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中心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e99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历史研究都要以史料为基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的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载体应该是史料,必须以研习史料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下面以“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期引大家之玉。
   对历史原因的探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节点。历史学的基本任务是说清楚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其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因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基本过程)相对易见,其结果(作用、影响等)也相对易得,唯其原因既复杂又隐晦。史学领域时常发生围绕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原因的学术争论,而且有些争论甚至持续数代学人。如关于英国革命的原因,自其进行之中就已经开始了争论,几百年后,学术界仍然处于争论之中。①我们认为,一旦形成了寻找、分析和概括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意识和能力,就从根本上形成了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关键能力。
   探究“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历史学习者都怀有极大兴趣的问题。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既不是发生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兴起的故地,也不是发生在欧洲大陆一些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恰恰发生在原先相对落后、孤悬海岛的英国,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英国首先发生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其中蕴涵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和价值。②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进入热烈争论,时至今日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对这些争论,按照时间上由远及近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最初主要集中于经济方面,有单一原因说与多种原因说之争;尔后扩展为社会经济说与社会综合说之争;近年来则进一步深化,各自所取不同的某一种或两种为主之争。③上述争论方各自不乏其理,但有一个共同的局限——或只看到了森林,或只看到了树木。
   任何伟大的历史变革都是某种强烈的社会需要的产物;而强烈社会需要的实现,都是历史人物具体创造的结果;历史人物的创造又总是在某种社会规则或制度里面进行的。我们认为,如此去研究历史变革的原因,可以保证总体上真实与全面,且在具体中既见森林又见树木。
   基于上述分析,可将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及完成的基本原因概括为如下简式:强烈社会需求 伟人杰出创造 先进制度保护。我们据此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阶梯任务设计1:阅读教材关于英国工业革命背景和瓦特的内容,归纳工业革命的背景。
   材料1: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试教版)第10课关于工业革命的背景以及对瓦特的简介(略)
   教材表述简明,学生很容易归纳出:英国政局稳定,政府鼓励经济发展;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海外殖民扩张;技术进步;国内外市场扩大;瓦特不断改进蒸汽机成功等等。
   问题1:瓦特是一个既勤奋又坚定还特别具有天赋的人,在这场改变人类历史命运,将人类由农业文明推进到工业文明的伟大技术革命中,只有瓦特再别无他人,你们想想这可能吗?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生成教学)
   问题2:不可能。限于篇幅,即使是几乎与瓦特具有同等地位的博尔顿,教材也没有提及。为什么说博尔顿与瓦特具有同等地位呢?
   阶梯任务设计2:为使学生回答有据,出示50镑英钞图片,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帮助其理解“强烈的社会需要不断推进蒸汽机的改良”。
   材料2:2011年版50镑英钞图案
   问题3:大家可以从这张英钞图片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此问强调“历史信息”,因纸币不仅很长一段时期内是经济贸易的媒介,每套纸币印刷图案的背后,还蕴含着一个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以此可限定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导其发掘历史信息。博尔顿与瓦特二人头像并列于50镑英钞之上,本就是一个问题,为何并列,何以并列?足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及常识可推断:1.各国货币上的人物,一定是被该国认为做出过伟大贡献的历史人物。2.瓦特与博尔顿的头像被印制在同一张英钞上,说明在英国人的心目中这两人对历史的贡献不可分割。
   问题4:英国人这么做的根据何在?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英国人这么做的根据呢?(意在让学生根据蒸汽机发明、改良的历史过程,做出判断)
   问题5:当时每个煤矿都养着许多匹马用于拉动绞车,以抽出坑道里的积水。这个办法成本巨大而效益低下,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通过对比,思考为什么蒸汽机的改良如此艰难,却能最终成功呢?
