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学期都听课,但这次听课感受不一样。以前听课,把自己摆在教师的位置,听别人的课,反思自己的教学;此次听课,按照学校安排,使自己做一天学生,从学生的视角来思考教学、感受教学。跟了一个班,当了一天学生,完完整整听了一天(8节,包括自习)的课,还做了学生调查。87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要求我们当老师,先要变成学生,他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即成为朋友,学校立即成为乐园……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里既有教师体会、理解学生之意,也有教师深入体验学生之意。如今时代发展了,学生也变了,教师不体会一次当今学生的生活现状,如何体现以生为本?教师不从讲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灵,何谈师生民主、和谐?教师不体验一下学生有着怎样的负担,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与减负的意义?教师不听听学生的呼声、需求,何以理解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
我能聚精会神地听40分钟吗?
跟了一个班,当了一天学生,听了一天共8节的课,发现每位教师讲得都很好——语言流畅、声音优美、演讲水平高,但有几节课却是没有几个人在认真地听、在细细地想(除了我之外)!为什么?长期以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通常用语是“讲得如何”,而不是“学生学得怎么样”,因而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走入误区:一是教师不相信学生,讲课时面面■到;二是教师认为自己的水平高,每节课滔滔不绝,常常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则是昏昏欲睡。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同样的结果:基础差的学生会感到知识高深莫测,分不清主次,而被动地被教师牵着走,久而久之便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主动开动思维、进行自我开拓的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样,勤学生被教懒了,好学生被教差了。美国约瑟夫·特雷纳曼通过课堂教学测试发现:教师讲解15分钟,学生能记住41%;讲解30分钟,只记住前15分钟内容的23%;讲解40分钟,则只记住前15分钟内容的20%。因此,课堂教学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供学生独立钻研,同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教师是演员还是导演?
课堂教学与看电影、电视是一样的吗?我觉得课堂教学与看电影、电视最不一样的是:看电影、电视可以不需要思考,导演叫演员什么时候死就什么时候死,不需要我们去费神,所以男女老少、文盲半文盲基本都能看懂电影、电视。而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思考,思考需要时间。思考了不一定清楚,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这就是有些教师讲得很好、讲得快,语言流畅、声音优美、演讲水平高,却是没有几个人听的原因。
这一天的听课中,有的教师上课开始就先安排昨天的练习,且花了比较多的时间。经观察、反思,我不认为这样安排就一定好。为什么?试想,学生刚上课心里关注的是什么?肯定是关注这节课学什么内容。等教师把练习题处理完,学生的热情也凉了。我想应该是:必须先铺垫的训练、要复习回顾的内容需抓紧时间铺垫,绝不过多纠缠,然后开门见山学新课。昨天比较多、普遍性的问题安排在最后,个别人、个别问题课外个别辅导。课堂效率哪里来?就这样来的!
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放幻灯片放得较快,还没等我这个“差生”反应过来就到下一页了。反思自己平时上课时,有时也因为内容较多,一着急就快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一定要记住:慢一点,再慢一点。我觉得慢一点,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欣赏,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慢,不是拖沓,不是时间的无端损耗,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节奏,是态度,更是艺术。时刻牢记要慢一点,再慢一点,只有如此,课堂才能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
课堂上,我们教师不是演员而是导演,应教会学生怎么演,而不是我们自己演。把课堂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能让学生说的,教师绝不多说一句话。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多探寻学生学的规律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可变因素,主动让自己的教学去适应学生,以学法定教法,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如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所言:“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而且学得更容易、更快乐、更积极、更主动。”
现在做学生容易吗?
我以前数学学得还挺不错的,现在明显感觉数学比我读书时的难度更大,而且解题思路更灵活更新颖,上课用脑的强度也加大了很多。整个听课过程我几乎是全神贯注,丝毫不敢分心,才勉强跟上节奏和思路。如果让一些教育专家也来当一天学生,也许在课程改革和设置上会进行一些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的变化。
我虽然有时也考虑了一下学生做作业所需的时间,但往往是以我自己的水平和时间来衡量,因此只有部分学生能按照我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还有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要花更多的时间的,而我常常忽略了。更有甚者,有时我并没有把作业放进备课的环节,只是上完课后,科代表问起作业,我就稍微想想就脱口而出几道题,这时根本就不会考虑学生做作业的时间问题了。现在想想,应该为自己曾经的一些不负责任的做法而感到愧疚。
怎么又是高考题呢?
