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倦怠成因及应对研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ethe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已然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在驯化媒介的过程中,逐渐受到媒介的反驯化.由于对媒介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导致媒介异化现象,而大众也日渐对社交媒体产生倦怠,开始采取“不使用行为”来对抗媒介异化.本文以微信这一社交媒体为例,探讨“不使用行为”对社交媒体倦怠的治愈作用,并对“不使用行为”本身进行反思.研究发现,“不使用行为”并不能彻底治愈社交媒体倦怠,大众需合理运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的延伸效果,而不是被媒介反驯化.找到人与人的延伸的平衡点,是解决媒介异化的真正解药.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地理模型制作活动的实施策略,从细化模型制作主题和分析模型的地理特征、设计模型制作工作流程、明确分工、检验和优化模型、展示活动成果、活动评价和反馈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感悟、理解人地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短视频的兴盛影响了用户的观影方式,竖屏播放视频逐渐被大众认可与接受.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纷纷将竖屏作为当下手机端短视频的主要呈现方式,出现了竖屏短剧、竖屏综艺、竖屏广告等新形态.在此趋势下,竖屏纪录片顺势而生.纪录片竖屏化创作,既是对传统纪录片样态的创新,又拓展了目标用户群体的深度与广度,对影像呈现与价值生产也有重要启示意义.文章在梳理竖屏纪录片兴起与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着重从内容价值、审美价值、社交价值三个角度总结特点,并与传统横屏纪录片作比较,探索竖屏纪录片在短视频时代进行价值生产时的变化与倾
视频传播时代,UP主在青年用户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国内对此研究缺乏观照.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从青年大学生群体出发,对18名用户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及理论饱和度检验等操作步骤,最终整理归纳出151个初始概念、29个副范畴、4个主范畴及各主范畴间的典型关系结构,进而归纳出青年用户关注及信任UP主的行为过程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青年用户呈现“吸引关注—持续关注—取消关注—再次吸引关注”的行为链条,具体表现为始于外界推荐、视频内容对用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