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然审美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启迪智慧,愉悦身心。进行自然审美可从把握最佳审美时机、选择最佳审美位置、充分发挥审美想象、联系文化历史审美等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浅谈;自然美;审美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9-0154-02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自然总是美的。”的确,自然界是一个千姿百态的美的世界。无论是高山流水,还是清风明月都会给人们带来愉悦与满足,令人心旷神怡。在我国,自然美和自然审美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现代社会而言,自然审美的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精神生活,愉悦人的身心等多方面的审美教育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看重。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去充分享用这丰盛的美的精神大餐呢?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对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般说来,进行自然审美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握最佳审美时机
自然美有变易性特点,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不同自然景观的美,在不同季节,不同时令,不同气候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景色,有的随季节变换而呈现出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差异,有的只在特定时间出现,很多景观都有自己的最佳观赏期,明代袁宏道讲述赏花经验说:“夫赏花有地有时,不得其时而漫然命客,皆为唐突。寒花宜初雪,宜雪霁,宜新月,宜暖房。温花宜晴日,宜轻寒,宜华堂暑月,宜雨后,宜快风,宜佳木荫,宜竹下,宜水阁。凉花宜爽月,宜夕阳,宜空阶,宜苔径,宜古藤石边。若不论风日,不择佳地,神气散缓,了不相属,此与妓舍酒馆中花何异哉?”因此,必须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把握最佳审美时机。
观赏“黄山云海”选择合适的季节,把握好时机,可观赏到漫天的云雾和层积云,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一幅奇特的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大理的“蝴蝶会”,每年农历4月15日前后,正是蝴蝶泉边合欢树开花释放花蜜的季节,也是各种蝴蝶交配繁殖后代的时间,它们从各处飞来采蜜、交配,呈现出这种蝴蝶会的奇观,人们又赋予她美丽的传说故事。
观赏钱塘江大潮,最好在8月18日夜,因此时潮最大最壮观。观赏泰山日出只能在清晨,观赏泰山的夕阳玉照只能在傍晚。如庐山春夏多雾,要识庐山真面目,必须选择睛朗的秋天。观赏泰山的美景旭日东升、夕阳玉照和黄河金带,须在秋冬的睛天。而雾淞雨淞,多出现于冬日;云海玉盘,则多现身于夏秋阴雨天气。香山红叶、哈尔滨冰灯、云平浪静的峨眉山佛光、海市蜃楼等都需要把握住最佳审美时机。
二、选择最佳审美位置
许多自然景观在不同的观赏位置,因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异,所产生的美感不同。峰峦之雄伟峻秀,唯远眺可得;春蕾之含苞待放须近观才行。自然审美时最佳位置的选择是由距离和角度决定的。
(一)观赏的距离。观赏自然风景,也像看电影一样,要注意“远景”、“全景”、“全身”、“半身”、“特写”等镜头。电影分景的方法就是调整摄影机镜头的焦距,观赏自然景物就靠鉴赏者调整观赏的距离。距离对审美感受有直接影响。据说有一女子,她家乡的自然景色非常美,由于她与家乡朝夕相处,距离太近,因而并不觉得家乡美。有一次她离开家乡,乘船在江上行,远望家乡,突然感觉到家乡很美,于是即兴赋诗一首:“侬家住在雨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距离太近,习以为常,或不能观其全貌,故反而不能感受其美。
(二)观赏的角度。有的自然景观,从不同的角度观赏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必须从特定角度去观赏形象化程度才高。苏轼的诗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主要是讲观赏角度问题。北京颐和园旁的万寿山,如果在西边的玉泉山看,万寿山只不过是一个单调的小山头,无美可言。如果从东边看,万寿山林木苍翠,高峻雄伟,玉泉山和西山的群峰也成了颐和园的景物了。这样,远景朦胧.近景清晰,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而完整的图画。
观赏角度还有一个平视、俯视和仰视的问题,选用哪一种,这要根据景物的客观情况和鉴赏者的主观意图来决定。觀赏黄山的云海,一般用俯视。远距离观赏黄山的天都峰、飞来石和一线天,一般用仰视。观赏黄山的石、松,一般用平视。
一般来说,在自然审美活动中,人们习惯于定点换景的方法来欣赏,即新到一处风景区时,先从同一观察点观赏不同的景物,了解该风景区的大概面貌,随着欣赏过程的进行,人们足迹的移动,欣赏点不断变换,所欣赏的景物也在不断变换。但是,对有些重点景观,因为选择最佳审美位置的需要,则可以采用定景换点的方式来细致地欣赏,从不同的观察点欣赏同一自然景物。
