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中的餐饮文化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餐饮也成为社会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不限于国内的传统菜肴,还尝试不同地域风情的美食。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但不同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会产生误解,甚至还有在外国餐厅闹笑话事发生。因此本文具体论述造成差异原因来帮助读者增进对餐饮文化的了解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李霖茜(1998.10-),女,四川成都都江堰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罗晴(1980-),女,四川达州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英美文学。
  一、引言
  餐饮文化作为一国文化的缩影,蕴含着其独特的魅力, 因各国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形成一定差异。而每一种文化都其特色,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然而正是因为这些餐饮文化的差异的存在,造成人们对异域风情产生误解,对文化交流形成阻碍。所以对中西方餐饮文化的了解是当今社交活动重要的一部分。
  二、中西方餐饮概念的差异
  1.中、西餐简介。西餐,顾名思义就是指西方国家的餐食,而不是单指牛排(大多数人对西餐的刻板印象),其中包含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地中海等国的餐食。西餐以面食和肉类(最具代表的就是牛肉)为主食,通常一顿完整的西餐包括餐汤、前菜、主菜、餐后甜品及饮品。中餐(Chinese food),即指中国风味的餐食菜肴且受宗教影响不大。根据不同地区特色、风格等将其分为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或较为笼统地分为凉菜、热菜、卤菜、汤菜。
  2.西餐在中国的起源。“要致富先修路”道出道路在经济交流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样,西方菜传入中国也是因为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开通。由于起初的交通工具的有限、交流意识不强,所以只有少部分外来食材流入(西芹、葡萄、胡萝卜等)。到了13世纪,部分西餐制作方法由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带入中国。后来,随着越来越多西方人入境,西餐也逐渐盛行起来。
  3.中西方饮食理念不同。中国以季风季候为主,西方多以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及地中海气候为主,加之两方地理条件不同,所以盛产的主要食材也不同。中餐多以大米、猪肉、各类时令蔬菜、植物油(多为菜籽油)为主,西餐则多以面包、牛肉、橄榄油、西兰花、番茄等蔬菜为主,但西方人在水果和蔬菜上的摄入量远不及肉类的攝入量,所以西方人注重补充各种维生素。中国人吃在嘴里,中国烹饪讲究色香味俱全,多以高温烹饪的方法为主,讲究各种调料间的搭配,虽然在味蕾上给品尝者带来极致的享受,但这类方式往往会掩盖食材的原汁原味,营养也会因此丢失不少。而西方更注重均衡营养,典型的烹饪方法有烤、煎、煮、扒等,这些方式会很好地保留食材原来的味道和新鲜口感,营养也很高。中西方烹饪方式的不同还影响了厨房的布局,中式厨房往往是独立的一间,而西方多是开放式并与客厅相连。
  三、中西方餐饮习俗的差异
  1.中西方用餐顺序的不同。不难发现,中餐宴席上菜一般以凉菜,热菜(主菜)、汤菜的顺序。中国历来都是礼仪之邦,上了菜不代表就开始食用,一般上四、五道菜后,东道主便会组织大家开动,否则会显得没有礼貌。而西方以开胃菜、汤(通常为浓羹)、面包、主食、甜点(尤其喜爱冰激凌)的顺序。
  2.中西餐就餐方式不同。中国的餐制经历了从分到合的过程,起初由于物资匮乏等因素采用分餐制,到了宋朝,经济繁荣,加之菜肴种类变多,于是开始合餐(各自用各自的餐具取同一份菜肴)。西方的分餐制与中国的截然不同,他们将食物放在大的容器里,用公用工具取食物。两种餐制相比,分餐制更为卫生,还能有效减少浪费。
  3.中西方菜名的差异。中餐菜名很有考究,富有内涵,充满诗情画意。反之,西餐菜名更简洁直白。如中餐里的绝代双骄(青椒与红椒炒制而成)、蚂蚁上树(粉条与肉末炒制而成)、佛跳墙(一种营养汤锅)、菊花鱼(鱼油炸之后呈现出菊花的样式)、叫花鸡(因其做法由乞丐发明而得名)、夫妻肺片(因一对夫妻卖凉拌肺片而得名)等;再对比西餐名Braised Beef Tongue in Red Wine(红酒烩牛舌)、Smoked Ham(熏火腿)、Roasted Ham with Honey(蜜汁烤火腿)等一目了然。因此西方朋友在点中餐的时候往往很困惑,而会英语的中国人点西餐则相对容易。
  四、中西餐饮差异形成的原因
  1.中西方思想主张不同。众所周知中餐用筷子,西餐用刀叉。中国是礼仪之邦,餐桌上处处都能体现出各种人情味。筷子的使用正是“和气”“顾大体”的体现,用筷子给客人夹菜夹的就是“一团和气”,餐桌上的劝酒交谈,热闹正是中国人喜欢的氛围,因此很多中餐馆显得比较嘈杂。西餐用刀叉是受到牧游民族的影响,各个餐具都分工明确,不同的食物有对应的专用工具,一定程度上也是西方“独立”“个人主义”的体现。西方人更在意享受品尝美食的过程,所以大多西餐厅都比较安静,还伴有音乐而显得高端。对于宴请朋友方面中国人倾向在外面请朋友吃饭,无论人多人少都喜欢点过多的菜,认为这样才能表现诚意和热情大方。西方则截然不同,朋友关系越好越是选择在家自己做,认为亲自做的才能凸显诚意。
  2.经济发展对中西餐的影响。虽然中国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状况还是不及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可以更好理解前文提到的为什么西方国家的饮食更注重健康,总体健康饮食意识较高,但近几年国人的饮食健康意识还是有所提高的,在随机调查中发现平均十个人中就有六个人更倾向于牛肉而不是猪肉,他们一致认为牛肉比猪肉更健康而不是出于口感的选择。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们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西餐厅、牛排馆、甜品店、沙拉店、咖啡厅等,以及素食者的出现(出于健康目的)。当走进将这些店后,不难发现它们并非是完全“原装进口”的体系,菜谱里面还是能轻松找到中国元素如米饭、辣椒酱、麻辣味、藤椒味、茶等,店家会根据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来做适当的调整,增加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味促使两种的文化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菜肴。
  五、中西餐饮文化差异的启示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与魅力,不论餐饮、衣着、还是其他文化都没有绝对的好坏。所以在应对差异都是相通的。当我们听到有人对外来文化发出的各种埋怨时,我们需要理性处理:面对文化冲突(Cultural Shock)这种奇妙的经历需要自己调整心态去适应某个特定的环境。在如今的地球村,不一定非要出国门才会遭遇文化冲突,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有一颗仁爱之心去看待每一种异域风情,在自己没办法适应的时候不能一味去否定,而应该展现对它的尊重。两种不同餐饮的融合好比交友之道:“有容乃大”只有气度够大,才能不断超越本身,取长补短发现新天地。
  六、结语
