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猪蹄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an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大多数从困难时期走过来的人一样,我的母亲对食物非常敬重和珍惜。在她的记忆年轮里,一粥一饭,不仅仅是一粥一饭,而可能是一条命。在她童年时期的饥饿岁月里,她看过太多吃则生不吃则死的例子。这些记忆,深深地镌刻入她的基因里,以至于在她成长岁月的每个时间段,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要讲的这件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物质供应虽然也紧张,但已不至于饿死人了,这时的母亲,已有了两个儿子,大的是我五岁,小的弟弟一岁多。这个时期在母亲的眼里,食物是对她的儿子们最实在最真切的爱。她像很多母亲一样,宁肯自己少吃,也不要儿子饿着。不!准确地说,是宁愿自己饿着,也不让儿子们吃得不满意。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每当家里吃肉,母亲总是选个没肉的骨头一直啃,就像经典故事“妈妈只爱吃鱼头”里那个老是抢着没肉的鱼头啃的妈妈那样。这里面的奥秘,直至我多年后当了父亲时,才恍然大悟。
  但偷嘴事件,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那一年,我母亲打零工的雪茄烟厂来了一位新同事,这位被叫做青姨的阿妈因为和我家住在同一条街上,自然與母亲同路上下班,故事就发生在她们同行的第三天。
  工厂在小城的东北方,家在小城的西北方,运行路径,恰好是穿城而过。那时虽然没有小贩或个体户,但县城仅有的几家国营商店,都在她们必经之路上:米粉店里冒着酸香味的臊子米粉,小食店里辣子汪汤宽的合脂粉,综合食堂高耸至屋檐的蒸笼里的牛肉和肥肠,工农茶馆门口香糯澄黄的油茶上面的馓子和花生,还有文明店门口临时支起大锅煮起的烩面,上面酥酥的响皮、滚滚的圆子和青绿的葱花下黏稠稠香喷喷的烩面和汤,还有三八副食店那些要票才能买到的红糖糕点和棒棒糖,都像一个个可爱的尤物,施尽魅力勾引着人们原本油水不多而常有疯狂想象力的味觉。
  对于每天只就着一个菜吃点饭,半个月左右才吃一顿肉的人来说,这种香味,既是诱惑,也是折磨。特别是口袋中的钱与肠子里的愿望不匹配的时候,就更是令人难受了。
  在香气和诱惑扑面而来又缱绻而去的街头,青姨忍不住了,提议吃点东西。妈妈虽然也想,但一想着上午只挣了四五毛钱,就有些舍不得。而且,背着自己的家人一个人在外面吃东西,是她近三十年人生中从没有干过的事。作为一个贫家女子,从七八岁起,她就从自己的饭碗里捞一小撮米,以做家里月底无米之时的口粮。这种独自在外吃东西的事,完全不符合她的道德观,特别是此时她已成为了两个孩子的母亲。
  青姨是个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听了妈妈的话后,讲了一个故事,说是“粮食关”时期,她老家乡下有两家人,一家父母把分到的所有食物都给了孩子,而另一家父母则是把自己顾好,然后再照看孩子。最后的结果,前一家父母死掉了,孩子自然也没落个好,而后一家则全家保全了。由此得出结论,大人自己吃,也不完全是为了自己。
  这则不知是真事还是为了安母亲心的段子确实起到了让她放松警惕的作用,而这时,她们恰好走到县食品厂的热卤摊前。
  热卤的汤锅里煮着排骨、猪蹄、尾巴和下水。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在冰糖、酱油和香料炒制的卤汁里被煮得金黄锃亮、松软入骨、香气四溢。这色香味十足的场景,再加上青姨的思想政治工作,彻底摧毁了母亲最后一道防线。她终于忍不住了,拿出八毛钱和半斤肉票,和青姨合伙买下一只油光闪闪的猪蹄。
  荷叶中包着的半只猪蹄,如同一件绝美的艺术品,青绿的背景下,白净的骨头透明的蹄筋莹洁油亮的白肉被一层金黄的肉皮包裹着,散发着丝丝缕缕若隐若现的香气,宛如刚从仙洞里取出的宝物,让人的胃,忍不住一阵痉孪,恨不能立即伸出一只手来,将它纳入腹中,直接闯过口舌和牙齿的关口,连骨头都不吐。
  青姨几乎就这么干了,拿起猪蹄,到摊后一处无人的电桩下,脸背着大街,狼吞虎咽起来。显然,她是老手,一副轻车熟路的样子,不一会就把那半个猪蹄给干掉了,不仅把骨头嚼得稀烂咽了下去,还意犹未尽地舔着荷叶上面的卤汁和油水。
  我的母亲,却远没有那么潇洒和自在,她捧着猪蹄,却犹如尿急了在集市上找厕所的感觉,东找觉得不合适,西找也觉得不自在,整个大街上所有的人,包括卤肉摊上的猪头,仿佛都是在嘲笑她,让她觉得自己的额头上写了大大的两个字——偷嘴。
  其实,集市还是那个集市,人们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根本没有空搭理这个捧着猪蹄被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折磨得一脸惶惑的女人。这让母亲的心情稍稍放松下来,怯生生小心翼翼地对着猪蹄,啃了一口。这是她这辈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比家人更先下口吃某样好东西,是她觉得歉疚和不可饶恕的偷吃。
  那一口与其说咬的是猪蹄,倒莫如说是咬下一块装满了羞愧的汽球,惭愧和自责,瞬间传遍她的全身,猪蹄上留下的牙印仿佛也在嘲笑她,令她不安,令她无法再下第二口,令她忍不住丢下青姨,飞快地跑回家。那天中午,我们全家每个人热气腾腾的饭碗里,都有了一块香气扑鼻的猪蹄,谁也没有如母亲担心的那样,发现牙印。
  之后,母亲再没有和青姨同路,但偶尔会看到青姨背对着大街狼吞虎咽的背影,她还看过青姨的丈夫同样姿态的身影,还听过青姨的儿子偷东西换吃的,没吃完绝不回家的事情。她觉得,一家人不应该这样。她也暗自庆幸,那一只猪蹄,没有啃完。
  这件事是在我47岁生日时听母亲讲的,虽然事过四十多年,母亲的愧意仍溢于言表。这时,我们全家都因血脂原因而与猪蹄绝了交,但大家仍为那一口堵在母亲胸口近半个世纪的猪蹄,默哀三分钟。
  (史鸿飞摘自文化发展出版社《川味人间》)
其他文献
由发改委牵头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原计划今年6月出台,后来推至10月,再后延至12月底,如今又有媒体报道称将再次延期,可能要到明年兩会后才能公布。方案是2004年启动的,但时隔8年仍然“难产”。8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都胜利了,为什么一个分配改革方案却迟迟不能出台?  有报道称,某官员透露,方案再度延后是因在制定的进程中碰到了“硬骨头”,集中在利益集团的博弈。那么,这些“硬骨头”都是谁?国