   显然,这个问题可以引向我们预设的“强烈的社会需要不断推进蒸汽机的改良”。
   设计意图:材料1直接取自教材,这些内容是学生学习最易获得的资料,也是学生能够迅速接受的资料。材料2以2011年版50英镑纸钞图案作为资料,形象直观地通过瓦特与博尔顿切入主题,并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史料的意识,学习收集史料的方法。以上意在让学生明白“强烈的社会需要”对发明、创造的作用。
   阶梯任务设计3:引导学生阅读两则人物故事类材料,探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伟人杰出创造”“先进制度保护”的含义及关系。
   材料3:马修·博尔顿与詹姆斯·瓦特的故事
   瓦特在1765年前后经人介绍认识了开采煤矿的企业家罗巴克。此时,瓦特因为研究经费不足、债台高筑,几乎放弃了改良蒸汽机的研究。罗巴克则刚刚获得了一座煤矿的开采权,急需用于采矿的抽水机。在知道瓦特的情况后,罗巴克承诺帮助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机从此走出实驗室,进入它即将大展身手的工业世界。后因罗巴克濒临破产,他们的合作被迫中断。
   博尔顿及时购得瓦特蒸汽机专利权的股份。博尔顿创办的生产小五金器械的索霍工厂缺乏动力,希望借助瓦特的蒸汽机解决问题。与博尔顿的合作,使瓦特得到了更充裕资金和更好的设备以及加工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支持。双方签订了契约:博尔顿为蒸汽机研制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若蒸汽机研制成功,博尔顿与瓦特两方按2:1的比例分配利润;若研制失败,一切经济后果由博尔顿承担。博尔顿倾全力支持瓦特进行技术革新,动员瓦特说服国会延长蒸汽机的专利保护。1784年,博尔顿终于看到了他十多年期待的结果:经过瓦特无数次改进的联运式蒸汽机成功了。    瓦特退休后,他儿子小瓦特与博尔顿等人合作,继续蒸汽机的市场推广。小瓦特与其父不同,不仅是技术专家,还是企业家,他解决了瓦特蒸汽机制造事业中无法克服的弱点:蒸汽机制造出来后,在很长时间里销路不好,因为一旦出现故障,就找不到懂行的工匠去修复,瓦特必须亲自带着他的一班人马四处应急。此外,制造蒸汽机在当时是手工劳动,因此每一台蒸汽机的部件都有可能不同。这样的机器,既无法大批量生产,也不能大范围推广。小瓦特采用生产相同型号部件的方式,实现了蒸汽机批量生产。因部件型号统一,工匠能够完成维修,解决了大范围使用蒸汽机的难题。
   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广泛应用到纺织、冶金、采煤、交通等部门,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很快引起了一场技术革命。所以,瓦特若没有博尔顿的支持,可能在改良蒸汽机成功之前,就无可奈何地放弃了;若没有小瓦特创新生产方式,很可能像法国工程师巴本、英国工程师纽可门那样,只是作为蒸汽机发明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人物载入史册。博尔顿和小瓦特等人分别以风险资金、专利权和标准化生产等贡献成就了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事业。
   瓦特回忆说:“在事业上,能够弥补我容易失望和失去自信缺点的人,就是乐天的博尔顿。在伯明翰,在索霍,我得到他所给予我的援助。现在,世人之所以能够广受蒸汽机的恩惠,全要归功于博尔顿对这项事业无比的关心和费心的经营,以及高明的远见。假如没有博尔顿的帮助,单靠我个人的力量,我想,这个发明恐怕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博尔顿故居现在是一个博物馆。上面的图2是博物馆前一座包括博尔顿、瓦特和默多克(为蒸汽机改良成功作出重大贡献的工程师)的雕塑。用以纪念他们在蒸汽机发明上的贡献。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
  《英国通史》,①《公司的力量》②
   问题6:上述故事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我们从中能够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蒸汽机改良成功,或者说工业革命核心技术的突破,必须同时包括如下原因:1.瓦特坚持不懈的努力;2.博尔顿风险投资的保证;3.专利政策的保护;4.对产品商业化操作的成功。所以,马克思说:“如果有一部批判的工艺史,就会证明,十八世纪的任何发明,很少是属于某一个人的”。③
   设计意图:1.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讨论发现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能力。2.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弥补教材因篇幅所限造成的学习资源局限。3.马克思的言论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经典性,在此引用对培养学生收集史料的能力起作用,可使其学会理解并应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4.培养学生“历史的一切结论都应以事实(史料)为基础”的意识,“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史学素养。
