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大学外语教学基础阶段“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探讨,根据教学实践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 键 词] 大学外语;基础阶段;听、说、读、写、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178-02
现在的外语教学早已不是一个先生教一群学生,数年如一日;也不是一门外语课上讲此语种的所有相关内容,课程的分类已经很细。以英语专业为例,开设有基础英语、英语视听、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汉笔译、英汉口译、英语写作等课程。相应地,还会安排几位各有专长的教师分别承担上述课程中的某门课。
现在的外语学习环境也早已不是一个录音机、几十盘磁带的
时代了。各种新媒介层出不穷,教师与学生所能利用的音频与视频材料可以说已达到海量的程度。
因此,新时期、新环境下,在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学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有益的再探讨。
一、关于“读”
“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读懂”,“读好”。
“读懂”是从字、词、句、段、篇章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看懂意思”;“读好”是从字音、句调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读得优美”。
“读懂”是必须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是较易达到的。
“读”的难点在于“读好”。举一个例子:在每年“两会”的最后一天,都会有一个“总理答记者问”的记者招待会。在这个招待会上,一般都会有一个翻译人员把总理的回答和记者的提问翻译成英语或汉语。这时,即使不看电视画面,稍懂点儿英语的人也都会轻而易举地听出:说英语的那个翻译是中国人。也就是说,英语说得还是不够地道。
为什么学了那么多年的外语,还是不够地道呢?
这跟“掌握单词量的多少、语法精通与否”没关系——母语为英语的一个几岁的小孩,他所说的英语,没人敢说不地道。
从另一方面讲,这跟“掌握单词量的多少、语法精通与否”也有关系——我们的外语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基础阶段,在掌握单词和语法上投入的精力太多,而在字音、句调上投入的精力太少。
综上所述,“读好”确实是“读”这方面的难点。那么,如何解决呢?
(一)先用耳和眼,再用脑和口
就是把待学习材料的音频或视频多次播放,用耳和眼睛仔细揣摩每个词的音、每句话的调,一直到脑海中有了印象,再动口去读。这个顺序非常重要,不能随意打乱。
(二)跟读、模仿是基本手段
学外语也好,学母语也好,如果要学得地道,其实不需要多么高的智商,高强度的跟读与模仿是必经之路。
(三)教师的领读次数很重要
不同于中小学阶段,大学教师很少领读,即使领读也是点到为止。其实,教师的领读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非常大。
(四)把“读好”设为考核项目
一般的外语专业都会有朗读比赛之类的活动,会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有以赛促学的目的。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把“读好”设为考核项目,采取考试或考查的形式。
二、关于“听”
在外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中,必有一门课叫“×语视听”。它和“基础×语”的教学一般是同步开设,听力训练主要在这门课中进行。那么“×语视听”与“基础×语”这两门课中的“听”,可以区分为:“×语视听”中的内容一般比较杂,速度也快,可以作为泛听内容,只需听懂会做题即可;“基础×语”中的经典文章为精听内容,即不只是听懂,还要跟读、模仿,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当今,学生普遍都有电脑,储存有大量的视频材料。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基础阶段的教学中分学期指定不同难度的材料,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精看精听。
在第一学期,以有字幕、情节较简单、生活化的材料为主。
在第二学期,以无字幕、情节较简单、生活化的材料为主。
在第三学期,以有字幕、情节较复杂、带有职场或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材料为主。
在第四学期,以无字幕、情节较复杂、带有职场或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材料为主。
三、关于“说”
“说”是历来公认的老大难问题。问题主要出在无语言环境上。那么,该如何解决呢?
在基础阶段,主要通过“基础×语”和“×语口语”这两门课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如同上文所述的关于“听”的教学,“说”的教学也可以区分为:“×语口语”中的“说”一般内容比较杂,同时偏重即时表达;“基础×语”中的“说”,学生可能是先有大段时间的准备,主要练习对课程内容的概括,为以后在职场中有条不紊地表达出自己的見解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同时应该看到:
1.课堂上对“说”的练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班级往往有几十名学生,每堂课只有几十分钟,每个人的说话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即使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时间也不充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鼓励、要求学生在课下用电脑看视频时尽量模仿视频中的内容,并要求学生选出大量的精彩片段做配音,以此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的缺憾。
2.“×语口语”这门课的任课教师要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无论是外教上这门课,还是国内老师上这门课,切忌“一言堂”——经常有外教教师一堂课下来只是自己在“说”,不仅累,而且效果不好,其实质是缺乏课堂驾驭能力。如果缺乏课堂驾驭能力,“×语口语”这门课流于形式的可能性很大。 四、关于“译”
如今,关于翻译方法与技巧的论述与论著层出不穷、洋洋大观。那么在基础阶段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译”呢?
