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学生之错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b567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现象。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这样才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本文主要分析了教师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应有的态度如容纳学生的错误、寻找学生的错误以及善待学生之错的重要措施,希望对于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错误解决有一定的借鉴性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 差错 解题技巧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171-01
  所谓的学生之错,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正确的亟待就诊的想法、说法以及做法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在正常不过的现象,针对这类现象,作为教师理应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处理,不应当把“差错”当成阻碍学生学习的障碍,而应当充分利用“差错”,引导学生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在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如何有效善待学生之错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同时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容纳学生的错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犯下的错误,首先要做的不是去批评指责学生,而是学会容纳、包容学生的错误。作为小学生来说,首先,在听了教师所讲的内容后,不可能马上能够领会老师的意思,所以在解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犯错的现象;其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理性地面对学生的差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容地应对其所面临的的差错,还能够对差错的原因展开仔细的思考,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二、寻找学生的错误
  要想充分利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寻找学生的“差错”。事实上,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错误背后的原因比帮助学生直接更正错误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利。
  譬如,教师在讲授“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时,当学生应用较为简单的方式计算时很容易会出现错误,例如在对24*(4*7)的计算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展开相应的解答:24*(4*7)=24*4*24*7或者24*(4*7)=24*4+24*7...显然,这两种解题方法都是错误的。学生出现这方面的错误,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于乘法的分配律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较为系统地给学生讲清楚這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这方面的知识时,需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能够对乘法分配律有较为系统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错误并不是由于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差错应当理性地分析其出现错误的多种原因,也从自身上找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错。
  三、善于运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当将其当成重要的教学资源,注意转化学生的错误,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合理运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1.让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
  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害怕犯错误而不敢在课堂中发言,这其实对与学生的学习是及其不利的。作为教师,理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不要害怕犯错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教师在讲授“约数和倍数”的数学知识时,让学生寻找48的全部约数,。学生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找出36的全部约数,这就不允许出现遗漏。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也需要有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够更快更加有效地解题。不过有的学生在解决该题的过程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1,2,3,4,6,9,12,36。针对这类现象,教师可以选择不马上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选择将学生的答案公布让学生都充当教师帮助这位学生解决其出现的错误,这时候让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就有学生会说,“他少了约数18”,而教师可以借机乘机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后,教师可以追问这位学生,“你的答案是正确的,你能够说出你的解题秘诀吗?”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可以让学生明白需要一对一对地找出36的约数,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出现遗漏,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方式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自己所面对的错误,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了。
  2.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材料
  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后,教师不应当马上指出其出现的错误,而应当善于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材料,帮助学生解决其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为了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材料,教师需要先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得学生在犯了错误后仍然能够有较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其次,教师应当留给学生纠正错误的时间,让学生最好能够自己发现其存在的错误。
  譬如,教师在讲授关于“环形面积”的相关知识时,由于这块的知识相对较短,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错误,如经常应用S=π(R-r)2的公式来计算环形的面积。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绘制出一个环形的图形,并让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图形上台跟学生演示,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说,“我是利用硬纸板做的这个环形图形,先应用圆规画出一个较大的圆,然后再缩小圆规的半径,以同一圆心画较小的圆,然后再把小圆剪掉就可以得到环形了。”这时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可以继续追问同学们,“这位同学应用了怎样的原理?”这时候就能够引发学生关于环形面积的思考,也可以对自己所使用的错误公式展开相应的反思。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其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当采用理性的方法去应对,不应当一味的去回避或者直接指责学生所面临的错误,并善于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充分发现学生错误的重大价值,促进学生对错误的认识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田宏根,杨军,刘婷.教育类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作用欠佳的归因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2008(05).
  [2]严振君.浅谈新课标要求下的数学新教师解题教学能力的培养[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3]肖元芳.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2(15).
其他文献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文化品格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23-01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十九大提出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期刊
【摘要】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形式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是我们目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已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和实践,这种模式在《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实践中更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工程能力 电力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课题来源:2017年度黑龙江东方学院科研项目(HDFHX170301)。  【中图分类号】TU-4;G642.42
期刊
【摘要】在学习借鉴目前胜任力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和高职“双师型”内涵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提炼出高职“双师型”教师的22项胜任特征要素,然后编制问卷,针对重庆市五所高职院校的200名专任教师实施问卷调查,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中的因子分析对问卷中的胜任特征要素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共包括4个方面22个维度,具体包括:专业探索能力、职业情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来华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日益增长,来自南亚及非洲的留学生在临床医学专业比例较大,他们作为非语言类学生在学习汉语中遇到的问题更具有普遍意义,针对他们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和调整有助于提升其学习效果。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汉语语音 偏误 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成果系赣南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校级立项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的对外汉语语
期刊
在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可步行城市的建设成为了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主要趋势。城市中心商业区室外步行环境作为城市商业功能的有效外延,在营造商业氛围同时,也需要与城市空间相耦合,形成资源互补。但目前多数城市中心商业街区室外步行环境空间形式单一,部分空间连续性和可达性较差,步行环境消极,难以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安全、愉悦的步行体验。
  面对这一问题,本文从“效率”这一概念出发,用投入与产出的观点,将构成城市中心商业街区室外步行环境中“行为活动”与“物质环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两者间的相关关系,构建
【摘要】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高中语文必修课、选修课两种基础课程模式,必须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必修与选修的和谐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基于新课程标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 必修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59-01 
期刊
【摘要】《建筑CAD》课程实践教学评价指标设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確保教学质量;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良好的教学平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改进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基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实践教学评价指标设计以加德纳的多远智能理论为重要理论基础依据。  【关键词】建筑 CAD 评价指标 加德纳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心去理解教材,用智慧去巧用教材、拓展教材,灵活而又创造性的整合教材、处理教材、运用教材,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教材 创造性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微信这个媒介平台,运用它丰富多样的交流方式和信息处理功能,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平板等通讯工具,通过指导“微阅读”,开设“微课程”,鼓励“微提问”,进行“微练笔”等方式来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使现代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  【关键词】微信 课堂 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好一门课程是多么的重要,针对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以及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我的体会是:利用化学教材中的插图、将图片故事化、趣味记忆、小故事创设教学情景等化学中的“美”为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化学之美,领悟人生之美。  【关键词】化学教育 学习兴趣 感受化学 领悟人生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