。《少年闰土》更不必说,是一篇回忆自己少年时的好朋友闰土的经典作品,当我去思考深究文章背后的寓意之前,我只觉得这篇文章勾起了我对我小时候玩伴们的深深思念——那时候我们也是像迅哥儿和闰土一般大小,也许再小一点,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就颇有默契地跑下楼玩跳皮筋、跳房子。现在看起来那么幼稚的举动,却是当年最期待的时光。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风筝》《阿长与<山海经>》《我的第一个师傅》和《藤野先生》等。之所以说他念旧,是因为他记得在他不算长的人生中经历过的这些人和事,他用心地写下对于这些人、那些事的回忆。把他们的故事变成篇篇歌词,不自己谱曲,让后世的读者在看到这些歌词时会感同身受,结合他们自己的过往去唱出一首首悠长的歌,在每个人的岁月里循环播放。在我看来,人是由回忆构成的,没有回忆的人生就是没有声音、没有色彩的无聊默片,而这些回忆是让鲁迅在今后悲凉寂寞的人生中感到些许温暖的源头,是支撑他度过每个黑夜的协奏曲。
  鲁迅是浪漫的。也许一般人都不会用浪漫来形容鲁迅,鲁迅无论在哪篇课文、那本书中出现的肖像画永远是皱着眉毛的深沉神态。我也曾认为,作为一个革命斗士的鲁迅,作为一个写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作为一个用最残酷的语言拷问麻木国人心灵的鲁迅,会和“浪漫”二字有任何联系吗?会的。如果你看过《两地书》你就会知道,鲁迅的浪漫不是那种说着甜言蜜语、许着山盟海誓的浪漫,也不是那种为你准备惊喜的浪漫。他的浪漫在于和你缓缓诉说中,诉说一些或是今天身边发生的事,或是对某人某事的小小看法,或是对你的疑惑的细致解答,或是对你生活细节流露出的琐碎关心。也许把鲁迅的浪漫说成温柔更加合适吧。但我总以为浪漫是最高的词——在评价夫妻之间的关系时。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浪漫方式,有些人啊,他在别处是严肃、激昂的,可偏偏在某些特定的人面前才会表现出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最值得珍贵的部分。“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非常喜欢世人对鲁迅和许广平关系的评价,因为有了许广平,我们可以看到浪漫的鲁迅,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难得的温柔。
  鲁迅是孤独的。《野草》是我最喜欢的一本鲁迅的作品,也是我自认为读了再多次也不能完全理解的鲁迅的作品。为什么呢?我习惯于把自己当下的想法渗入到文章当中——当每次我读书的心境不同,我对《野草》的理解也会有不同。《野草》里的每一篇都有一个主人公,主人公不管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我看来都是鲁迅把自己放进主人公的灵魂,而主人公的灵魂就是孤独的。他沉默着,感到充实;他将开口,同时他感到虚无。鲁迅的孤独是因为只有他意识到当下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去拯救自己、拯救民族、拯救国家;鲁迅的孤独是因为他怕的不是有过多的反对者或是簇拥者,怕的是他的文字根本不能受到任何人的任何反馈;鲁迅的孤独是因为他在呐喊中、他在彷徨中深深感到的无力。他害怕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跌跌撞撞,只能随波逐流,他希望自己哪怕是那个过客,只一直往前走、往前走便是了。孤独的鲁迅,也是有力量的鲁迅。
  鲁迅是论争的。竹内好用“芭蕉与俳谐”的关系来形容鲁迅和论争,特别是在他因病卧床后,鲁迅的论争便有了某种温热的东西时隐时现地包润在锋利之上,“或许是希望之影映射在黑暗之底也未可知”。正是因为知晓了活在当下的悲哀与无奈,鲁迅才选择了以否定一切甚至否定自我的方式去思考、去论争。他承认文学是无用的东西,却又用自己的语言尝试让文学变得有用一点,哪怕只有一点点。他写作《战士与苍蝇》表达对孙文的敬佩,对奴才们的鄙视;他发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来明朝暗讽当时的时政;他清醒地活在这个浑噩的世界,结合他目所能及之事以他所期待的未来对比,将这种巨大的反差毫不掩饰地展示给人们——他用刀刃在纸张中开路。鲁迅的论争是复杂纠结的,我总觉得自己对他的论争的解读还过于浅薄,然而当我去看一些所谓大家的解读时却又不是全部的赞同,便会生成矛盾。他是面对着障碍的,既有来自恶意的攻讦也有来自善意的误解。但是为什么他还坚持以笔为武器?因为他明白,文学不是观念,文学是行动。我曾以为鲁迅是带有些许功利性的目的一直在不停地写、写、写,思考过竹内好写的文字后我明白了,也许正是因为知道无用才更要坚持吧。“现代文化就是一种文化的自律性格”,这句话也许是作为对于鲁迅“无谓的坚持”的最好解释吧。鲁迅是斗士毋庸置疑,在中国近代文学的三大时期,他从未停下过他的笔尖。从《狂人日记》到《阿Q正传》,鲁迅笔下的人难道就是他自己?还是说他造出的形象是他一生的斗争对象?答案无从知晓,每个读者的心里都会为鲁迅解释出一个答案吧。
  他用刀刃在纸张中开路,文字和思想是他的刀刃,每一篇文章都是他的战场。打开鲁迅全集,我可以从字里行间隐约看见一位深紧眉头的学者,握住他的笔,坚定地写下他对这个世界的控诉。我只能从语言中尝试着去体会、去揣摩,每次多读一遍就会多一些疑问,每次多思考一些就会更加迷茫,但是,这同时也激励我再多读、再多想。我的鲁迅观,此时写下的这些都只是个表面,希望自己在几年后再思考这个课题时能有更多的感悟。最后,我想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送给自己:“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处可走。”那么,我们先想想我们是梦醒了还是我们仍处在梦中?如果已经从梦中清醒,那我们就抖擞精神去想想走哪条路才能走得更远、再远一些。
  参考文献:
  [1]鲁迅《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史略》.