1.直译优于意译。
采用直译法,可以帮助学生看清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运用情况,从而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意译用多了,可能会干扰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2.无法直译时,再采用意译。
3.“信、达”即可,能“雅”最好,但不一味地追求“雅”。
4.杜绝外语味的汉语。
5.切忌把“基础×语”课上成翻译课。
不深入探讨翻译技巧,因为翻译技巧的学习与练习主要是在后续的翻译课上完成。
五、关于“写”
“写”是最难的。难到什么程度呢?举一个例子:有人曾把某个学校外语专业毕业班的某篇毕业论文在WORD字处理软件中打开,再打开纠错功能,顿时屏幕上一片“红线”。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简直不敢看”;用某些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简直不成句”。事实上,在外语专业的所有课程中,写作课也是教师最不好上,甚至不愿上的课。
那么,在基础阶段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一)引导学生从写短句入手
短句子写好了,写多了,长句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相反,如果连短句子都写不好,那么就会通篇“目不忍睹”。短句子的写作数量一定要足够多,量变才会引起质变。
(二)引导学生将短句扩展成长句
按照“短句为主,短长结合”的原则练习写长句,尽量减少学生的负担。
(三)将教师批改后的习作抄写多遍或背诵
学生自己的习作,无论是抄还是背,都会有热情,也会印象深刻。
(四)习作的篇幅应采取“渐进”的策略。
习作的篇幅切忌贪长。可以把基础阶段的教学分为四个学期:
在第一学期,以短句习作为主。
在第二学期,以短句为主,短长结合。
在第三学期,以300字以内的短文为主。
在第四学期,以600字左右的短文为主。
能把600字左右的文章写得基本无错句,再长一点儿的文章也就不在话下了。
(五)纯粹的“写作课”是远远不够的
在基础阶段的教学中,还会安排专门的写作课,但是这个写作课的课时是远远不足以把学生的写作提高到一个较为满意的水平的。所以,学生写作实力的提高还是要靠“基础×语”这门课程的课上与课下练习。
六、再谈谈“背”
“背”,曾经是旧式私塾的主要教学手段,自然也遭到了新派学人的诸多非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背诵经典名篇是学习外语的一大捷径。“背”有诸多好处,尤其是可以夯实基础。
外语学习很重要,且已形成了社会共识,甚至有的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就教外语了。效果怎么样呢?人人皆知。究其原因:(1)没有语言环境;(2)贪快贪早、不强调基础。反过来说,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背诵是极其重要的手段。脑海里如果有三五十篇外语美文,那些美文里含有多少单词,又含有多少语法呢?这是显而易见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背”肯定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不熟读又岂能背得过?“背”肯定又会对“写”有巨大的正面影响——“经典名篇里的句子就是这么写的,我可以仿照着写。”事实上,学生仿写出来的句子,错误率极低。仿写多了,就变成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习惯了。如此看来,“背”的益处多多。
七、再谈谈“考”
(一)切忌被外语水平评价考试题型牵着走
现在的大学生主要参加的外语水平评价考试有: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日语等级考试、韩语等级考试、专业×语四八级考试等。这些考试的试题类型以客观题即选择题为主(一般占总分的70%以上),日语等级考试甚至没有写作题。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是以选择题为主的话,批阅试卷的工作量太大,主考单位根本吃不消。
于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教师模仿上述等级考试的题型与分值分布来进行期末考试的命题。到期末考试阅卷时,把标准答案制成标准阅卷卡,短时间内就完成一个班所有选择题的阅卷工作。
然而,外语水平评价考试的主办单位是有苦衷的:该项考试可能是面向全球,参加的考生数以百万计,主观题太多的话,阅卷量太大,确实吃不消。
但是,外语教学基础阶段的课任教师,一般就是负责一两个班,顶多三四个班,不存在阅卷量过大的问题。
(二)关于期末考试的目的
从培养能力的角度来说,学外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用外语交流的能力: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的能力。口头交流能力一般通过口语课的考试进行检查,那么书面交流的能力主要通过精读课的考试进行检查。
最重要的是,平时的期末考试与外语水平评价考试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平时的期末考试是为了培养外语能力,以考促学;参加外语水平评价考试是为了检验外语水平。所以,在期末考试的题型中,考查书面交流能力的题目应该多样化,建议其分值应占据试卷总分值的50%或以上的比例。
反之,如果試卷中的选择题过多,对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将有很大的负面作用。正如一位外语教师所说:客观题(选择题)考查的是对语言的分析,主观题考查的是对语言的应用。作为外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大学生,主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就不言而喻了。
建议:把平时的期末考试与外语水平评价考试区分开来。
以上的探讨,肯定是一家之言,权作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王雪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外语界,2006(4).
[2]束定芳.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J].外语界,2005(6).
