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深入,体育教学中应牢牢把握“健康第一”和“与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为终生体育服务。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能力 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06-01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力,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体系,代之以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才会拥有健康的思想。健康的身心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已成为每一个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保证。体育教育的本质是造就人,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健康,也造就人的心灵。学生通过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可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主要体现在:1﹚体育增强了学生体质,提高人的整体思想素质。2﹚体育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3﹚体育可以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发展个性,促进学生个体的杜会化。4﹚体育可以促进发展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力。
  二、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其中包括教师、学生、教法、教具等要素,这些要素互相作用,推动体育教学有规律地进行。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把握运动的特性,去组织教材,去考虑教学方法。尽量满足学生的愿望,最终形成学生自发自主地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则体现在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能力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学习目标并能自觉地学习。
  2.注重教法,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过程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终身体育习惯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进行独立创造的空间。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有益于学习的环境,尽量排除不利学习的各种因素,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强思维创造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创造生动活泼的环境,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教师要注重教法,教学手段的安排,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使之符合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和符合教育规律,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在体育课堂中,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作为教学目标,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教师要注重教法,教学手段的安排,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3.加強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良好的行为、锻炼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的教育和培养。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其本身就蕴涵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如培养爱国热情和集体主义观念等。同时,教师的敬业精神、道德情操、性格特征品质都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技术的传授与德育的结合点、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使每项教学内容和体育渗透点落实在教材之中,并把体育精神培养和道德素质教育贯彻于教学的始终。
  4.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是一项教学活动,要从“健康第一”与“与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是项双边活动,体育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利用身体活动的媒介进行教学,通过参加各种活动缓解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宣泄自己的情感,增强体质,培养终生体育观。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挫折教育等相结合的培养手段,使学生克服畏难、悲观、懦弱等不健康心态,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宽容的心理、进取心理、创造心理与竞争意识等。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学时机,通过引导,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的能力,并摒弃怕输、服输或者急躁等消极心理,反对投机取巧,损人害己的不正当竞争,在竞争中培养良好地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5.建立全新的评价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体会到进步与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评价学生的尺度是多元化的,在同一考核的基础上,加入对学生的进步考核,使学生在通过自我的对比中看到自己经过努力后取得的成绩,在和他人的对比中又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与差距。评价如果只是运动水平高低的具体反映,就难以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易给学生带来焦虑,抵触的情绪和消极的情感。因此,在同一考核基础上,应积极倡导相对目标的评价,即从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出发,遵循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以减速度增长的规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新目标标准,使广大学生按步骤自我竞争,共同进步。学期结束,按照学生达到目标标准情况由学生自评、同学参评、老师考评来最终评定成绩,达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发挥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努力目标。体育教学应探索体育教育的新规律,遵循“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充分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全体学生真正能在体育教学中认识和懂得体育的价值,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达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2,6:4—5.
  [2]杨贵仁等.试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中国学校教育,2000.
  [3]许惠英.人格教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05.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