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又称形意文字)。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家珑、张庆指出:“对于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汉字的儿童,在看到一个汉字时,会觉得它是杂乱无章的一个图形,学了笔画和笔顺,就知道它的点画顺序和搭配是有规律的。如果我们进一步地帮助儿童了解构字的理据,则识记的效果会更好。如教学象形字,就将该字的演变过程一一展示,这样儿童就能在头脑中建立起文字符号与实际事物之间的相似联系,形成栩栩如生的表象。”我们顺应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溯源”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古今汉字的变化,将汉字形、音、义渗透到教学中去,学会运用汉字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来教学,让孩子领略到汉字的文化意蕴,真正地将字识写得准确、合理和美观。
1
古今汉字的重要区别在于笔画的变化。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是由各种各样的线条组成的,带有非常明显的图形特征。到了隶书、楷书(今文字)阶段,汉字形成了各种类型的笔画。这些笔画经过自然发展和人为规范,逐渐变得样式固定、数量有限、写法规范。汉字用自己的形体,承负着所记录的单音节语素的音和义,从而使得形、音、义称为汉字的“三要素”。
蓝天是白云的家,
树林是小鸟的家,
小河是鱼儿的家,
泥土是种子的家。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这首《家》的诗歌总共有六行,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让他们懂得:白云在蓝天上飘荡,蓝天映衬着白云,白云离不开蓝天;只有在树林里,小鸟才能搭窝筑巢,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啼叫;鱼儿离不开河水,没有河水,鱼儿就无法生存;种子没有泥土就不能生根发芽,“家”的重要性就形成了。假使我们追溯“家”的字源,会觉得“家”与平时的认知有太大的出入:甲骨文的“家”是由“宀”(房屋)和“豕”(猪)组成的,也就是屋子里养着一头大腹便便的猪?这样的理解,那“家”就失去了让人留恋、眷念之感。
我们单单地从“字源”上来解释“家”,那会生成许多的歧义。所以,我们还应该结合古文字形成的古时的背景来了解“家”的真正含义: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那是一种富足、幸福的象征。我们的祖国是美丽富饶的,没有祖国的哺育培养,我们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长,就不可能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家”的真正内涵便对接形成。
现实的识字教学单调乏味,机械识字现象普遍存在,汉字在孩子们眼里成了一个个枯燥的符号,很多学生缺少学习汉字的内驱力,学生作业中错别字现象比比皆是,例如:
按(安)装 松驰(弛) 穿(川)流不息
1
古今汉字的重要区别在于笔画的变化。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是由各种各样的线条组成的,带有非常明显的图形特征。到了隶书、楷书(今文字)阶段,汉字形成了各种类型的笔画。这些笔画经过自然发展和人为规范,逐渐变得样式固定、数量有限、写法规范。汉字用自己的形体,承负着所记录的单音节语素的音和义,从而使得形、音、义称为汉字的“三要素”。
蓝天是白云的家,
树林是小鸟的家,
小河是鱼儿的家,
泥土是种子的家。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这首《家》的诗歌总共有六行,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让他们懂得:白云在蓝天上飘荡,蓝天映衬着白云,白云离不开蓝天;只有在树林里,小鸟才能搭窝筑巢,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啼叫;鱼儿离不开河水,没有河水,鱼儿就无法生存;种子没有泥土就不能生根发芽,“家”的重要性就形成了。假使我们追溯“家”的字源,会觉得“家”与平时的认知有太大的出入:甲骨文的“家”是由“宀”(房屋)和“豕”(猪)组成的,也就是屋子里养着一头大腹便便的猪?这样的理解,那“家”就失去了让人留恋、眷念之感。
我们单单地从“字源”上来解释“家”,那会生成许多的歧义。所以,我们还应该结合古文字形成的古时的背景来了解“家”的真正含义: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那是一种富足、幸福的象征。我们的祖国是美丽富饶的,没有祖国的哺育培养,我们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长,就不可能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家”的真正内涵便对接形成。
现实的识字教学单调乏味,机械识字现象普遍存在,汉字在孩子们眼里成了一个个枯燥的符号,很多学生缺少学习汉字的内驱力,学生作业中错别字现象比比皆是,例如:
按(安)装 松驰(弛) 穿(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