◎编辑 冯永霞
[关 键 词] 大学外语;基础阶段;听、说、读、写、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178-02
现在的外语教学早已不是一个先生教一群学生,数年如一日;也不是一门外语课上讲此语种的所有相关内容,课程的分类已经很细。以英语专业为例,开设有基础英语、英语视听、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汉笔译、英汉口译、英语写作等课程。相应地,还会安排几位各有专长的教师分别承担上述课程中的某门课。
现在的外语学习环境也早已不是一个录音机、几十盘磁带的
时代了。各种新媒介层出不穷,教师与学生所能利用的音频与视频材料可以说已达到海量的程度。
因此,新时期、新环境下,在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学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有益的再探讨。
一、关于“读”
“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读懂”,“读好”。
“读懂”是从字、词、句、段、篇章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看懂意思”;“读好”是从字音、句调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读得优美”。
“读懂”是必须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是较易达到的。
“读”的难点在于“读好”。举一个例子:在每年“两会”的最后一天,都会有一个“总理答记者问”的记者招待会。在这个招待会上,一般都会有一个翻译人员把总理的回答和记者的提问翻译成英语或汉语。这时,即使不看电视画面,稍懂点儿英语的人也都会轻而易举地听出:说英语的那个翻译是中国人。也就是说,英语说得还是不够地道。
为什么学了那么多年的外语,还是不够地道呢?
这跟“掌握单词量的多少、语法精通与否”没关系——母语为英语的一个几岁的小孩,他所说的英语,没人敢说不地道。
从另一方面讲,这跟“掌握单词量的多少、语法精通与否”也有关系——我们的外语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基础阶段,在掌握单词和语法上投入的精力太多,而在字音、句调上投入的精力太少。
综上所述,“读好”确实是“读”这方面的难点。那么,如何解决呢?
(一)先用耳和眼,再用脑和口
就是把待学习材料的音频或视频多次播放,用耳和眼睛仔细揣摩每个词的音、每句话的调,一直到脑海中有了印象,再动口去读。这个顺序非常重要,不能随意打乱。
(二)跟读、模仿是基本手段
学外语也好,学母语也好,如果要学得地道,其实不需要多么高的智商,高强度的跟读与模仿是必经之路。
(三)教师的领读次数很重要
不同于中小学阶段,大学教师很少领读,即使领读也是点到为止。其实,教师的领读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非常大。
(四)把“读好”设为考核项目
一般的外语专业都会有朗读比赛之类的活动,会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有以赛促学的目的。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把“读好”设为考核项目,采取考试或考查的形式。
二、关于“听”
在外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中,必有一门课叫“×语视听”。它和“基础×语”的教学一般是同步开设,听力训练主要在这门课中进行。那么“×语视听”与“基础×语”这两门课中的“听”,可以区分为:“×语视听”中的内容一般比较杂,速度也快,可以作为泛听内容,只需听懂会做题即可;“基础×语”中的经典文章为精听内容,即不只是听懂,还要跟读、模仿,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当今,学生普遍都有电脑,储存有大量的视频材料。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基础阶段的教学中分学期指定不同难度的材料,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精看精听。
在第一学期,以有字幕、情节较简单、生活化的材料为主。
在第二学期,以无字幕、情节较简单、生活化的材料为主。
在第三学期,以有字幕、情节较复杂、带有职场或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材料为主。
在第四学期,以无字幕、情节较复杂、带有职场或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材料为主。
三、关于“说”
“说”是历来公认的老大难问题。问题主要出在无语言环境上。那么,该如何解决呢?
在基础阶段,主要通过“基础×语”和“×语口语”这两门课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如同上文所述的关于“听”的教学,“说”的教学也可以区分为:“×语口语”中的“说”一般内容比较杂,同时偏重即时表达;“基础×语”中的“说”,学生可能是先有大段时间的准备,主要练习对课程内容的概括,为以后在职场中有条不紊地表达出自己的見解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同时应该看到:
1.课堂上对“说”的练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班级往往有几十名学生,每堂课只有几十分钟,每个人的说话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即使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时间也不充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鼓励、要求学生在课下用电脑看视频时尽量模仿视频中的内容,并要求学生选出大量的精彩片段做配音,以此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的缺憾。
2.“×语口语”这门课的任课教师要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无论是外教上这门课,还是国内老师上这门课,切忌“一言堂”——经常有外教教师一堂课下来只是自己在“说”,不仅累,而且效果不好,其实质是缺乏课堂驾驭能力。如果缺乏课堂驾驭能力,“×语口语”这门课流于形式的可能性很大。 四、关于“译”
如今,关于翻译方法与技巧的论述与论著层出不穷、洋洋大观。那么在基础阶段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译”呢?
