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临床观察康复治疗对于慢阻肺缓解期的患者运动耐力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接收的60例慢阻肺缓解期的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全部患者按照呼吸内科慢阻肺的治疗方法进行常规治疗,对于对照组的患者每天增加患者四肢主动运动锻炼,对于训练组的患者每天增加呼吸肌锻炼、吸氧、全身运动以及康复指导和营养指导治疗。结果 在临床治疗之前对照组与训练组的肺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在对患者进行24周的治疗之后,训练组患者的肺功能与运动耐力测定全部有所提高。结论 对于慢阻肺缓解期的患者制定康复治疗策略,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肺功能与运动的耐力。
【关键词】 慢阻肺患者;缓解期;临床观察;肺康复治疗
慢阻肺患者的主要特征是气道的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导致了患者的肺功能衰退,患有慢阻肺的患者会严重影响了其生活的质量,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对于慢阻肺缓解期的患者需要进行肺康复治疗,本文总结慢阻肺缓解期的患者进行临床效果观察,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接收的慢阻肺缓解期患者共60例,全部患者具有慢阻肺的特征,并且都可以行走有限的一段距离。60例患者中男性为36人,女性患者为24人;患者的年龄在55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岁,60例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训练组和对照组各30人,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训练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全部按照呼吸内科慢阻肺的治疗方法进行常规治疗,对于对照组的患者每天增加患者四肢主动运动锻炼,对于训练组的患者每天增加呼吸肌锻炼、吸氧、全身运动以及康复指导和营养指导治疗。具体康复治疗的步骤为:①呼吸肌训练。选取合适的气球,气球的容量在900毫升左右,患者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含住气球,将体内的气体尽力的吹进气球,直至体内吹不出气体,如此反复进行五分钟左右,每天要进行此项训练4次,腹式与缩唇呼吸,呼气的时间大约是吸气时间的2倍,每次训练15分钟,每天三次,然后逐渐增加;②吸氧。每天吸氧13个小时,氧气的流量为每分钟1.5升,氧气的浓度为30%;③全身运动。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例如:太极拳、散步等等,在运动的时候让患者达到最高心率的60%左右为适宜,运动的时间再半小时左右,每周四次;④康复指导。详细的为患者介绍慢阻肺康复训练的流程,让患者对于自己所患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每周举行相关的呼吸操培训,由患者的家属监督患者执行相关的环节,对患者进行营养指导,做到营养均衡。
2 结果
在临床治疗之前对照组与训练组的肺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在对患者进行24周的治疗之后,训练组患者的肺功能与运动耐力测定全部有所提高。具体的对比指标及结果,见表1。
3 讨论
患有慢阻肺的患者因为肺气肿的病情导致了膈肌明显的降低,从而限制了膈肌的活动范围,有一些患者在常规呼吸的时候,膈肌不会发生反应,即使是努力的深呼吸情况下,膈肌也最多能够活动1-2厘米,因此患有慢阻肺的患者需要借助于呼吸肌,这样耗氧量会由正常情况下的2%增加至50%,这样就增加了患者心肺的负担。患有慢阻肺的患者在缓解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膈肌疲劳,持续的低氧血症让患者的肺动脉血管收缩,严重的会产生痉挛,进一步导致了肺动脉高压。
目前已有的报道证明了进行长期的氧疗能够明显的改善慢阻肺患者缺氧的症状,患者每天氧疗的时间大于15个小时,氧疗可以作为锻炼患者呼吸肌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通过全身运动训练也可以进一步改善慢阻肺患者的健康情况和运动的能力,但是训练也需要因人而异,为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与训练强度,运动方式需要长期的持续,中间要有间断,两种方式相结合。对患有慢阻肺的患者进行呼吸肌训练能够调整患者的呼吸肌功能,让其能够有效的协调。通过腹式与缩唇呼吸的方式,让患者的肺泡通气达到相对大的潮气量,同时可以实现较低的频率,有效减小了身体的呼吸做无用功的情形,进一步避免了患者的呼吸肌疲劳,增强呼吸的效率。患有慢阻肺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贯穿有健康教育,这一来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有效的配合在医院的治疗过程。
慢阻肺患者的治理首先要进行准确的诊断,然后在心理上对患者进行支持与教育,再根据患者病情的程度和身体的接受程度,为患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争取让患者在治疗下恢复最大的生理功能与社会功能。本文通过临床观察60例慢阻肺患者的区分式治疗效果,通过呼吸肌锻炼、吸氧、全身运动以及康复指导和营养指导治疗,检查患者的肺功能和六分钟步行的距离,其中治疗的效果很明显,说明了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其心肺功能和运动的耐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对于慢阻肺患者的治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体重、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及早的开导患者,让其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收治疗,这样对于治疗的效果也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东燕,张莹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康复,2007,22(1):65-66.