   事实上,工业革命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政府信守契约。教师出示材料4,要求学生阅读。
   材料4:约翰·哈里森发明航海天文钟
   没有精准测量时间的方法,航海家永远不可能开辟出远离海盗聚集地和危险海岸线的全新航线。随着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解决航海经度的难题迫在眉睫,英国国会于1714年通过《经度法案》,规定凡是有办法在地球赤道上将经度确定到半度范围内的人,奖励2万英镑(约相当于今天的780万英镑)。将奖励标准折算成时间,用钟表法表示就是每天误差在3秒内可以获得该奖金。
   约翰·哈里森(1693—1776)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对机械尤其是钟表的构造有着浓厚兴趣。自学成才的约翰·哈里森为了得到这笔2万英镑奖金,通过自己掌握的制造钟表的原理和技能,充满信心地开始研究制造航海钟,终于在1736年造出了第一台航海天文钟。哈里森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在1759年造出了一塊直径为13厘米,重1.45千克的比怀表大一点的航海表,后人把它命名为H4。库克船长在远航中使用H4,证实它能够稳定地保持指示正确的航向。哈里森终于在80岁时拿到了全额奖金。国会兑现悬赏前后历时60年。
  ——摘编自沈毅敏:《走进“哈里森一号”
  ——木匠哈里森发明航海天文钟的故事》①
   教材所说的工业革命背景,在当时欧洲的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并不为英国所独有,英国工业革命最终成功是因为这些背景条件和具体原因,特别是专利保护、信守契约等在英国比其他任何一国都表现得更加充分、突出。
   设计意图:借助更多的学术成果,深化学生对英国工业革命原因的认识。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遇到问题就用一概而论的“公式”予以总结。材料的设置,旨在为学生呈现更多的视角,以便让其寻找自己思维的路径,以及寻找支撑自己结论所需的史证。以杰出人物故事为例,亦可培养学生为实现远大理想要坚定自信、久久为功的精神。
   阶梯任务设计4:阅读具有权威性、经典型的史料,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上述史料以及我们的研习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信守契约精神之下的瓦特与博尔顿们的努力。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会产生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人物促使了重大的历史转折?
   设计意图:学生们对于历史理论一般会感到茫然,在研习史料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地将其提出来,可以让学生在具体任务中学习、体味和认识。
   材料5:有关时势与杰出人物关系的论述
   当特定的社会形势在社会的精神面前提出某些课题时,这些课题都会吸引有卓越智慧的人的注意,直到他们成功地把课题解决为止。
   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的个人特点使伟大的历史事变具有个别的外貌,而是因为他所具备的特点使他最能为当时在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下产生的伟大社会需要服务。……伟人正是创始者,因为他比别人看得远些,他的欲望比别人强烈些。他会解决先前的社会智慧发展进程提上日程的科学课题;他会指出先前的社会关系发展所造成的新的社会需要;他会发挥首倡精神来满足这些需要。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①
   此处的“特定的社会形势”就是教材所说的“工业革命的背景”;“卓越智慧的人”“伟大人物”就是我们所讲的瓦特、博尔顿等人。时代需要产生了伟大的时代人物;这些人物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解决了时代提出的课题。列宁指出“不研究普列汉诺夫所写的全部哲学著作,就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因为这些著作是整个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优秀作品”。②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轻视杰出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问题7:根据上述观点,如何结合本课内容评价瓦特和博尔顿?
