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ldoc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翻转课堂中,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以信息技术为基本教学手段所施展开来的教学活动,为现代教育课堂构建出了非常个性化、协作化、有效化的课堂环境。本文基于“翻转课堂”的视角,在论述了其教学优势与可行性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现代教育所应该持有的技术教学手段。以期能够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教学改革提供点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教学理念。
  关键词:“翻转课堂” 现代教育 教育技术 教学改革
  一.“翻转课堂”在现代教育上的创新性与可行性
  (一)创新性
  实践证明:“翻转课堂”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手段,具体表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性:
  1.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流程。在“翻转课堂”教学技术中,学生从课堂中接收新知识变成了课前自主学习新知识,在课堂中利用学到的知识来参与课堂讨论与课堂活动。
  2.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理念。传统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变成了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整个“翻转课堂”全面围绕着学生开展起来。有效地将学生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了“主动学习”。
  (二)可行性
  从当前高等教育技术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翻转课堂”有着非常多的“可行性”条件。以笔者所在的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来进行说明:
  1.多媒体资源环境良好。当前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已经全面覆盖上了校园网,课堂里都有教学必备的电脑和投影仪,学生们也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等,这些多媒体资源环境为“翻转课堂”的开展体统了非常有效的媒介基础。
  2.任课老师们信息技术研究和运用的能力较强。由于学校对高等教育技术手段的鼓励性使用政策,以及先进教学技术确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许多教师比较倾向于使用有效、新型的技术教学法,这无形中普遍提升了任课教师们对信息技术研究和运用的能力。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良好保障。
  二.“翻转课堂”在现代教育上的模型设计
  (一)课前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的课前教学设计应该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是进行课前资料的预习。在“翻转课堂”教学技术的使用中,需要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就将下一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上传到网络平台中,以供学生们预习及交流。这种课堂资料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既可以是一个网页、也可以是微信群或者qq群。学生们在课前就对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无比清晰了,便非常有利于“翻转课堂”课堂教学任务环节的开展。
  2.是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练习。在“翻转课堂”教学技术的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对多媒体功能和网络技术的掌握,还需要学生们也能够熟练的操练多媒体技术来参与课堂任务。因此,高校教师完全可以在“翻转课堂”实施之前,就要求学生们对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进行反复的操练和实践练习。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设计。
  1.准备课堂材料。教师们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可以发放提前为学生们准备好的素材。然后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将本次“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知识要点向学生们再介绍一次。然后根据课堂知识点设计出一个团队综合实践任务,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去完成。
  2.布置课堂任务。引导学生们团结协作完成课堂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要求学生们即刻拿出手机搜索类似任务的协作手段,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当即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任务完成方案。
  3.课堂任务验收。由于课堂时间限制的问题,可能没有办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完所有任务小组作业。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们可以指导和帮助学生们通过录制团队合作视频,上传到相关网页供教师验收。然后“翻转课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们的表现情况给出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善于将课堂知识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后交流与评价设计
  “翻转课堂”课后交流与评价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设计。
  1.将学生们课堂成果分享。教师们可以将“翻转课堂”中表现比较好的团队视屏通过在线网页、微信群、QQ群等媒介方式传到网络上去,让学生们可以相互学习、各抒己见,使学生们在课后也能够讨论和评价课堂中的合作过程,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为之后“翻转课堂”的在此参与做好准备。
  2.建立好良好的反馈评价机制。“翻转课堂”课后评价机制与传统课堂评价不同,需要教师们注重对整个“翻转课堂”过程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类。学生评价时可以通过回答问卷或者利用网络平台收集意见。而教师评价则主要根据学生们平时课堂表现与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
  当前“翻转课堂”在我国高等教学课堂中的运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信息化技术教学背景之下整合出一套适合我国高等教育技术教学的方法策略,还需要后来的学者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探索之下,不断地实践与专研。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桥梁伸缩缝受力复杂,一直是桥梁的薄弱环节。经常出现未达使用年限即出现桥梁伸缩缝装置破坏、缝体变形和现浇砼表面局部剥落,甚至破损等现象。因此,探讨加强桥梁伸缩缝施工的质量,确保桥梁整体使用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路桥梁;伸缩缝  桥梁在温度变化时,桥面有膨胀和收缩的纵向变形,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将引起纵向位移。为满足这种变形,就要在桥面断梁之间,梁端与桥台之间或桥面
内容摘要:对随着在党的第十八大三中全会上通过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决议草案之后,可以说,“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了我国文化领域全面进行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近期,在国办公所发布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定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青少年宫 公共 文化  众所周知,青少年宫对于我国的广大青少年群体而言,可以说青少年宫是作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各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充分利用平板互动教室积极开展了“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项目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指导学校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转变 学习方式  《国家
【摘 要】桩基础是桥梁的两种重要基础类型之一,在桥梁的设计计算与施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基础稳固,才能构造经久耐用、安全稳固的上部构造。因此如何设计选择合理的桩基础,对保证安全,节约投资,降低造价有着巨大的作用。这里主要介绍如何正确的区分桩基础中的端承桩与嵌岩桩;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正确的计算桩基承载力;怎样准确确定嵌岩深度及桩端持力层厚度;还有怎样合理的布置桩基配筋。  【关
【摘 要】本文着重分析了路桥过渡段产生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并从客观上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程序,保证每道工序的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就能防止或减少路桥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减轻甚至避免公路桥头的跳车现象,提高公路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关键词】过渡段;不均匀沉降;控制措施  1.路桥过渡段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1.1 桥台台背路堤压实度不满足要求  所有桥梁、通道和明涵等都要求台背填土处治。然而
内容摘要:通过对我国公示语翻译状况的调查可以发现,公示语翻译中的错误问题数量相对较多。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创建公示语翻译平台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的创新创业背景,为大学生的公示语翻译平台创建创业项目的实现提出可行的参照策略,以期提升公示语平台的建设质量,缩短公示语翻译平台的建设周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 公示语 翻译平台  在高等教育不断普及的背景中,我国的毕业生数量发生了显著增加。这种变化
【摘 要】本文通过作者长期以来从事景观桥设计的心得体会,总结出在常规桥梁景观改造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思路、细节处理方法,和结合施工应该注意的事项。并举例昌邑景观桥改造项目,对常规桥梁的景观性改造的措施做了进一步深入的阐述,对今后此类项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常规桥梁;景观改造;措施  0.概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桥梁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对美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因此,对桥梁功
内容摘要:为了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教师也应获得相应的专业发展,从思想、专业、教学能力等方面实现全面的进步。对此本文就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入手,就该背景下教师专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师专业 发展  在分析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培养实践的相关逻辑时,可以发现教师的核心素养与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科的核心素养方面达成有直接的联系,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核心素
内容摘要: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厌学情绪日益严重,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乐于学习英语是教师关注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英语 厌学 策略  厌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生们对学习英语没有什么兴趣,把学习英语当成是一个负担,不爱甚至讨厌学习英语。这也使得偏科严重,不利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升学。严重的情况,会造成学生逃课甚至辍学。让学生喜欢学习英语是每个英语教师的追求,但我
内容摘要:针对现有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不相适应的现状,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沈阳地区优秀语文课例,提出适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一线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基本教学模型,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可操作性的模型范例。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 模型  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研究和实践自“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以来,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了。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