三、充分发挥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是通过对审美知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艺术形象的过程。在自然审美的过程中,想象和灵感尤为重要,自然风景中的许多景物、景点、传说、神话都与想象有关,离开了想象,这些景点、景物就显得十分贫乏和苍白。如唐代诗人韩愈在游桂林山水时写下“江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的为后世传诵不已的诗句,就是凭诗人的丰富想象,把桂林的水看成“青罗带”,把桂林的山看做“碧玉簪”。
人的想象是丰富自由的,其活动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观赏自然风景时,假如能充分发挥和调动起这些功能,将使我们在观赏自然风景中获得更大的审美享受。如连云港花果山的八戒石,黄山的猴子观海、仙人下棋、十八罗汉、天狗听琴等,巫山十二峰中的神女峰,江西三清山的司春女神、巨蟒出山、猴王献宝、玉女开怀、老道拜月等,都是一定形状的山石,我们根据视觉体会,展开想象的翅膀,给他们以形象的比喻和美好的附会,这样虽然它们本身其实只不过是普通的自然物,然而表现出来的形态却常常令人心醉。尤其是春雨过后,观赏云海变幻,看到云雾从山坳里奔涌而出,“时而浓,时而淡,浓时如泼墨,山峰尽掩,黑云压山山欲摧;淡时丝丝缕缕,缠绵袅绕,如轻纱一般抚拭山梁”。正如杜甫《可叹》中所描绘的那样:“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四、联系文化历史审美
自然美虽是大自然的造化,但它作为人类的审美对象终究不能离开人的实践,自然美必然同社会美发生某种联系。对大众来说,把自然美同人类创造的美统一起来,把自然景观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审美,无疑能使自然美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进行自然审美,就要充分调动审美主动性,充分挖掘自然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善于通过联想、想象更深刻的体验自然美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
我国是有5 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物古迹遍及全国,很多自然景观都同历史古迹相联,充分利用自然美来进行历史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是极其方便可行的。例如,泰山本身的自然景观已是雄伟壮丽的,所谓“齐鲁青未了”,“一览众山小”。而作为封建王朝历代帝王祭天封禅的圣地,自秦汉以来留下的大量文物古迹、殿宇崇楼、摩崖石刻,更增添了它“五岳之尊”的气势。当我们了解了泰山的光辉历史,再登临绝顶,俯瞰四海时,就会不仅为祖国的美而赞叹,更为民族的悠久历史而骄傲,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样,我们游览颐和园、圆明园这些皇家园林,如果把它同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结合起来,其中的一草一木自会渗进深沉的历史意味,激起人无穷的遐思。所以风景之美不仅意味着自然本身的优越,也体现了当地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精神。
假如你去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游览,如果你仅停留在对孔望山的山形、山貌等外在景观的浏览的话,你就会觉得小山一座,既不高大,也不巍峨。可是,如果你联系文化历史,深究其何以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你会了解到孔望山因孔子两千多年前曾在此登山望海而得名,2 5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孔望山南麓的佛教造像。它距今有2 000多年历史,比敦煌莫高窟还早200年,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史学家称为“九州崖佛第一尊”。遥想孔子两千多年前在此登山望海,而大海现今已距此山数十公里远,你会感慨沧海桑田变化真大。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以整个身心投人大自然的怀抱,去领略、去理解祖国山河的美丽吧!
大自然以其神奇的风姿表现出无穷的魅力,自然美是美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得到充分关注、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被前所未有地重视的今天,深入探讨自然美多方面的审美教育价值,更好地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自身,无疑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乔利丽.论自然美的道德价值功能[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2]王中原,王丽芳.自然美对美学的意义[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3]沙家强.自然美的政治之维阐释[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孙令彪.张竞生自然美审美模式分析[J].考试周刊,2008,(4).
