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校园性侵案件频发、类型多样,侵害时间长、隐蔽性强,学校重视不够、家长应对缺失等现状,阐述预防小学生遭受性侵的途径,呼吁加强自我保护教育、重视教师道德品质培养、建设安全的校园环境等,提出加大法律惩处力度、做好受害学生的心理安抚工作以及及时医治学生身体创伤等性侵悲剧发生后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 校园性侵 预防 应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07-02
几年前的MeToo反性侵运动引发全球范围内剧烈反响,受害者纷纷勇敢地站出来发声,性侵成为社会焦点话题。更令人们震惊的是,被性侵的不只是成年人,还有儿童。教育工作者在愤怒、担忧之时,还应有所思考、有所行动。
一、校园性侵的现状
(一)案件频发,类型多样
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调查报告,2020年曝光性侵儿童案例332起,845名受害儿童(未表明具体人数的案件中,“多人”按3人计,“十几人”按15人计,“几十人”“数十人”按30人计)中有820人表明了性别,其中女童743人,男童77人。332起案例中,受害人3人及以上的案例78起,占比23.49%;受害人5人及以上的案例38起,占比11.45%;受害人10人及以上的案例17起,占比5.12%;平均每起案例受害儿童2.55人。其中表明受害儿童年龄的有243起,受害人表述为“未成年”“幼女”“儿童”的有89起。受害人14岁(不包含14岁)以下的198起,占比81.48%,其中7~12岁小学学龄段的114起;14~18岁(不包含18岁)的45起,占比18.52%。可见曝光出来的性侵儿童案件性质恶劣。
总体来看,近年来性侵儿童案例呈现较高的频率,性侵害和性骚扰案件频发。
下面,我们来看三个案例。
案例一:两名还在就读小学的男生,在放学途中,对同校一名未成年女生实施了性侵害。两名男生叫住了走在放学回家路上的女生,说有话跟她说。他们把女生带到了一处坟地,抡起木棍打向女生,且共同强行对女生实施了性侵害。
案例二:据新华网报道,一名乡村小学校长,在十几年间先后对九名小学生实施性侵害。目前,该地区检察机关已经对该小学校长提起公诉。
案例三:苏州吴中法院审理一起女孩被生父性侵害九年的案件。生父李某犯强奸罪,获刑五年六个月。
从这些案例可知,我国校园性侵案件类型多样,既有未成年人造成的侵害事件,又有学校教职工、领导造成的侵害事件,还有亲属、邻居等熟悉的人造成的侵害事件。
(二)侵害时间长,隐蔽性强
通过统计发现,校园性侵害事件的显著特点是熟人作案,并且有很长的侵害时间,而这些受侵害者大部分是年幼的小学女生。这些案件,很多都被藏匿了很久,小学生因心智不成熟,加之遭到威胁,极少向父母或老师反映,所以可能存在长期连续被侵害的现象,而这些案件大多也都涉及猥亵、性暴力以及强奸。在对467起案件的统计中,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人员表示,受害人被性侵害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6年至3.9年。
(三)学校重视不够,家长应对缺失
在校园性侵害事件发生以后,大多数学校因害怕损害学校声誉,只采取调和矛盾的做法,遮掩事实,甚至不乏“左耳进右耳出”的消极对待。这样的做法有可能间接鼓励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导致其一次又一次地实施侵害。再者,有些家长不夠重视孩子在学校的异常表现,就算事情真的发生,他们也会采取息事宁人的方式。
二、预防小学生遭遇校园性侵的措施
(一)加强小学生自我保护教育
要想有效预防小学生遭遇校园性侵害,首先要让他们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因此,社会各方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锻炼其自我保护能力。
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在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性教育。第一,告诉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存在的危险,并告诫他们哪些部位不能暴露并禁止他人触碰,然后教给他们自救以及求助的方法,如大喊大叫吸引别人的注意等。第二,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时刻注意将这些知识渗透给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是有独立人格的,自己的各种权利是合法不受侵害的,不能因为他人的“权威”而给自己造成伤害。最后,还要告诉学生,如果遭遇性侵害,不要因为害怕或羞怯而不告知老师或家长。
学校应积极调整课程体系,将安全教育、性教育以及法治教育等穿插到学生必学课程之中。对小学生群体来说,这些教育课程不应是刻板的培训课程,教师要以游戏、竞赛、竞猜等更加有趣、学生更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要吸引小学生的参与,再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生理知识。与此同时,在相关课堂上,教师也要时不时地提醒小学生对自我权利的认知,举一些较为危险的例子,让他们进行辨别,并教会他们如何应对,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安全。