  社会方方面面的飞速发展必然会使不同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在民以食为天的主张下餐饮文化更应囊括在其中。我们要学会用“有个柠檬就做杯柠檬汁”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当自己没办法适应的时候可换个角度,抑或尝试结合当地特色进行改良创新使之成为多种文化的结晶。往往最不可能的设想都是最新颖的创意。
  参考文献:
  [1]黄田清.西餐烹饪技术和饮食方式对中餐烹饪的影响分析[J].
  [2]郭艳.看中美餐饮文化的差异——《厨艺大师》与《舌尖上的中国》之比较[J].
  [3]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J].文汇报·笔会,2012:12-1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交流逐年增多,澳门、珠海两地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并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针对两地英语教学的对比研究,可以对英语教学方式在不同教学背景和环境中的应用提供准确的依据,有助于帮助两地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及质量,本文就相关问题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英语;澳门;珠海;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肖旦,珠海市斗门区和风中学。  珠海与澳门隔海相望,在经
【摘要】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英语教学中需要更多地运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具有形象性以及直观性的特征,符合初中生学习知识的特点,符合初中英语学习的规律,能使初中英语知识体系简洁化。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英语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思维能力,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英语知识,提高对英
A Rose for Emily tells a gothic story full of mystery, death and horror. The major feature lies in its time sequence. Instead of narrating the story according to its natural order, William Faulkner re
【摘要】人在第二语言习得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往往非常客观,个体差异主要包括人的认知风格、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其中认知学习动机差异是最重要的一个。这一重要因素对促进学生第二语言习得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促进英语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英语作文教学中,学习者的这种个体差异几乎是不可忽视的。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要充分了解自己和他人在语言习得上的差异,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扬
【摘要】故事教学法可以将英语学习中的字母、词汇、句型、语篇等都放置于生动的故事中,让学生一边听有趣的故事,一边进行英语知识点和英语内容的学习,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本文中,笔者将围绕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同行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和阅读意义。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小学英语;教学应用;教学策略
【摘要】在高速更新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及全球化经济生活、信息化社会生活等的推动下,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越来越成为人们和外界有效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形势下,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就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所以本文站在一线初中英语教师的角度,探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策略,希望对实践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效率;信息技術;利用策略  我们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利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如何既立足课堂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成为关键。教师应立足课堂,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可以高度浓缩,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教会学习方法作为侧重点,为课堂的延伸做好准备。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关键是有没有发现的眼睛。  一、巧妙结合历史知识讲好地理  1 借助历史地图。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地理教学的直接教具,也是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维
“神入”意为使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课件、录音、投影等,合理利用史料、历史图片、历史故事、影像资料等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神入”历史进行学习与探究。笔者在此仅以《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一、立足课标“抓”考点  要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课程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课程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3)凡在课程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若能把这些非预设性的动态生成资源及时、巧妙、灵活地有效开发和利用,快速调整教学方案,会达到甚至超越预期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氛围,尊重生成——敏锐地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  和谐、民主、愉快而开放的课堂氛围,不仅能拓展思维,利于学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