关键词:浅谈;自然美;审美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9-0154-02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自然总是美的。”的确,自然界是一个千姿百态的美的世界。无论是高山流水,还是清风明月都会给人们带来愉悦与满足,令人心旷神怡。在我国,自然美和自然审美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现代社会而言,自然审美的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精神生活,愉悦人的身心等多方面的审美教育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看重。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去充分享用这丰盛的美的精神大餐呢?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对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般说来,进行自然审美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握最佳审美时机
自然美有变易性特点,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不同自然景观的美,在不同季节,不同时令,不同气候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景色,有的随季节变换而呈现出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差异,有的只在特定时间出现,很多景观都有自己的最佳观赏期,明代袁宏道讲述赏花经验说:“夫赏花有地有时,不得其时而漫然命客,皆为唐突。寒花宜初雪,宜雪霁,宜新月,宜暖房。温花宜晴日,宜轻寒,宜华堂暑月,宜雨后,宜快风,宜佳木荫,宜竹下,宜水阁。凉花宜爽月,宜夕阳,宜空阶,宜苔径,宜古藤石边。若不论风日,不择佳地,神气散缓,了不相属,此与妓舍酒馆中花何异哉?”因此,必须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把握最佳审美时机。
观赏“黄山云海”选择合适的季节,把握好时机,可观赏到漫天的云雾和层积云,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一幅奇特的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大理的“蝴蝶会”,每年农历4月15日前后,正是蝴蝶泉边合欢树开花释放花蜜的季节,也是各种蝴蝶交配繁殖后代的时间,它们从各处飞来采蜜、交配,呈现出这种蝴蝶会的奇观,人们又赋予她美丽的传说故事。
观赏钱塘江大潮,最好在8月18日夜,因此时潮最大最壮观。观赏泰山日出只能在清晨,观赏泰山的夕阳玉照只能在傍晚。如庐山春夏多雾,要识庐山真面目,必须选择睛朗的秋天。观赏泰山的美景旭日东升、夕阳玉照和黄河金带,须在秋冬的睛天。而雾淞雨淞,多出现于冬日;云海玉盘,则多现身于夏秋阴雨天气。香山红叶、哈尔滨冰灯、云平浪静的峨眉山佛光、海市蜃楼等都需要把握住最佳审美时机。
二、选择最佳审美位置
许多自然景观在不同的观赏位置,因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异,所产生的美感不同。峰峦之雄伟峻秀,唯远眺可得;春蕾之含苞待放须近观才行。自然审美时最佳位置的选择是由距离和角度决定的。
(一)观赏的距离。观赏自然风景,也像看电影一样,要注意“远景”、“全景”、“全身”、“半身”、“特写”等镜头。电影分景的方法就是调整摄影机镜头的焦距,观赏自然景物就靠鉴赏者调整观赏的距离。距离对审美感受有直接影响。据说有一女子,她家乡的自然景色非常美,由于她与家乡朝夕相处,距离太近,因而并不觉得家乡美。有一次她离开家乡,乘船在江上行,远望家乡,突然感觉到家乡很美,于是即兴赋诗一首:“侬家住在雨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距离太近,习以为常,或不能观其全貌,故反而不能感受其美。
(二)观赏的角度。有的自然景观,从不同的角度观赏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必须从特定角度去观赏形象化程度才高。苏轼的诗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主要是讲观赏角度问题。北京颐和园旁的万寿山,如果在西边的玉泉山看,万寿山只不过是一个单调的小山头,无美可言。如果从东边看,万寿山林木苍翠,高峻雄伟,玉泉山和西山的群峰也成了颐和园的景物了。这样,远景朦胧.近景清晰,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而完整的图画。
观赏角度还有一个平视、俯视和仰视的问题,选用哪一种,这要根据景物的客观情况和鉴赏者的主观意图来决定。觀赏黄山的云海,一般用俯视。远距离观赏黄山的天都峰、飞来石和一线天,一般用仰视。观赏黄山的石、松,一般用平视。
一般来说,在自然审美活动中,人们习惯于定点换景的方法来欣赏,即新到一处风景区时,先从同一观察点观赏不同的景物,了解该风景区的大概面貌,随着欣赏过程的进行,人们足迹的移动,欣赏点不断变换,所欣赏的景物也在不断变换。但是,对有些重点景观,因为选择最佳审美位置的需要,则可以采用定景换点的方式来细致地欣赏,从不同的观察点欣赏同一自然景物。