(二)重视教师的道德品质培养
教师的地位在小学生的眼中是具有权威性的,而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而言就是行为标准,因此教师需要提升个人素养,以自身优秀的品质得到家长的信任,做好学生的榜样。
加强教师团体的品质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第一,学校应定期组织培训,尤其对教师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以及性教育的理论知识培训。第二,学校要对教师行为进行严格规范,通过建立奖赏制度,对教学能力强、思想道德境界高的教师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营造崇尚道德的校园氛围,促使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三)建设安全的校园环境
学校要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要构建保护学生的安全屏障,因此必须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
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靠校领导的重视和教师的支持,也需要其他行政管理人员负起管理责任,提升管理能力。学校要结合校园实际,制订相应规范,对行政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掌握更有效的管理知识、提高管理能力。行政人员应有很高的警觉性,一旦发现性侵事件必须立马采取行动加以制止。 三、悲剧发生后的应对之策
(一)加大法律惩处力度
在小学生遭遇性侵后,法律是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最后防线,因此法律应公正严明,按法律条例惩处加害者,应从重从快,以加强震慑之效。此外,国家应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中对教师性侵行为的界定以及惩处措施。学校或者家长一旦发现这类事件发生,一定要及时检举,让案件快速进入司法程序,控制住加害方。司法人员在司法实践中要以保护小学生权益为出发点,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注意保护小学生隐私,避免其受到二次伤害。
(二)家长和教师要做好对受害学生的心理安抚工作
孩子的发展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发展,对性侵悲剧发生后的心理创伤问题,教育工作者绝不能马虎处理。学生受到伤害后,学校和家长应第一时间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抚慰,或者在没有较好办法的情况下,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如果遭遇性侵害的孩子未能获得及时的心理安抚,将会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幼教专家指出,对待受性侵害的孩子,尊重是最好的安抚。
涉及隐私的问题,保密是第一要务。教师和家长可以知会警察、校长等可能了解信息的人,严守消息,保护当事人的学习、生活不被干扰,以免受害者遭受二次、多次甚至长期伤害。对很多人来说,平常生活不被打扰、不被暴露就是最大的安慰。教师在对遭性侵害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先让学生把情绪宣泄出来,其次逐步过渡到心理疏通,最后鼓励学生树立自信,以积极的姿态对待未来,从逆境中奋起,自强不息。如果孩子后期出现行为问题,那么教师和家长需要重视起来,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或者利用校园讲堂,面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培训。
(三)提供必要的救助,治愈學生身体上的创伤
除了让被性侵害学生得到心理辅导,身体上的医疗救治对他们而言也是必需的。
学校应在校内增设特殊医疗室,做好受侵害学生的隐私保护工作。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医疗救助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对学生进行检查、治疗等,并努力缩短治疗所用时间,减轻学生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压力。教师及家长还要及时将学生送往医院接受系统的检查和治疗,切不可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越快越全面的治疗,越能帮助学生尽快地从阴霾中脱离出来。
【参考文献】
[1]刘昕霞,王淇.校园性侵中浅析建设安全校园环境的途径[J].平安校园,2018(1).
[2]刘昕霞,王淇.小学生遭遇校园性侵的原因及防控措施[J].法制与社会,2017(12).
