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设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分析

来源 :中国管理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保障性住房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政府必须承担保障房的建设责任。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保障房政策的制定方与执行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进而产生博弈。通过构建两者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结果表明,扩大地方政府享有的效用比例、增大惩罚系数和减小监督成本是模型得解的关键,也是推动保障房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博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7. 099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7- 0206- 04
  0 引 言
  保障性住房(以下简称保障房)是国家专为住房困难的中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一类住房, 其实质是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实现社会收入的再分配,从而缩小贫富差距,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1]。针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中的行为研究,谭羚雁等采用案例分析法,并引入政策网络理论,发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影响保障房政策执行及其结果的重要因素。目前,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来找到促使地方政府推动保障房建设方法的文献较少。本文从分析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中各自追求的利益目标出发,构建混合策略博弈模型以找到促使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保障房建设的方法,以期为推动保障房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目标
  中央政府以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首先,实施保障房政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居民的整体居住水准有了显著提高,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所谓安居才能乐业,民生问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住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其次,实施保障房政策是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工具。在我国,40个产业中有39个产业与房地产业有关联,由此可见,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产业。因此,中央政府对保障房建设持积极态度。
  地方政府以追求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和提高政绩为目标,通常将收益与成本的比率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在当前的政策体制下,地方政府缺乏执行保障房政策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一是保障房建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承担着保障房建设的重任,包括土地的供给、拆迁和大部分建设资金的筹集,中央政府只给予少量补助,因而使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上陷入困境。二是保障房建设抑制当地房地产的投资需求。三是保障房建设削减地方的财政收入。因此,地方政府对保障房建设持消极态度。
  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模型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就保障房建设对地方政府追求的利益而言是相对不利的,因此地方政府对保障房建设持消极态度;就中央政府而言,保障房建设对于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因此中央政府对保障房建设持积极态度。所以,在保障房建设中,二者之间因目标不一致而产生利益博弈。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找到解决方法,进而推动我国保障房的建设。
  2.1 假设条件
  (1)地方政府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目标,而中央政府以改善民生、提高社会福利为目标。
  (2)中央政府的行为:监督与否;地方政府的行为:积极或怠惰推进保障房建设。
  (3)中央政府在监督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地方政府的怠惰行为。
  2.2 模型建立
  变量解释:
  (1)G为中央政府关于保障房建设的政策。
  (2)β为地方政府积极建设保障房所带来的总效用系数,则地方政府积极建设时的总效用为βG。
  (3)μ为地方政府怠惰推进保障房建设时所得额外效用系数,额外效用如地方政府怠惰推进保障房建设而积极发展商品房时,所获得的土地出让金、税金等。
  (4)θ为中央政府在保障房建设中享有的效用比例,则地方政府为(1-θ),θ∈[0,1]。
  (5)λ为地方政府怠惰保障房建设的程度值,则地方政府因怠惰保障房建设获得的效用为μλG,λ∈[0,1]。
  (6)ε为地方政府怠惰推进保障房建设时,中央的效用损失与地方的怠惰程度值的相关系数,ελG记为中央政府的效用损失。
  (7)为中央政府在监督过程中发现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推进保障房建设而给予地方政府所得额外效用的惩罚系数。
  (8)为中央政府对保障房建设过程进行监督的成本。
  根据以上假设条件,二者之间的博弈效用矩阵见表1。
  2.3 模型求解
  根据以上构建的模型,从地方政府一方来看,若中央政府对其进行监督,则其最佳选择为积极建设保障房;如果中央政府不对其进行监督,则其最佳选择为怠惰建设保障房,地方政府会依据中央政府监督与否选择最佳策略。从中央政府一方来看,若地方政府积极建设保障房,则其最佳选择是不对地方政府进行监督;若地方政府怠惰建设保障房,则其最佳选择是对地方政府进行监督。由此可见,上述模型没有唯一的均衡解,因此需要求解其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均衡解与地方政府选择积极建设保障房的概率(P)以及中央政府选择监督地方政府概率(Q)有关,本文将求解最佳的概率和均衡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效用。
  2.3.1 求解最佳的P
  假设地方政府积极建设保障房概率(P)已经给定,中央政府进行监督与否的效用分别为C1、C2,则:
  当中央政府进行监督与否的效用无差异时,就得到博弈均衡时地方政府积极建设保障房的最佳概率。即当C1=C2时,求解最佳的P,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最佳概率P:
  2.3.2 求解最佳的Q
  假设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监督的概率(Q)已经给定,地方政府积极和怠惰建设保障房的效用分别为L1、L2,则:   地方政府积极与怠惰建设保障房的效用无差异时,就得到博弈均衡时中央政府进行监督的最佳概率。即当L1=L2时,求解最佳的Q,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最优概率Q:
  3 完善保障房建设的建议
  根据对以上博弈模型的分析结果并结合我国的現实情况,对完善保障房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中央政府让利于地方政府。若中央政府率先出台相关的支持地方政府推进保障房建设的实利政策,不仅能让社会各界看到中央政府推进保障房建设发展的决心,而且会减少地方政府推进保障房建设的阻力。
  第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的相关法律体系。目前,虽然中央政府已经颁布了多项政策来推进保障房建设的实施,但由于这些政策都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地方政府难免会有所怠慢。因此,中央政府应当尽快完善保障房政策的相关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强制性规范我国的住房保障政策。
  第三,优化现行的政绩考核体制。我国的政绩考核体制是地方政府对保障房建设持消极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将能否改善民生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指标,地方政府对建设保障房的态度会大有改观。一定程度上,我国政绩考核体制的缺陷推动了地方政府的变通政策的行为,使执行保障房政策的理想与现实背道而驰。所以,中央政府应当优化现行的政绩考核体制,考虑如何将民生问题纳入体系之中,以激励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民生工程的建设。
  4 结 语
  保障房建设是关系民生问题的重大工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当以人为本,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协同推进保障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谭禹.委托—代理视角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地方执行阻滞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2):31-37.