   教师点评学生发言,进行生成教学,小结:英国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呼唤瓦特和博尔顿站出来响应。博尔顿敢于冒险投资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瓦特的超人才能、不懈的钻研和不怕失败的坚强意志,他们成就事业的强烈欲望与创新精神,使他们携手解决了英国工业革命中的核心问题,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从农业文明跨进工业文明。
   设计意图:1.引用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的相关论述,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与能力。2.陶冶学生顺应时代潮流,敢于担当重任,不怕困难和失败,勇于创新和成就伟业的家国情怀。
   在探究“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的各环节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当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选择和运用史料需要重视的四个方面:
   1.史料一定要具有真实性、权威性、经典性,同时尽可能使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2.史料之间要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组成史料链。碎片化史料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3.研习史料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史料和论从史出的意识与能力。
   4.研习史料要精心设疑,突出指导学生依据唯物史观对史料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提高学生历史思维的质量。我们认为历史教学以研习史料为中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逐渐达成和提升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冯长运,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政策与规划、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李明海,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史、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責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关键词课堂立意,家国情怀,罗斯福新政,自由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23-0062-03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一课因其知识结构清晰、史料多元丰富、与现实联系密切等特点一直成为中学历史教师上各级公开课的宠儿。抛开教师课堂的呈现力不谈,纵观《罗斯福新政》的教学设计却往往乏善可陈,大部分教师的基本设计思路为:背景—内容—特点—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在
独立的简单函数可以让开发工作变得更加容易,同时由事件驱动的执行可让操作变得更加便宜。  开发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编写代码以解决业务问题。随后,运营团队又要花费大量精力搞明白开发人员编写的代码,并让它们在所有的计算机上运行,然后还要确保这些计算机能够顺利运行。这可以说是一项永远没有尽头的任务,那么为什么不将这部分工作留给别人去做呢?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虚拟机、云计算、容器等众多IT创新一直专
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个遥远的国家,人口众多,但是特别缺少其他国家拥有的物品,所以随时准备无限量地购买别国出售的任何货物。①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这样的:中国既不需要进口,也不需要出口,他们可以没有对外交往而安然独处。中国有肥沃的土壤,能生产各种各样供食用的作物,中国的气候适宜各种果树的生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把农业——提供衣食所需的产业,放在其他一切行业之上,中国不仅有这些,还有更多。因此,外商从事对华贸
受“辉格派”史学的影响,诸多西方学者一直强调中世纪英国盛行限制王权的“法治传统”。然而征诸史实则不难发现,在当时的英国,虽然流行着由日耳曼法、封建法与神法融合而成的“王在法下”的观念,但这种观念并不能真正地限制独裁的国王。被视为体现这种“法治传统”的议会,虽拥有征税权、立法权,且有上下议院分设、请愿制等制度建构,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基于共同的“利益原则”,这一政治体制的主旨实际上是支撑王权而非
一、问题的生成  在进行完“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的教学之后,学生问了一个问题:“大萧条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陷入了危机,但当时在南京国民政府治下的民族工业为何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呢?难道当时的中国没有受到大萧条的冲击?”说实话,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多考虑。因为此内容在教材上仅涉及“民族工业在这十年间的较快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两个简要小点。但这里确实存在一个问题,即早在19世纪中叶就
[关键词]英国,GCSE历史学科考试,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1-0063-07    一、英国考试制度的起源与变革    在英国,学校内原本没有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学完一定的课程,学生便可升入上一年级或上一级学校。维系升学、就业、升官的唯一机制,就是社会门第、血统和经济地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业革命兴起,打
关键词 生产关系,封建,资本主义萌芽,剩余产品,产权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3-0026-07   部编初中教材第13课对应2011版课标“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之前的第8、9课描述了西欧庄园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这节课是接叙,而后再接文艺复兴、探寻新航路、早期殖民掠夺、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08-0003-08  采访时间:2019年10月  采访地点:厦门大学图书馆  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王宇谦  问:钞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中接受采访。首先想请您谈谈求学经历,您是如何走上史学研究道路的?  答:我的中学阶段是在家乡陕西省渭南市的瑞泉中学度过的,这是一所位于渭南老城的省级重点中学。那个年代
关键词?演史料研习,三层次对话,历史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6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8)11-0031-04  “史料研习”是指学生对史料进行研究学习,通过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运用,进而获得历史知识。这种学习活动,适宜采用三层次对话模式。该模式视历史学习为对话,即学生与历史的对话、学生与他人的对话、学生与自我的对话。①  学生与历史的对话,其基本的中介就是史料,对话的缘
摘 要:在极右翼阵营内部联合思想的驱动,以及“德意志帝国党”的大力促进下,德国民族民主党在1964年成立。得益于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形势,该党凭借强大的组织力量、有效的政治动员,以及成功的形象打造,在20世纪60年代末迅速崛起。然而,1969年联邦议会选举的失利成为其由盛转衰的拐点。在各种危机的沉重打击下,该党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衰退,甚至到达了崩溃的边缘。   关键词:德国民族民主党,极右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