  [2](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3]刘春勇.多疑鲁迅[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挫折;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0-0025-03  【作者简介】穆利娟,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6)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早期,有些学生的耐挫力较弱,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承受不了。因此,教师和家长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挫折教育,让学生懂得生活不可
【摘要】文化生活作为居民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入群众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旅游景区的角度分析,文化能够深深根植于园区建设之中,通过“文化建园”达到园区景致与文化内涵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本文简要分析了“文化建园”的基本含义,根据合肥包公园的现状和历史沿革,以其未来的改造和发展为例,探索“文化建园”理论在包公园建设中的实践路径和指导作用,同时阐述了合肥包公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探讨包公文化在公
【摘要】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来源于中西方古典生活与审美方式及思想传统的不同。“韵”和“律”这一对概念将中西古典音乐美学上的差异表达得很清晰。作为中西古典音乐代表性乐器的古琴和钢琴则分别呈现了“琴韵”与“琴律”两种不同的美感形态。  【关键词】古典音乐;韵;律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中西方古典音乐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为形式上的大相径庭,而根植于中西方古典生活与审美方
【摘要】当今,在中国传统地方戏曲的创作中一直存在“保留传统”和“创作革新”的困扰。作曲家、剧作家以及灯光舞美设计师在创作新剧目时都以一种探索的脚步进行艺术变革。如何使中华民族伟大、丰富的传统地方戏曲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河南省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新编的大型历史剧—豫剧《灞陵桥》的成功上演,无疑让笔者和观众对中国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全新的认识。本文以《灞陵桥》为
【摘要】本文借用音乐分析,立足于视唱练耳课堂教学,对视唱中常出现的旋律形态进行归纳,总结不同旋律形态的功能与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旋律形态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此外,还用实例说明在旋律听记过程中通过听觉分辨出不同类型的调式变音,并分别采用不同的听记方式,以期更好地还原音乐基本要素且培养学生的听觉思维能力。  【关键词】视唱练耳;旋律外形;表情特征;调式外音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
【摘要】贾樟柯是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导演,他始终把镜头推向身边普通百姓甚至边缘人群的生存现状,坚持底层叙事,弥补了缺失。  【关键词】贾樟柯;民俗意象;边缘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民工导演”贾樟柯——自觉底层代言者  贾樟柯出生于1970年的山西汾阳,1993年考取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贾樟柯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小山回家》至2015年最新作品《山河故人》,贾樟
【摘要】托斯蒂是意大利19世纪,唯一不受歌剧形式干扰,而潜心创作其他音乐形式作品的作曲家。他将自己完全投身于室内歌曲的创作(早期创作的部分神圣歌曲除外)。这在19世纪的意大利音乐界的确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情况,当然,这也证明了托斯蒂的才华和天赋。托斯蒂并不是一位開派拓流的大作曲家,但他写的许多室内乐声乐作品,如《再见》《理想佳人》《玛莱卡莱》《小夜曲》等,一直深受世人喜爱。然而在当时,托斯蒂及本人却并
【摘要】抓拍是摄影创作中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生动、准确地抓拍生活中激动人心的美好瞬间,是摄影记者所努力追求的目标。随着当前摄影活动的日益普及,抓拍方法正在被广大摄影者所注重。在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形象地表现时代的风云,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这是摄影艺术的一项重大任务。  【关键词】新闻摄影;瞬间;抓拍  【中图分类号】J419.1 【文献标识码】A  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照片,往往是摄影
【摘要】探讨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有利于博物馆公共教育水平的提升,完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本文分析了我国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现状,以南通博物苑公共教育项目的探索为例,提出了提升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博物馆界有一句话:“如果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它的灵魂。”[1]可见教育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藏
【摘要】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而武术精神更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武术作为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核心的武术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去深刻认识研究,正确认识武术及武术精神的特点,理解武术精神及其背后折射出的民族内涵,才能更加有效地弘扬中国精神。  【关键词】武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的内涵  对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