[2] 于进.6分钟步行训练对COPD患者呼吸困难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9):561-562.
[3] 杨小梅,李卫青,高春红,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家庭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7,22(17):66-67.
【关键词】 慢阻肺患者;缓解期;临床观察;肺康复治疗
慢阻肺患者的主要特征是气道的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导致了患者的肺功能衰退,患有慢阻肺的患者会严重影响了其生活的质量,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对于慢阻肺缓解期的患者需要进行肺康复治疗,本文总结慢阻肺缓解期的患者进行临床效果观察,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接收的慢阻肺缓解期患者共60例,全部患者具有慢阻肺的特征,并且都可以行走有限的一段距离。60例患者中男性为36人,女性患者为24人;患者的年龄在55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岁,60例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训练组和对照组各30人,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训练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全部按照呼吸内科慢阻肺的治疗方法进行常规治疗,对于对照组的患者每天增加患者四肢主动运动锻炼,对于训练组的患者每天增加呼吸肌锻炼、吸氧、全身运动以及康复指导和营养指导治疗。具体康复治疗的步骤为:①呼吸肌训练。选取合适的气球,气球的容量在900毫升左右,患者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含住气球,将体内的气体尽力的吹进气球,直至体内吹不出气体,如此反复进行五分钟左右,每天要进行此项训练4次,腹式与缩唇呼吸,呼气的时间大约是吸气时间的2倍,每次训练15分钟,每天三次,然后逐渐增加;②吸氧。每天吸氧13个小时,氧气的流量为每分钟1.5升,氧气的浓度为30%;③全身运动。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例如:太极拳、散步等等,在运动的时候让患者达到最高心率的60%左右为适宜,运动的时间再半小时左右,每周四次;④康复指导。详细的为患者介绍慢阻肺康复训练的流程,让患者对于自己所患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每周举行相关的呼吸操培训,由患者的家属监督患者执行相关的环节,对患者进行营养指导,做到营养均衡。
2 结果
在临床治疗之前对照组与训练组的肺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在对患者进行24周的治疗之后,训练组患者的肺功能与运动耐力测定全部有所提高。具体的对比指标及结果,见表1。
3 讨论
患有慢阻肺的患者因为肺气肿的病情导致了膈肌明显的降低,从而限制了膈肌的活动范围,有一些患者在常规呼吸的时候,膈肌不会发生反应,即使是努力的深呼吸情况下,膈肌也最多能够活动1-2厘米,因此患有慢阻肺的患者需要借助于呼吸肌,这样耗氧量会由正常情况下的2%增加至50%,这样就增加了患者心肺的负担。患有慢阻肺的患者在缓解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膈肌疲劳,持续的低氧血症让患者的肺动脉血管收缩,严重的会产生痉挛,进一步导致了肺动脉高压。
目前已有的报道证明了进行长期的氧疗能够明显的改善慢阻肺患者缺氧的症状,患者每天氧疗的时间大于15个小时,氧疗可以作为锻炼患者呼吸肌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通过全身运动训练也可以进一步改善慢阻肺患者的健康情况和运动的能力,但是训练也需要因人而异,为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与训练强度,运动方式需要长期的持续,中间要有间断,两种方式相结合。对患有慢阻肺的患者进行呼吸肌训练能够调整患者的呼吸肌功能,让其能够有效的协调。通过腹式与缩唇呼吸的方式,让患者的肺泡通气达到相对大的潮气量,同时可以实现较低的频率,有效减小了身体的呼吸做无用功的情形,进一步避免了患者的呼吸肌疲劳,增强呼吸的效率。患有慢阻肺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贯穿有健康教育,这一来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有效的配合在医院的治疗过程。
慢阻肺患者的治理首先要进行准确的诊断,然后在心理上对患者进行支持与教育,再根据患者病情的程度和身体的接受程度,为患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争取让患者在治疗下恢复最大的生理功能与社会功能。本文通过临床观察60例慢阻肺患者的区分式治疗效果,通过呼吸肌锻炼、吸氧、全身运动以及康复指导和营养指导治疗,检查患者的肺功能和六分钟步行的距离,其中治疗的效果很明显,说明了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其心肺功能和运动的耐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对于慢阻肺患者的治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体重、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及早的开导患者,让其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收治疗,这样对于治疗的效果也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东燕,张莹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康复,2007,22(1):65-66.
[2] 于进.6分钟步行训练对COPD患者呼吸困难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9):561-562.
[3] 杨小梅,李卫青,高春红,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家庭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7,22(1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