三、充分发挥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是通过对审美知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艺术形象的过程。在自然审美的过程中,想象和灵感尤为重要,自然风景中的许多景物、景点、传说、神话都与想象有关,离开了想象,这些景点、景物就显得十分贫乏和苍白。如唐代诗人韩愈在游桂林山水时写下“江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的为后世传诵不已的诗句,就是凭诗人的丰富想象,把桂林的水看成“青罗带”,把桂林的山看做“碧玉簪”。
人的想象是丰富自由的,其活动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观赏自然风景时,假如能充分发挥和调动起这些功能,将使我们在观赏自然风景中获得更大的审美享受。如连云港花果山的八戒石,黄山的猴子观海、仙人下棋、十八罗汉、天狗听琴等,巫山十二峰中的神女峰,江西三清山的司春女神、巨蟒出山、猴王献宝、玉女开怀、老道拜月等,都是一定形状的山石,我们根据视觉体会,展开想象的翅膀,给他们以形象的比喻和美好的附会,这样虽然它们本身其实只不过是普通的自然物,然而表现出来的形态却常常令人心醉。尤其是春雨过后,观赏云海变幻,看到云雾从山坳里奔涌而出,“时而浓,时而淡,浓时如泼墨,山峰尽掩,黑云压山山欲摧;淡时丝丝缕缕,缠绵袅绕,如轻纱一般抚拭山梁”。正如杜甫《可叹》中所描绘的那样:“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四、联系文化历史审美
自然美虽是大自然的造化,但它作为人类的审美对象终究不能离开人的实践,自然美必然同社会美发生某种联系。对大众来说,把自然美同人类创造的美统一起来,把自然景观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审美,无疑能使自然美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进行自然审美,就要充分调动审美主动性,充分挖掘自然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善于通过联想、想象更深刻的体验自然美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
我国是有5 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物古迹遍及全国,很多自然景观都同历史古迹相联,充分利用自然美来进行历史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是极其方便可行的。例如,泰山本身的自然景观已是雄伟壮丽的,所谓“齐鲁青未了”,“一览众山小”。而作为封建王朝历代帝王祭天封禅的圣地,自秦汉以来留下的大量文物古迹、殿宇崇楼、摩崖石刻,更增添了它“五岳之尊”的气势。当我们了解了泰山的光辉历史,再登临绝顶,俯瞰四海时,就会不仅为祖国的美而赞叹,更为民族的悠久历史而骄傲,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样,我们游览颐和园、圆明园这些皇家园林,如果把它同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结合起来,其中的一草一木自会渗进深沉的历史意味,激起人无穷的遐思。所以风景之美不仅意味着自然本身的优越,也体现了当地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精神。
假如你去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游览,如果你仅停留在对孔望山的山形、山貌等外在景观的浏览的话,你就会觉得小山一座,既不高大,也不巍峨。可是,如果你联系文化历史,深究其何以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你会了解到孔望山因孔子两千多年前曾在此登山望海而得名,2 5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孔望山南麓的佛教造像。它距今有2 000多年历史,比敦煌莫高窟还早200年,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史学家称为“九州崖佛第一尊”。遥想孔子两千多年前在此登山望海,而大海现今已距此山数十公里远,你会感慨沧海桑田变化真大。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以整个身心投人大自然的怀抱,去领略、去理解祖国山河的美丽吧!
大自然以其神奇的风姿表现出无穷的魅力,自然美是美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得到充分关注、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被前所未有地重视的今天,深入探讨自然美多方面的审美教育价值,更好地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自身,无疑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乔利丽.论自然美的道德价值功能[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2]王中原,王丽芳.自然美对美学的意义[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3]沙家强.自然美的政治之维阐释[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孙令彪.张竞生自然美审美模式分析[J].考试周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