  [2]谭羚雁,娄成武.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与应用[J].公共管理学报,2012,19(1):52 -63.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陈慧颖,白清春.浅谈“保障性住房”建设[J].辽宁建材,2010(5):58-59.
  [5]刘水杏.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度的国际比较 [J].财贸经济,2004(4):81-87.
  [6]董帅,包红霏,李勇.美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及其借鉴[J].辽宁经济,2012 (12):46-47.
  [7]梅建明,熊珊.保障房建设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基于混合策略博弈视角[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 (13):41-43.
其他文献
[摘 要] 如何处理好村企关系是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以五里墩村和银香伟业为例,分析村企融合发展模式中的制度结构及其产生的互惠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土地流转”、“以牛入股”、“安排就业”和村企分离管理的正式制度,提高了村庄和企业的发展效率。企业对村庄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无偿性的投入构成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非正式制度。五里墩村形成的村企融合发展模式产生了明显的互惠效应。具
[摘 要]全面預算管理是现代企业采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先进管理模式,目前已在我国许多企业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本文对上汽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上汽集团多年的实践,阐述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探索了企业如何通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充分发挥其效力,继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上汽集团;重要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多起站库管道泄漏事件,导致管道站库输送生产中断,泄漏油品甚至溢出站外,污染了周边环境。随着站库管道运行年限的增加,作为连接站库设备的管道的安全状况引起了管理者的重视。本文对站库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对其发展的历程进行探究,并对管道完整性管理和人工智能的有效结合策略进行探索,以为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指明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站库管道;完整
[摘 要] 从政策工具的视角下,把科技政策分为科技创新供给侧政策、科技创新需求侧政策、科技创新环境侧政策。从科技政策创新供给侧政策中选取国家科技投入政策、从科技创新需求侧政策中选取政府采购政策、从科技创新环境侧中选取科技金融政策。基于2014-2016年三项指标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科技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科技投入和科技贷款对技术创新影响较大,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影响较小。
[摘 要]专业群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国际特色专业群建设已经成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向,只有大力开展国际特色专业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国际化人才。本文以国际旅游专业群为例,探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国际特色专业群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特色专业群;课程体系;创新  doi:10.3969/j.issn
[摘 要]农民工作为我国重要的劳动力群体在新时代呈现新特征,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其转移就业情况对该群体非常重要。本文以四川省自贡市为样本分析了农民工的总体情况,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转移就业;合法权益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2.162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因此管理者在进行战略选择时,在谋求企业生存发展的同时,承受着更重的安全生产压力。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从管理者视角出发,提出管理者安全注意力的界定及其配置,并基于注意力基础观,提出了决策过程模型,即管理者在信息处理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下,管理者有选择性地注意某些方面的安全威胁,并联系企业自身实际,对所注意到的安全威胁进行建构和解释。
[摘 要]随着世界各国民营化改革浪潮的兴起,我国也开始了民营化改革的进程,但由于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起步较晚,随着探索过程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诸多难以避免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十堰市公交改革以失败告终的案例,对其失败的内在缘由及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思考在当前情形下,政府和企业应如何做出反应,以发挥自身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公营事业民营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公用事业;民营化
[摘 要]本文以山东省17地市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规模指标和水平指标两个角度进行综合考量,对各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进而确立济南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全省中的地位及特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指出提升济南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现状、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了当前地方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几点应对措施,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4.088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