听课时分,听见一个学生在嘟囔“又是高考题”!是呀,怎么又是高考题呢?我们教师(包括我自己)有一个习惯,动不动就说,这是高考题!言下之意,这很重要,你要留心。复习时,使用高考题,无可厚非,我们还常常这样对刚上毕业班的教师说,高考题典型,规范,拿来做例子,是不错的。但是,高考题就是万用万灵的妙药吗?我清楚的记得一堂公开课里,教师说,这道高考题,经过调查统计,这道题的得分率低于7%,是一道容易出错的难题,你们要认真对待。学生很迷茫:统计不可靠吧!我们都能做对,不觉得很难呀。教师坚持说,高考的统计不会错。
是的,高考的统计一般都不会错,但不一定可靠。你面前的学生,才是可靠的,才是你授课的依据。教师应该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调整教学的重点难点。不论什么题,都不能拿来就用,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量度择取。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有错题本,我们教师有没有一本学生易错题的错题本呢?我们在选题设题方面功夫下够了吗?学生思维的误区、盲点总结了吗?题目的层次性梯度性体现了吗?
再说说我们现在的课堂,确实少了满堂灌,但是依然存在满堂练。学生就题做题,教师就题讲题。题与题之间的关联,不知道。如何找到题与题之间的关联,更不知道。教师没有举三反一,学生也没有举一反三。每天都是做题,讲题,没有更多创新的空间,思维的乐趣。受复习课的限制,这样上,有一定的道理。只是可不可以更有科学性,更有启发性?
我的教学习惯和行为学生喜欢吗?
我们经常开会,一开就是一、两个小时,领导讲了一、两个小时,提了很多要求。散会后,能够记住的可能就一、两句,或者什么也不记得。作为学生,一天到晚都在听,一天下来能听进去多少?因此,上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时时反思:我若是学生,还想继续听下去吗?由此来判断这个内容是否还有必要再讲。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不喜欢拖堂,就绝不拖堂。不仅不要拖堂,每节课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安排。学生不喜欢经常换课。而作为教师,上课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什么事比上课更重要了。学生不喜欢照本宣科,这样还不如自己看。学生不喜欢野蛮、霸道的教师,这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没有了人格。学生不喜欢抢占自习课上课的教师,一来打乱了学生的计划,二来教师讲的对学生不一定有用。学生不喜欢废话太多的教师。有些教师上课,很容易从一个话题扯到别的地方去,学生上课仿佛听野史,时光虽好过,到头来却发现没学什么东西。学生不喜欢喜欢“吹”自己的教师。有些教师喜欢在学生面前炫耀自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不喜欢自己不批改作业的教师。有些教师,学生的作业交上来不批改,找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帮忙。有些教师甚至作业收上来,不批改,过一段时间把正确答案抄在黑板上要学生自己对看修改。久而久之,学生也就缺乏动力做这样的作业了。
本栏责任编辑黄日暖
我能聚精会神地听40分钟吗?
跟了一个班,当了一天学生,听了一天共8节的课,发现每位教师讲得都很好——语言流畅、声音优美、演讲水平高,但有几节课却是没有几个人在认真地听、在细细地想(除了我之外)!为什么?长期以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通常用语是“讲得如何”,而不是“学生学得怎么样”,因而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走入误区:一是教师不相信学生,讲课时面面■到;二是教师认为自己的水平高,每节课滔滔不绝,常常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则是昏昏欲睡。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同样的结果:基础差的学生会感到知识高深莫测,分不清主次,而被动地被教师牵着走,久而久之便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主动开动思维、进行自我开拓的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样,勤学生被教懒了,好学生被教差了。美国约瑟夫·特雷纳曼通过课堂教学测试发现:教师讲解15分钟,学生能记住41%;讲解30分钟,只记住前15分钟内容的23%;讲解40分钟,则只记住前15分钟内容的20%。因此,课堂教学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供学生独立钻研,同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教师是演员还是导演?
课堂教学与看电影、电视是一样的吗?我觉得课堂教学与看电影、电视最不一样的是:看电影、电视可以不需要思考,导演叫演员什么时候死就什么时候死,不需要我们去费神,所以男女老少、文盲半文盲基本都能看懂电影、电视。而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思考,思考需要时间。思考了不一定清楚,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这就是有些教师讲得很好、讲得快,语言流畅、声音优美、演讲水平高,却是没有几个人听的原因。
这一天的听课中,有的教师上课开始就先安排昨天的练习,且花了比较多的时间。经观察、反思,我不认为这样安排就一定好。为什么?试想,学生刚上课心里关注的是什么?肯定是关注这节课学什么内容。等教师把练习题处理完,学生的热情也凉了。我想应该是:必须先铺垫的训练、要复习回顾的内容需抓紧时间铺垫,绝不过多纠缠,然后开门见山学新课。昨天比较多、普遍性的问题安排在最后,个别人、个别问题课外个别辅导。课堂效率哪里来?就这样来的!