1.直译优于意译。
采用直译法,可以帮助学生看清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运用情况,从而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意译用多了,可能会干扰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2.无法直译时,再采用意译。
3.“信、达”即可,能“雅”最好,但不一味地追求“雅”。
4.杜绝外语味的汉语。
5.切忌把“基础×语”课上成翻译课。
不深入探讨翻译技巧,因为翻译技巧的学习与练习主要是在后续的翻译课上完成。
五、关于“写”
“写”是最难的。难到什么程度呢?举一个例子:有人曾把某个学校外语专业毕业班的某篇毕业论文在WORD字处理软件中打开,再打开纠错功能,顿时屏幕上一片“红线”。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简直不敢看”;用某些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简直不成句”。事实上,在外语专业的所有课程中,写作课也是教师最不好上,甚至不愿上的课。
那么,在基础阶段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一)引导学生从写短句入手
短句子写好了,写多了,长句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相反,如果连短句子都写不好,那么就会通篇“目不忍睹”。短句子的写作数量一定要足够多,量变才会引起质变。
(二)引导学生将短句扩展成长句
按照“短句为主,短长结合”的原则练习写长句,尽量减少学生的负担。
(三)将教师批改后的习作抄写多遍或背诵
学生自己的习作,无论是抄还是背,都会有热情,也会印象深刻。
(四)习作的篇幅应采取“渐进”的策略。
习作的篇幅切忌贪长。可以把基础阶段的教学分为四个学期:
在第一学期,以短句习作为主。
在第二学期,以短句为主,短长结合。
在第三学期,以300字以内的短文为主。
在第四学期,以600字左右的短文为主。
能把600字左右的文章写得基本无错句,再长一点儿的文章也就不在话下了。
(五)纯粹的“写作课”是远远不够的
在基础阶段的教学中,还会安排专门的写作课,但是这个写作课的课时是远远不足以把学生的写作提高到一个较为满意的水平的。所以,学生写作实力的提高还是要靠“基础×语”这门课程的课上与课下练习。
六、再谈谈“背”
“背”,曾经是旧式私塾的主要教学手段,自然也遭到了新派学人的诸多非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背诵经典名篇是学习外语的一大捷径。“背”有诸多好处,尤其是可以夯实基础。
外语学习很重要,且已形成了社会共识,甚至有的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就教外语了。效果怎么样呢?人人皆知。究其原因:(1)没有语言环境;(2)贪快贪早、不强调基础。反过来说,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背诵是极其重要的手段。脑海里如果有三五十篇外语美文,那些美文里含有多少单词,又含有多少语法呢?这是显而易见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背”肯定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不熟读又岂能背得过?“背”肯定又会对“写”有巨大的正面影响——“经典名篇里的句子就是这么写的,我可以仿照着写。”事实上,学生仿写出来的句子,错误率极低。仿写多了,就变成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习惯了。如此看来,“背”的益处多多。
七、再谈谈“考”
(一)切忌被外语水平评价考试题型牵着走
现在的大学生主要参加的外语水平评价考试有: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日语等级考试、韩语等级考试、专业×语四八级考试等。这些考试的试题类型以客观题即选择题为主(一般占总分的70%以上),日语等级考试甚至没有写作题。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是以选择题为主的话,批阅试卷的工作量太大,主考单位根本吃不消。
于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教师模仿上述等级考试的题型与分值分布来进行期末考试的命题。到期末考试阅卷时,把标准答案制成标准阅卷卡,短时间内就完成一个班所有选择题的阅卷工作。
然而,外语水平评价考试的主办单位是有苦衷的:该项考试可能是面向全球,参加的考生数以百万计,主观题太多的话,阅卷量太大,确实吃不消。
但是,外语教学基础阶段的课任教师,一般就是负责一两个班,顶多三四个班,不存在阅卷量过大的问题。
(二)关于期末考试的目的
从培养能力的角度来说,学外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用外语交流的能力: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的能力。口头交流能力一般通过口语课的考试进行检查,那么书面交流的能力主要通过精读课的考试进行检查。
最重要的是,平时的期末考试与外语水平评价考试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平时的期末考试是为了培养外语能力,以考促学;参加外语水平评价考试是为了检验外语水平。所以,在期末考试的题型中,考查书面交流能力的题目应该多样化,建议其分值应占据试卷总分值的50%或以上的比例。
反之,如果試卷中的选择题过多,对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将有很大的负面作用。正如一位外语教师所说:客观题(选择题)考查的是对语言的分析,主观题考查的是对语言的应用。作为外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大学生,主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就不言而喻了。
建议:把平时的期末考试与外语水平评价考试区分开来。
以上的探讨,肯定是一家之言,权作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王雪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外语界,2006(4).
[2]束定芳.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J].外语界,2005(6).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