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域下谚语英译研究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or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谚语的翻译在英语翻译中具有显著特点。汉语谚语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通常都是用较少的词语来表达最深层的含义。如果从字面上对汉语谚语进行翻译的话,非但没有对谚语的内在精髓进行准确翻译,同时所翻译的语言也不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表达习惯。所以就要结合英语的内在文化进行翻译。在研究汉语谚语的翻译时,可以采取很多技巧,其中“模因论”这一理论对汉语谚语的英译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本文从三个角度对“模因论”视角下的汉语谚语英译进行专门研究。首先对“模因论”以及翻译模因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特别是阐述了“模因”“模因库”等概念;然后分析了汉语谚语英译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了汉语谚语在英译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标准以及应关注的主要事项;最后分析论述了“模因论”视域下对汉语谚语进行英译的有效策略,即直译模因法、意译模因法以及其他常用的翻译模因法,以便给汉语英译的研究者和阅读者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模因论”;谚语;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02
  汉语谚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汉语表达形式,运用了形象的手法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在将汉语谚语翻译成英语的时候,一方面要翻译出汉语谚语的深层含义,另一方面也要从英语文化的角度出发,用英语表达形式来阐释谚语。英译中有很多方式和技巧,其中模因理论的出现对谚语英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运用模因理论进行谚语英译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模因这一理论的有关内容,以此来研究汉语英译的策略。
  一、“模因论”以及翻译模因的基本内涵
  在语用学这一学科领域中,“模因论”是其中一个比较新的且重要的理论。从字面理解上来看,模因可以拆解成两个部分,即“模仿”与“基因”两方面的含义。其中基因通常是采用遗传的方式进行不断繁衍的,而模因主要是基于基因的角度,对文化进行模仿式传播,这是文化在传递过程中的重要单位。模因在模仿时,本身是对这种文化现象的一种复制。翻译模因理论认为,英译翻译的理论研究从语用学视角来看,可以视作模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主要指的是翻译的本质问题和相关理论的观点,重点研究内容包括翻译理论中涉及的一些概念、观念、策略等[1]。翻译模因这一翻译现象在不斷进行演变,翻译本身是源语中的文化模因在向目的语进行传递的活动过程。源语也就是翻译作品的原文,其中包含了很多模因,也融合了写作者的思想以及语言中渗透的文化因素。作者的思想是这些模因的核心,呈现在源语作品的字里行间中,也体现在源语作品所交代的文化背景模因当中。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对源语中包含的模因相关信息进行了解,这时翻译者就是源语模因当中新的宿主,也是宿主中最为特殊的。其运用另一种语言对源语中所包含的模因重新编码,对源语中的模因载体进行重新更换,最终更换成新的模因载体。从翻译模因具有的生命周期来看,翻译模因在模因载体中进行附着,这一阶段是其遗传阶段。源语中还没有经过大家阅读的信息,还处在该阶段;大家在阅读源语后,对其进行不断理解,该阶段就是对翻译中的模因进行解码以及感染的重要阶段[2]。
  二、汉语谚语英译的相关理论
  (一)汉语谚语在英译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标准
  在对汉语谚语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掌握其特点。汉语谚语通常富含着深刻的道理,而且语言形式比较灵活,具有一定的幽默性。谚语中所包含的道理往往从字面上看不出来,需要从字里行间进行研究,从中找到谚语含义的精髓[3]。作为翻译者首先要有较为扎实的语言能力。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既要对汉语谚语中的模因有深入了解,同时又要对翻译语言中的模因因素有全面掌握,这样才能够将两种语言模因信息进行有效传递。
  (二)汉语谚语在英译中应关注的主要事项
  第一,要保持翻译语言中的民族色彩。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民族性,汉语谚语中的表达尽管凝练,但是却包含了中华悠久的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在谚语中得以形象地呈现。同样,英语表达的不同形式也反映出西方的文化色彩。所以在进行英译的时候,要领悟汉语谚语中的深刻韵味,并采取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语言形式加以翻译,这样既能够保持汉语谚语的原有韵味,也能让西方读者读懂。
  第二,译文要收到艺术效果。汉语谚语在表达的时候,蕴含着一些表达上的技巧,使得该语言在表述的时候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在将汉语谚语翻译成英语时,也要追求一定的艺术效果,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汉语谚语的原文,更要在表达上运用一些具有英语表达习惯的修辞形式,让这些不同的修辞形式和英语表达结合起来[4]。从翻译模因的角度来说,汉语谚语的英译在对源语进行信息复制的时候,也要在语言表达效果尤其是艺术上得到共鸣,译文在表述上具有艺术性,会使阅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感受到两种语言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从而让自己成为语言模因新的宿主。
  三、基于“模因论”视域下对汉语谚语进行英译的有效策略
  汉语谚语表现出来的含义非常丰富,由于内容范围非常广泛,所以用语言这一形式来加以表现的特点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运用模因理论进行翻译时,要依照源语中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更加直接、更加有效的翻译。从模因理论这一重要的视角来看,翻译模因在传播过程中需要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通常情况下,这种传播途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基因型翻译模因和表现型翻译模因。基因型翻译模因主要表现在运用不同的形式来传递同样的信息,尽管模因在复制以及传播的前后在信息呈现上表现出较大不同,但是从复制的最终结果来看,其前后的信息在内容上是相同的;而表现型翻译模因主要表现在翻译者运用某一种固定的句子样式,来代替源语中某些内容,对源语的原型做了一定改动,既能够与原文的核心意思相符合,又可以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角[5]。基因型翻译模因在翻译源语时运用的方式通常为直译模因法,而表现型翻译模因在翻译源语时运用的方式通常为意译模因法。   (一)直译模因法
  直译这种翻译方式在英译汉中是比较常见的。从“模因论”角度来看,这种模因的翻译方式可以将源语模因这种形式按照原有的意思传递给受众,将信息进行复制。直译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与原文保持一致”,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文要考虑到读者对语言的认知和习惯,要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产生共鸣,理解并掌握译文的含义,让读者变成翻译模因新的宿主。汉语中很多谚语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都运用了直译模因的方式,将源语中的信息进行更好地复制及传递。例如“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谚语,在翻译的时候,通常会直接翻译为“Time is money.”从翻译模因的外形来看,源语模因在传递的时候,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句式结构上,都是相一致的,这是与直译模因的理念相一致的。源语中出现的“时间”以及“金钱”这两个重要的名词,在模因传递的时候,也都与之相对应,被翻译成“time”以及“money”。从文化背景上来看,源语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在当时这句话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译文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早期,引领了西方国家的发展。尽管从文化背景上看有着较大的不同,但是并没有影响源语模因中信息的复制以及传递,读者依然能够从翻译模因中对其理解和掌握。