[3]苗青青.校园女童性侵害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9).
【作者简介】李佳玮(1993— ),女,山西长治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二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玉东新区第三小学,研究方向为校园预防。
(责编 秦越霞)
【关键词】小学生 校园性侵 预防 应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07-02
几年前的MeToo反性侵运动引发全球范围内剧烈反响,受害者纷纷勇敢地站出来发声,性侵成为社会焦点话题。更令人们震惊的是,被性侵的不只是成年人,还有儿童。教育工作者在愤怒、担忧之时,还应有所思考、有所行动。
一、校园性侵的现状
(一)案件频发,类型多样
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调查报告,2020年曝光性侵儿童案例332起,845名受害儿童(未表明具体人数的案件中,“多人”按3人计,“十几人”按15人计,“几十人”“数十人”按30人计)中有820人表明了性别,其中女童743人,男童77人。332起案例中,受害人3人及以上的案例78起,占比23.49%;受害人5人及以上的案例38起,占比11.45%;受害人10人及以上的案例17起,占比5.12%;平均每起案例受害儿童2.55人。其中表明受害儿童年龄的有243起,受害人表述为“未成年”“幼女”“儿童”的有89起。受害人14岁(不包含14岁)以下的198起,占比81.48%,其中7~12岁小学学龄段的114起;14~18岁(不包含18岁)的45起,占比18.52%。可见曝光出来的性侵儿童案件性质恶劣。
总体来看,近年来性侵儿童案例呈现较高的频率,性侵害和性骚扰案件频发。
下面,我们来看三个案例。
案例一:两名还在就读小学的男生,在放学途中,对同校一名未成年女生实施了性侵害。两名男生叫住了走在放学回家路上的女生,说有话跟她说。他们把女生带到了一处坟地,抡起木棍打向女生,且共同强行对女生实施了性侵害。
案例二:据新华网报道,一名乡村小学校长,在十几年间先后对九名小学生实施性侵害。目前,该地区检察机关已经对该小学校长提起公诉。
案例三:苏州吴中法院审理一起女孩被生父性侵害九年的案件。生父李某犯强奸罪,获刑五年六个月。
从这些案例可知,我国校园性侵案件类型多样,既有未成年人造成的侵害事件,又有学校教职工、领导造成的侵害事件,还有亲属、邻居等熟悉的人造成的侵害事件。
(二)侵害时间长,隐蔽性强
通过统计发现,校园性侵害事件的显著特点是熟人作案,并且有很长的侵害时间,而这些受侵害者大部分是年幼的小学女生。这些案件,很多都被藏匿了很久,小学生因心智不成熟,加之遭到威胁,极少向父母或老师反映,所以可能存在长期连续被侵害的现象,而这些案件大多也都涉及猥亵、性暴力以及强奸。在对467起案件的统计中,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人员表示,受害人被性侵害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6年至3.9年。
(三)学校重视不够,家长应对缺失
在校园性侵害事件发生以后,大多数学校因害怕损害学校声誉,只采取调和矛盾的做法,遮掩事实,甚至不乏“左耳进右耳出”的消极对待。这样的做法有可能间接鼓励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导致其一次又一次地实施侵害。再者,有些家长不夠重视孩子在学校的异常表现,就算事情真的发生,他们也会采取息事宁人的方式。
二、预防小学生遭遇校园性侵的措施
(一)加强小学生自我保护教育
要想有效预防小学生遭遇校园性侵害,首先要让他们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因此,社会各方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锻炼其自我保护能力。
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在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性教育。第一,告诉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存在的危险,并告诫他们哪些部位不能暴露并禁止他人触碰,然后教给他们自救以及求助的方法,如大喊大叫吸引别人的注意等。第二,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时刻注意将这些知识渗透给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是有独立人格的,自己的各种权利是合法不受侵害的,不能因为他人的“权威”而给自己造成伤害。最后,还要告诉学生,如果遭遇性侵害,不要因为害怕或羞怯而不告知老师或家长。
学校应积极调整课程体系,将安全教育、性教育以及法治教育等穿插到学生必学课程之中。对小学生群体来说,这些教育课程不应是刻板的培训课程,教师要以游戏、竞赛、竞猜等更加有趣、学生更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要吸引小学生的参与,再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生理知识。与此同时,在相关课堂上,教师也要时不时地提醒小学生对自我权利的认知,举一些较为危险的例子,让他们进行辨别,并教会他们如何应对,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安全。
(二)重视教师的道德品质培养
