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鸡粪的鸡蛋更新鲜吗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u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人在菜市场购买鸡蛋的时候,喜欢挑选那些蛋壳上面带有鸡粪的鸡蛋,认为这样的蛋更“新鲜”。不过,您知道吗?在这些看似新鲜的鸡蛋壳上,却有可能藏着致病的大肠菌群。近日,有人对从自由市场上购买的鸡蛋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带鸡粪的鸡蛋壳上大肠菌群高达数十万。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俗称大肠杆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其中大肠杆菌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绝大多数大肠杆菌与人类有着良好“合作”,但是仍有少部分特殊类型的大肠杆菌具有相当强的毒力,一旦感染,将造成严重疫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1982年、1984年、1993年美国曾3次发生暴发性流行,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是出血性腹泻,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带鸡粪的蛋壳查出大肠杆菌
  曾有实验人员对30个样品鸡蛋表面进行了细菌菌落和大肠菌群培养。在这30个样品中,沾有鸡粪的样品有15个,其余的蛋壳表面上没有沾染鸡粪。
  经过72小时的培养后发现,带鸡粪的鸡蛋壳上细菌菌落数量达到1万以上的共有7个,其中2个达到了10万以上,菌落数低于1000的只有10个。而大肠菌群数量上万的有2个,其中1个更是多到不可计的程度。而不带鸡粪的鸡蛋壳上并没有检测出大肠菌群。
  经过取样验证,大部分鸡蛋外表面菌落总数很高。而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而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大肠杆菌是致病菌,超标会导致肠道外感染或者急性腹泻。
  鸡蛋壳表面会沾到一些粪便或是污物,容易造成表皮污染,如果鸡蛋长时间存放,表皮的细菌会穿过蛋皮气孔在鸡蛋内部滋生,鸡蛋放置的时间越久,细菌就会越多,越容易造成变质。因此,带鸡粪的鸡蛋新鲜的说法并不靠谱,如果大量选购,反而会对健康带来不利。
  挑选鸡蛋还得“以貌取蛋”
  因此,建议消费者在购买鸡蛋时应尽量选取外表洁净的鸡蛋,鸡蛋买回来后不可清洗,因为在清洗过程中,鸡蛋表皮上的细菌会借助水加快向鸡蛋内部运动,而且鸡蛋表皮残留的水分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现在气温高,鸡蛋在买回后应在冰箱中低温保存,低温的环境会抑制细菌的生长,延长鸡蛋的保质期,装鸡蛋的袋子要封好,避免污染其他食物,可在食用前用清水清洗后再打破。此外,鸡蛋也不宜久存,尽量在1周内食用。
其他文献
春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在东晋时代就有,那时叫“春盘”。当时人们每到立春这一天,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人们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盘”,春天出去游玩时也会带上。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的这一生活习俗。在唐代,春盘又叫五辛盘。宋朝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描述
赵大爷发现患高血压已经8年了,算是个老病号。这些年他一边吃着降压药,一边留意与高血压相关的知识——文章提倡清淡饮食,他就少盐少油;文章说运动能降血压,他就每天绕着小区花园快步走……  然而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却让他感到“步步惊心”,虽然文章的内容他记不太清,但里面的一句话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舒张压(低压)较低者不宜服用降压药。因为他每天自测血压,舒张压都在60毫米汞柱左右。是不是太低了呢?是不
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计算机机房的建设与管理策略。包括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室合理利用方面的改革措施。以便更好地提高实验室利用率,为实验、教学、科研等各方面服务。
五子衍宗丸是著名的补肾良方,被誉为“古今种子第一方”。据考证该方起源于唐代。如今,五子衍宗丸经长期临床实践,其运用已大大超出了原来的主治范围。例如用于不孕症、滑胎、闭经、神经衰弱等病症,每每收到较好效果。  不孕症  用五子衍宗丸内服,每次9克,每日3次,治疗妇女不孕症有较好疗效。  典型病例:刘xx,女,26岁,婚后4年未孕,月经量少、色淡、腰酸腿软、头昏乏力、少腹冷痛、白带清稀而多。经妇科检查
报纸
商务智能(B1)是目前在国内外企业界和软件界受到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它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整个企业,不仅为其提供信息获取能力,而且通过对信息的开发,将其转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说起“参”,大多数人都知道它是滋补身体的好药材。参有很多品种,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就用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沙参、红参、园参……虽然都叫“参”,但其实它们的功效却不尽相同。甚至,并非所有的参都有补益的作用,而即使是有滋补作用的参,也会因为药材不同或炮制方法而存在差异,所适用的人群也不相同。因此,弄清楚不同“参”的药效和区别,有针对性地选用非常重要。  1.人参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