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最常见的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改变“唯师独尊”的“一言堂”形式,还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能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们纷纷在课堂上尝试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只是流于形式,任务式的开展小组活动,实效性不强;有的虽然认真开展了小组学习活动,可因组织不到位,活动效果并不佳。因此,怎样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现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肤浅认识。
一、合作学习,要实时、恰当。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学习动机简单,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點。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抓住学生特点,进行精心的组织引导,否则合作学习就会如天马行空、表面热烈,实际收效甚微。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自己去吧》这篇课文时,教师请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教师话音刚落,小组里就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充当什么角色而争论不休,后来,一些学生却讲起闲话,摆弄起书本来,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状况下延续……这样的合作学习不过是“彩色的泡沫”而已。作为教师一定要杜绝课堂上出现这种现象。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绝对的,必须适时适度的应用,一堂课是否安排合作学习,安排几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定。课堂上需要组织小组学习活动时,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的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采取的形式等方面认真研究,不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不要牵强使用。只有在必要的时候适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起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时,教师要精心组织,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切忌动不动就斥责学生,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结合实际,合理分组。合理分组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须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学生的性别、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思维活跃程度、性格差异等特征,结合学生的主观愿望进行分组,兼顾考虑好、中、差三类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以利于形成优等生主动帮助中差层面的学生,中差学生主动向优等生学习,“活跃”学生带动“沉静”学生的学习环境。分组时,一般4至6人为一个小组。分好组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职责分工。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应有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维纪员等。小组长承担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任务,记录员承担记录小组各成员意见的任务,中心发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代表本组汇报学习情况,维纪员负责维持小组纪律,协调讨论和交流的进行。比如:教学《难忘的启蒙》时,可以提出这样的合作学习要求:1、每人都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其中的一个自然段。2、概括所学段落的主要内容。3、讲述一个重要的认识或体会。4、给其它组提一个他们组所学内容的问题。展示学习成果时组长是主持人,第一项感情朗读课文和第二项感情背诵课文老师随机叫号读,因此,小组学习时人人都得练。第二项“概括所学段落的主要内容”和第三项“讲述一个重要的认识或体会”大家一起研究讨论,再由组长指定一人汇报,汇报的人在大家研究时要把大伙的意见记在纸上,集中大家的智慧。最后一项由组长安排好三个人分别提三个不同的问题。我觉得通过这种有序的,交互性的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才会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己知彼,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也才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分组方式和小组内的分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定时间后要进行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合作目标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任务型的探究方法,所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目标,并让学生明确。制定的目标不能过多、过难,要适量、适当,要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含糊不清,漫无目的。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一课时,要牢牢把握本节课合作学习的目标。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在感叹詹天佑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才能,马上顺势引导学生:“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画出有关的语句在小组里合作交流。”这一目标一明确,学生就能紧紧抓住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合理分工,开动脑筋,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大家结合文中叙述的有关语句,理清詹天佑是怎样克服种种困难勘测线路的,同时也了解了詹天佑卓越的创新才能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有效的时间内成功地完成了读书质疑、合作释疑、自主获取知识的任务。
四、创设情境,激发合作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知识的热情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觉得在课文中选取学生“兴趣点”来提问,或者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如果直接要求学生找出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学生的兴趣肯定不浓。但是,如果让学生以“高科技产品开发公司”的一名推销员的身份去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并向“展示会”的商家们去介绍,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提高。教师在语文的教学中,应积极地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五、指导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也为不爱动脑筋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能力。在合作学习时,围绕学习的任务充分阅读,思考,表达,交流,协商,组长及时做好探究结果的总结与反馈,确保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虽然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应该发挥其指导作用。要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愉快的合作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在讨论中巧妙的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合作共同探索。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称赞》中,小獾对小刺猬说的“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学生可能不能理解。那么,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给与一定启发和点拨。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及时走下讲台巡视,参与到小组中去,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并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以便及时给予点拨,调控课堂。
一、合作学习,要实时、恰当。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学习动机简单,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點。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抓住学生特点,进行精心的组织引导,否则合作学习就会如天马行空、表面热烈,实际收效甚微。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自己去吧》这篇课文时,教师请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教师话音刚落,小组里就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充当什么角色而争论不休,后来,一些学生却讲起闲话,摆弄起书本来,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状况下延续……这样的合作学习不过是“彩色的泡沫”而已。作为教师一定要杜绝课堂上出现这种现象。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绝对的,必须适时适度的应用,一堂课是否安排合作学习,安排几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定。课堂上需要组织小组学习活动时,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的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采取的形式等方面认真研究,不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不要牵强使用。只有在必要的时候适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起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时,教师要精心组织,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切忌动不动就斥责学生,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结合实际,合理分组。合理分组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须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学生的性别、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思维活跃程度、性格差异等特征,结合学生的主观愿望进行分组,兼顾考虑好、中、差三类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以利于形成优等生主动帮助中差层面的学生,中差学生主动向优等生学习,“活跃”学生带动“沉静”学生的学习环境。分组时,一般4至6人为一个小组。分好组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职责分工。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应有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维纪员等。小组长承担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任务,记录员承担记录小组各成员意见的任务,中心发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代表本组汇报学习情况,维纪员负责维持小组纪律,协调讨论和交流的进行。比如:教学《难忘的启蒙》时,可以提出这样的合作学习要求:1、每人都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其中的一个自然段。2、概括所学段落的主要内容。3、讲述一个重要的认识或体会。4、给其它组提一个他们组所学内容的问题。展示学习成果时组长是主持人,第一项感情朗读课文和第二项感情背诵课文老师随机叫号读,因此,小组学习时人人都得练。第二项“概括所学段落的主要内容”和第三项“讲述一个重要的认识或体会”大家一起研究讨论,再由组长指定一人汇报,汇报的人在大家研究时要把大伙的意见记在纸上,集中大家的智慧。最后一项由组长安排好三个人分别提三个不同的问题。我觉得通过这种有序的,交互性的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才会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己知彼,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也才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分组方式和小组内的分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定时间后要进行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合作目标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任务型的探究方法,所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目标,并让学生明确。制定的目标不能过多、过难,要适量、适当,要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含糊不清,漫无目的。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一课时,要牢牢把握本节课合作学习的目标。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在感叹詹天佑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才能,马上顺势引导学生:“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画出有关的语句在小组里合作交流。”这一目标一明确,学生就能紧紧抓住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合理分工,开动脑筋,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大家结合文中叙述的有关语句,理清詹天佑是怎样克服种种困难勘测线路的,同时也了解了詹天佑卓越的创新才能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有效的时间内成功地完成了读书质疑、合作释疑、自主获取知识的任务。
四、创设情境,激发合作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知识的热情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觉得在课文中选取学生“兴趣点”来提问,或者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如果直接要求学生找出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学生的兴趣肯定不浓。但是,如果让学生以“高科技产品开发公司”的一名推销员的身份去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并向“展示会”的商家们去介绍,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提高。教师在语文的教学中,应积极地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五、指导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也为不爱动脑筋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能力。在合作学习时,围绕学习的任务充分阅读,思考,表达,交流,协商,组长及时做好探究结果的总结与反馈,确保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虽然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应该发挥其指导作用。要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愉快的合作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在讨论中巧妙的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合作共同探索。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称赞》中,小獾对小刺猬说的“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学生可能不能理解。那么,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给与一定启发和点拨。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及时走下讲台巡视,参与到小组中去,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并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以便及时给予点拨,调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