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8297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PICA远端动脉瘤患者,共42例,其中38例为破裂动脉瘤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Ⅲ级;窄颈囊状动脉瘤28例,宽颈囊状动脉瘤6例,梭形动脉瘤8例。3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5例采用Onyx胶闭塞载瘤动脉。

结果

42例患者均成功治疗。37例单纯弹簧圈栓塞的患者中,31例(83.8%)为致密栓塞,6例(16.2%)为部分栓塞。1例术后2 d再次出血后死亡;3例术后出现吞咽困难,6个月均恢复正常。1例采用Onyx胶闭塞远端主干者出现无症状局部性延髓梗死。28例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3~15个月(中位时间8.2个月),3例(7.1%)患者动脉瘤复发。

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远端动脉瘤安全、有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术中磁共振成像在脑胶质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2月至2016年12月利用术中磁共振成像进行开颅手术的366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定期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同时复查头颅MRI。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脑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进一步采用Log-rank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分析方法评价影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经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9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术中全程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简称H-B分级)评估术后面神经功能。结果319例患者中,全切除和次全切除291例(91.2%),大部
目的建立1个较完善的颅颈交界区三维模型,帮助临床医生掌握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特点,为颅颈交界区手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数据。方法应用冷冻铣切技术,采用1具成人尸头制作头颅超薄断面标本,通过计算机对头颅冠状薄层连续切片进行信号标定、提取以及三维重建,获得颅颈交界区内有关结构的三维图像。结果共获得750张0.1 mm厚的冠状位断面切片,处理后成功建立了颅颈交界区三维模型,可形象地显示颅颈交界区的立体解剖关系。
目的评价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行血管内治疗的53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股动脉入路于载瘤动脉置入PED,操作结束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PED位置及贴壁情况,并行头颅CT扫描评估有无颅内出血。术后5~7 d根据病情需要对患者行头颅CT或MRI检查,并采用改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评估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儿童第三脑室内肿瘤对海马相关脑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第三脑室内肿瘤患儿,共9例。术前,术后1、2、3个月行rs-fMRI扫描,比较手术前后局部一致性(ReHo)、低频振幅(ALFF)、分数低频振幅(fALFF)、默认脑网络(DMN)及以海马为感兴趣区(ROI)
目的探讨术中复查MRI及微电极记录(MER)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行丘脑底核(STN)DBS的PD患者,共65例(治疗119侧)。术中戴头架复查MRI、行MER,术后1周复查MRI。结果119侧中,术中MRI显示电极位置明显偏移(>2 mm)而重新植入2侧(1.7%)。术后1周MRI显示,50侧(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18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其中17例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01例行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常规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判断动脉瘤的栓塞效果。术后3、6、12、24、36个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为脑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CTA),评估颅内动脉瘤栓塞情况并统计复发率。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12例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发动脉瘤11例,多发动脉瘤1例,共13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为11.5~28.0 mm,平均(18.6±5.1)mm。13个动脉瘤均采用PED覆盖瘤颈,其中6个动脉瘤联合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