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酒、果醋制作的替代改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quan33071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65-02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安排了“果酒、果醋的制作”,为了便于其实验材料葡萄的获取,教师用书将实验安排在9-10月,而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是在春季学期教学,这与实验安排相关矛盾且葡萄价格很高。我们用“红茶菌饮料的制作”来替代“果酒、果醋的制作”其效果非常好,现介绍如下:
  1.什么是红茶菌
  红茶菌(red tea fungus)又名“海宝、胃宝”,不是一种生物,它包括酵母菌、醋酸杆菌和乳酸菌3种有益微生物。醋酸杆菌是好氧性细菌,生长在菌液表面;酵母菌兼性厌氧,生长在中下层;乳酸菌是厌氧菌,生长在下层。3种微生物共同生活,彼此依存,互相利用其代谢产物(如图1所示),形成了红茶菌的共生体。
  从图1可以看出:乳酸菌将蔗糖分解产生葡萄糖供酵母菌生长繁殖,酵母菌代谢产生维生素、氨基酸、酒精和CO2,其中维生素、氨基酸作为生长因子促进乳酸菌生长繁殖,而酒精则供给醋酸杆菌之用,将它氧化成醋酸和水,获得能量,醋酸杆菌还能进一步氧化部分醋酸成CO2和水,从而使培养液中醋酸含量不至于过高,而影响酵母菌的正常生长。
  利用液体培养基培养红茶菌发酵产生的培养液就是“红茶菌饮料”,“红茶菌饮料”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民间传统碳酸型饮料。
  2.红茶菌的培养条件
  红茶菌适宜培养在清洁、通风、背光处。清洁处杂菌污染少,通风可以有效减少其它杂菌在培养器具中的浓度使其它菌不能寄生,背光处避免了阳光直射。其次是温度,应在25~32℃(最适温度28℃)范围内静置发酵培养,不能接触金属和油。
  3.红茶菌饮料的制作
  3.1获取红茶菌菌种
  方法①:从家庭培养中分装其部分新鲜的菌膜和菌液做菌种,此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方法②:从网上购买。
  方法③:自然分离,秋天将柿子温水洗净捣烂与冷开水混合入瓶,用保鲜膜封口,两周后液面长出一层膜——红茶菌菌膜。
  3.2扩大培养
  不管哪种途径获得的红茶菌菌种由于其数量少都不能用于学生实验,必须进行扩大培养,其步骤如下:
  ①备料:材料为清水(选择洁净的井水,泉水,有消毒剂的自来水禁用)、蔗糖、茶(天然绿茶、红茶、花茶、苦丁茶等茶叶);培养红茶菌的容器可用玻璃或陶瓷制品,最好选用口径大,且不太高的容器,切忌使用金属、塑料容器。
  ②制备培养基:将水、糖、茶按水︰糖︰茶=100︰10︰1的比例把水、糖、茶(用不锈钢锅或玻璃烧杯盛装)加热煮开溶化,过滤去掉茶叶,冷却备用。
  ③接种:将上述冷却备用的培养基分装在消毒(开水冲洗过)后的大口玻璃瓶里或者瓷缸里(量为1~2cm高),加入菌种“母菌液、菌膜”, 用3层纱布封口防虫、灰尘。
  ④培养:将接种的培养液在上述适宜条件下静置发酵培养。培养过程中菌液上面逐渐形成一层像海哲一样的乳白色菌膜,其形状随着容器的形状而变化,菌液逐渐变为橙黄色、透明的液体,菌液底下有淡褐色粉末沉淀。培养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的小气泡冒出,红茶菌液散发出一种酸香气味,7-10天左右尝起来有酸梅汤味道,即发酵完成(当发现菌膜上生长霉菌如红、绿、黑、白毛状物,就停止培养,必须遗弃)。
  ⑤连续培养:通过上述产生的红茶菌数量还少,必须进行连续培养获得更多的红茶菌,具体是:将新制备的冷却培养基按母液︰培养基=1︰1加入,仍然在上述适宜条件下培养。随着培养次数的增加,菌液逐渐增多、菌膜逐渐加厚,菌液、菌膜达一定量时可用于学生实验。
  3.3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的步骤包括①备料、②制备培养基、③接种、④培养。
  ①备料:培养红茶菌的容器500ml广口玻璃瓶,其与扩大培养备料相同。
  ②制备培养基:与扩大培养制备培养基相同。
  ③接种:将冷却备用的培养基分装在消毒(开水冲洗过后再加入适量菌种母液冲洗)后的广口玻璃瓶里,按菌种︰培养基=1︰5加入菌种“母菌液、菌膜”, 用3层纱布封口防虫、灰尘。
  ④培养:与扩大培养相同。
  ⑤观察品尝:7-10天左右让学生观察品尝产品(当发现菌膜上生长霉菌如红、绿、黑、白毛状物,就停止培养不能品尝)。
  4.学生发酵产品的回收
  将学生发酵后的产品回收到多个(避免一瓶菌膜上生长霉菌而丢失菌种)大的广口玻璃瓶里或者瓷缸里边培养边利用产品达到保存菌种的目的。
  5.“红茶菌饮料”的保健作用
  “红茶菌饮料”有多种代谢产物,如有机酸、维生素、抗菌蛋白质等,特别是红茶菌中含有β-葡聚糖的胶状抗癌物质,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具有抗癌防癌保健作用的活菌饮料。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清理肠胃,帮助消化,抑制有害菌,防治胃肠道疾病,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无副作用。
  6.小结
  “红茶菌饮料”制作方法简单、材料易得、菌种容易保存、对环境无污染、价廉物美,是替代“果酒、果醋的制作”的理想方法,可在高中学生实验中推广。
其他文献