教师的地位在小学生的眼中是具有权威性的,而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而言就是行为标准,因此教师需要提升个人素养,以自身优秀的品质得到家长的信任,做好学生的榜样。
加强教师团体的品质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第一,学校应定期组织培训,尤其对教师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以及性教育的理论知识培训。第二,学校要对教师行为进行严格规范,通过建立奖赏制度,对教学能力强、思想道德境界高的教师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营造崇尚道德的校园氛围,促使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三)建设安全的校园环境
学校要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要构建保护学生的安全屏障,因此必须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
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靠校领导的重视和教师的支持,也需要其他行政管理人员负起管理责任,提升管理能力。学校要结合校园实际,制订相应规范,对行政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掌握更有效的管理知识、提高管理能力。行政人员应有很高的警觉性,一旦发现性侵事件必须立马采取行动加以制止。 三、悲剧发生后的应对之策
(一)加大法律惩处力度
在小学生遭遇性侵后,法律是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最后防线,因此法律应公正严明,按法律条例惩处加害者,应从重从快,以加强震慑之效。此外,国家应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中对教师性侵行为的界定以及惩处措施。学校或者家长一旦发现这类事件发生,一定要及时检举,让案件快速进入司法程序,控制住加害方。司法人员在司法实践中要以保护小学生权益为出发点,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注意保护小学生隐私,避免其受到二次伤害。
(二)家长和教师要做好对受害学生的心理安抚工作
孩子的发展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发展,对性侵悲剧发生后的心理创伤问题,教育工作者绝不能马虎处理。学生受到伤害后,学校和家长应第一时间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抚慰,或者在没有较好办法的情况下,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如果遭遇性侵害的孩子未能获得及时的心理安抚,将会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幼教专家指出,对待受性侵害的孩子,尊重是最好的安抚。
涉及隐私的问题,保密是第一要务。教师和家长可以知会警察、校长等可能了解信息的人,严守消息,保护当事人的学习、生活不被干扰,以免受害者遭受二次、多次甚至长期伤害。对很多人来说,平常生活不被打扰、不被暴露就是最大的安慰。教师在对遭性侵害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先让学生把情绪宣泄出来,其次逐步过渡到心理疏通,最后鼓励学生树立自信,以积极的姿态对待未来,从逆境中奋起,自强不息。如果孩子后期出现行为问题,那么教师和家长需要重视起来,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或者利用校园讲堂,面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培训。
(三)提供必要的救助,治愈學生身体上的创伤
除了让被性侵害学生得到心理辅导,身体上的医疗救治对他们而言也是必需的。
学校应在校内增设特殊医疗室,做好受侵害学生的隐私保护工作。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医疗救助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对学生进行检查、治疗等,并努力缩短治疗所用时间,减轻学生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压力。教师及家长还要及时将学生送往医院接受系统的检查和治疗,切不可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越快越全面的治疗,越能帮助学生尽快地从阴霾中脱离出来。
【参考文献】
[1]刘昕霞,王淇.校园性侵中浅析建设安全校园环境的途径[J].平安校园,2018(1).
[2]刘昕霞,王淇.小学生遭遇校园性侵的原因及防控措施[J].法制与社会,2017(12).
[3]苗青青.校园女童性侵害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9).
【作者简介】李佳玮(1993— ),女,山西长治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二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玉东新区第三小学,研究方向为校园预防。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