  (二)意译模因法
  意译在英译汉中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翻译形式。在汉语谚语的翻译中,由于谚语中包含了很多意象,这些意象在进行模因复制时,在目标语中没有与之相适合的词汇,即使找到相适合的词汇,也会因为中英语言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导致翻译出来的内容不能为读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直译模因的形式显然不能够满足翻译的需要[6],需要换一种新的形式进行翻译。意译这种形式是非常符合这种情况的,尽管从句子的结构、词汇上可能和源语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在翻译的内涵上是相同的,这样就会使读者更好地掌握译文。而且读者在此时已是源语模因新的宿主,将模因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广泛传播。例如汉语谚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一首古诗,如果运用直译模因的形式,会让读者不理解。所以通常运用意译模因的形式,将这句话翻译为“A young idler,an old beggar.”译文从形式上看与源语是不同的,源语用的是具有假设意味的两句话,而翻译模因在复制源语的时候,运用的是两个词语。
  四、结语
  运用模因理论对汉语谚语进行英译,对其具有重大意义。译者要充分领会源语的深刻含义,以便更好地从事英译研究,并方便阅读者进行更好地阅读。在对翻译模因进行研究的时候,要注重对模因信息的复制以及有效传播和汉语谚语的翻译结合起来,在模因理论的有效引导下,谚语英译在研究上将会取得更大成果。
  参考文献:
  [1]胡燕.从切斯特曼翻译模因论看汉语标识语的英译[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40-144.
  [2]鄧宇,沈玉如.西方诗歌中生死概念隐喻的模因现象分析(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9):28-31.
  [3]王宇明.谭恩美、黄玉雪、汤婷婷笔下的儒家文化模因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157-159.
  [4]米高·安甘,李英姿,戴新蕾.跟随梦想、传播模因:“模因理论”说得通吗?——以莎士比亚为例[J].东吴学术,2015(6):5-28.
  [5]刘红见.基于翻译模因论的汉语标志语英译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2-105.
  [6]王晓燕.语言模因论视域下“正能量”流行现象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24-128.
  (责任编辑:张咏梅)
其他文献
摘 要:体育研学旅行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课的补充,在实施过程中是将探究实践活动以旅行的方式开展,将体育活动和教育活动相结合。但是目前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研学的认识不够充分,体育研学旅行没有官方的文件指导,导致研学目的不明确,也缺乏专业的体育研学导师,研学的安全机制也不完善。因此,体育研学旅行发展需要学校加强重视、家庭主动配合、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共同协助。本文分析了当前体育
摘 要:大数据时代下,利用好大楼据技术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大数据思维,将有力提升高校的治理能力。本文基于当下高校利用大数据的现实情况,结合高校治理对大数据的需求,分析二者契合的可能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大数据治理方案。高校需在更新观念、优化平台、注重分析,不断提升科学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治理;能力提升;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719.2;TP311.1
摘 要: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课程及新形态教材的建设与应用,是当前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聯系,应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实施一体化建设[1]。双语导游词讲解是广东行政职业学院旅游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旅游英语专业为提升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开设得一门新课,促进学生中英文导游职业素养的提升。本文探讨了双语导游词讲解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
摘 要:国家逐渐重视素质教育,人们的健康状况也备受关注,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健康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国家在这几年采取了各种方式多方位地来评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并且根据评估内容进行体质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而学生的心肺能力和耐力占据下降前榜。本文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加强其体质健康的建议和措施,完善改进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中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应当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然而,在高校信息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作为思想活跃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前沿阵地,高校应当与时俱进,在大数据时代,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以信息化为基准,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相关从业者也要结合大数据时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选择合理的方式走一条符合中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的道路,推动高校学生管
摘 要:互聯网新媒体信息交互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灌输讲授”范式,也开始经历课程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呈现出开放性思政教育的特征。高校要在思想政治教材内容传达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新媒体技术、在线交互手段,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课堂情境、网络化教学内容、互动交流实践方式等教育执行流程,引导学生培养与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效率、教育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指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综合分析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特点及局限性,并指出了制约背后发展的因素。同时针对思政教育出现的不良效果提出加强校园软环境的建设、加强硬环境建设、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等改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