在小时候照顾过我的长辈中,姥爷是和我关系最亲密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长久以来的循循善诱,更是因为他常讲起的他年轻时的故事,萦绕在我的脑畔久久不能散去。   姥爷十多岁那年,轻轨铺到了他家的门口,不过那时的轻轨都是靠人力来运作的。正直深秋,轻轨还在施工,姥爷经常跑到离村子不远的工地上玩耍。许多孩子都对这一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兴趣,直到有一次姥爷和一群孩子去到工地上;傍晚工人都下班了,工地轨道上静静地躺着
把“痛苦”跟“高尚”组合在一起,我是快三十岁时重读《日瓦戈医生》发现的,大意是,某人的痛苦“都显得那么高尚”。原文出处如今都已忘了,但当年读到时,确实心里一激灵。  那些高尚的痛苦,首先与“大词”有关。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要往哪里去?如何拯救这个国家?宗教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灵魂的皈依、悲剧的诞生、自卑与超越、西西弗与东东枪……这些从你有自我意识时就开始发酵、貌似崇高的人类终极问题,折腾着一颗颗一知半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2001年5月写在联合国缔约国文件中的这句话,让全世界深刻意识到,海洋发展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正因为如此,如何坚定捍卫国家海权,让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也成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一大议题。  围绕这个议题,人们开始深思,中国海上执法维权的现实力量究竟如何?我们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又该如何应对?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长期研究海洋问题的中国军事科学学
继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之后,“阿拉伯之春”的火苗又烧到了叙利亚。巴沙尔的命运将会如何,成了人们猜测的焦点。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李绍先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分析叙利亚局势和阿拉伯大变局对世界的影响。  环球人物杂志:今年,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国家出现了政权更迭,现在轮到了叙利亚。叙利亚的局势将向何处发展?  李绍先:叙利亚局势非常难判断。一些来自西方媒体的消息并不
说出来今天的人根本不会信,我的初中英文老师李女士会在上课的时候打毛衣。正如相声演员于谦有“抽烟、喝酒、烫头”三大人生爱好一样,李女士上课打毛衣只是她的“教学三件套”之一,另外两样是让女生帮她盘头,找个她认为声音好的男生站起来朗诵课文。在盘头、打毛衣的同时,她眯着眼睛欣赏男低音。  我到今天回想起来也觉得不可思议,要不是她当时没有贴面膜,否则她来课堂授课简直和去会所做SPA没有任何区别。认真说起来,
我们最常听到的话是,“别想那么多”或者“想那么多有什么用”。当你很伤心的时候,经常会有人劝你不要再伤心了,可能还帮你分析了很多。对方当然都是出于好意,但伤心是一种情绪情感,是走心的,不是走脑的,不是分析一堆道理以后,就真的会不伤心了。  一个年轻人失恋时的那种感觉,好像胸口压着一块大石头的感觉,还有的像小刀在一刀一刀扎你的心的感觉,像闷热的阴雨天被捂在塑料雨衣里,闷得透不过气的那种要发疯的感觉,这
“企业决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的企业,它是社会共有财富。”  2007年10月16日,梁稳根出席了党的十七大。在新闻发布会上,他面对记者讲了上述这段话。梁稳根是湖南省首个当选为全国党代会代表的民营企业家。不仅如此,他还是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成为民营企业家中最早参政议政的一批人。  梁稳根在此次会上发言说:“首先,民营企业家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对民营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
中国的武举制度,创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此后,尽管历朝历代不时有废除或停止武举的决策(比如元代不搞武举,明代前期也不搞武举),但就历史大势而言,武人终于像文人考科举一样,有了一条常设的晋升通道。而武状元籍贯的变化,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巨大变化。山西人撑起武举制度的半壁江山  到清末永久废除武举,这项考试制度前后存在了1200年。然而,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名可查的武状元,不过280人
陈平的谦和、平易显而易见。打开办公室门,前脚把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让进屋,后脚就张罗茶水,学生端茶而进,他立刻起身,一边帮忙,一边向学生道谢。  作为当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陈平的生活有画家的情趣,更有文人的雅致。他爱梅花,每年一到花期便踏雪寻梅,在千年古寺里品暗香,在村头水边赏梅姿,“寻的就是那份野趣”;他少有应酬,将时间都花在艺术修为和爱好上,篆刻累了画画,画画累了写字,写字累了看书。他爱写诗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