【摘要】改变枯燥的英语阅读教学,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英语阅读教学中,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英语阅读文章的背景美、情感美和语句美三个方面阐述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对美的追求与发现,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关键词】阅读教学 审美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12-01  阅读课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阅读是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0-01  面对题型众多的中考试题,我们往往眼花缭乱,给人无法下手的感觉。殊不知很多情况下,许多题目都是换汤不换药,只要能静下心来,我们都可以从复杂多变的题型中找到基本题型。在这里仅探讨复杂图形中存在的直角三角形的判定。直角三角形是比较特殊的基本图形,它的边和角都具有特殊的性质,如边的关系(勾股定理)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5-0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已成为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孩子开启21世纪的金钥匙。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其个性化发展,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觉得应以生为本,抓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点燃激情,激发兴趣,感染思维,激活灵感,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45-02  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宗旨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带来新的生机,给师生带来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始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好恰当的、有趣的数学情境。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做法,谈几点创设情境的方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教学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49-02  很荣幸能有机会参加了“国培计划(2012年)”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活动,这次学习机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福建师范大学这个网络给予的学习平台上,我如饥似渴的吸收着知识的营养。专家精彩的理论解读让我受益匪浅,优秀的教学课例和点评让我耳目一新,在学习中不段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我
期刊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和技能的主阵地,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打造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为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打造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68-01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地理上册《水资源》  【设计思想】突出人水关系,依据新课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人均水资源少、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国情,从而进行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水资源又是最重要的,因为水孕育和维持着地
期刊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重要,将数学活动渗透到数学课堂中,以“小形式”在数学课堂中展示,使数学中许多抽象的定义、定理、公式等变得具体、易懂、有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由此引发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巨大的。  【关键词】课堂 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 精彩  【中图分类号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8-02  教师能否对教材既做到准确理解,又能够灵活驾驭,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对比新旧教材,重组不同版本的教材,有助于教师深刻理解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用活用好教材,让学生真正理解教材从中传递的知识结构与思想方法。  策略一:对比研读,用活教材。  新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