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放幻灯片放得较快,还没等我这个“差生”反应过来就到下一页了。反思自己平时上课时,有时也因为内容较多,一着急就快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一定要记住:慢一点,再慢一点。我觉得慢一点,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欣赏,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慢,不是拖沓,不是时间的无端损耗,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节奏,是态度,更是艺术。时刻牢记要慢一点,再慢一点,只有如此,课堂才能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
课堂上,我们教师不是演员而是导演,应教会学生怎么演,而不是我们自己演。把课堂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能让学生说的,教师绝不多说一句话。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多探寻学生学的规律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可变因素,主动让自己的教学去适应学生,以学法定教法,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如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所言:“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而且学得更容易、更快乐、更积极、更主动。”
现在做学生容易吗?
我以前数学学得还挺不错的,现在明显感觉数学比我读书时的难度更大,而且解题思路更灵活更新颖,上课用脑的强度也加大了很多。整个听课过程我几乎是全神贯注,丝毫不敢分心,才勉强跟上节奏和思路。如果让一些教育专家也来当一天学生,也许在课程改革和设置上会进行一些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的变化。
我虽然有时也考虑了一下学生做作业所需的时间,但往往是以我自己的水平和时间来衡量,因此只有部分学生能按照我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还有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要花更多的时间的,而我常常忽略了。更有甚者,有时我并没有把作业放进备课的环节,只是上完课后,科代表问起作业,我就稍微想想就脱口而出几道题,这时根本就不会考虑学生做作业的时间问题了。现在想想,应该为自己曾经的一些不负责任的做法而感到愧疚。
怎么又是高考题呢?
听课时分,听见一个学生在嘟囔“又是高考题”!是呀,怎么又是高考题呢?我们教师(包括我自己)有一个习惯,动不动就说,这是高考题!言下之意,这很重要,你要留心。复习时,使用高考题,无可厚非,我们还常常这样对刚上毕业班的教师说,高考题典型,规范,拿来做例子,是不错的。但是,高考题就是万用万灵的妙药吗?我清楚的记得一堂公开课里,教师说,这道高考题,经过调查统计,这道题的得分率低于7%,是一道容易出错的难题,你们要认真对待。学生很迷茫:统计不可靠吧!我们都能做对,不觉得很难呀。教师坚持说,高考的统计不会错。
是的,高考的统计一般都不会错,但不一定可靠。你面前的学生,才是可靠的,才是你授课的依据。教师应该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调整教学的重点难点。不论什么题,都不能拿来就用,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量度择取。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有错题本,我们教师有没有一本学生易错题的错题本呢?我们在选题设题方面功夫下够了吗?学生思维的误区、盲点总结了吗?题目的层次性梯度性体现了吗?
再说说我们现在的课堂,确实少了满堂灌,但是依然存在满堂练。学生就题做题,教师就题讲题。题与题之间的关联,不知道。如何找到题与题之间的关联,更不知道。教师没有举三反一,学生也没有举一反三。每天都是做题,讲题,没有更多创新的空间,思维的乐趣。受复习课的限制,这样上,有一定的道理。只是可不可以更有科学性,更有启发性?
我的教学习惯和行为学生喜欢吗?
我们经常开会,一开就是一、两个小时,领导讲了一、两个小时,提了很多要求。散会后,能够记住的可能就一、两句,或者什么也不记得。作为学生,一天到晚都在听,一天下来能听进去多少?因此,上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时时反思:我若是学生,还想继续听下去吗?由此来判断这个内容是否还有必要再讲。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不喜欢拖堂,就绝不拖堂。不仅不要拖堂,每节课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安排。学生不喜欢经常换课。而作为教师,上课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什么事比上课更重要了。学生不喜欢照本宣科,这样还不如自己看。学生不喜欢野蛮、霸道的教师,这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没有了人格。学生不喜欢抢占自习课上课的教师,一来打乱了学生的计划,二来教师讲的对学生不一定有用。学生不喜欢废话太多的教师。有些教师上课,很容易从一个话题扯到别的地方去,学生上课仿佛听野史,时光虽好过,到头来却发现没学什么东西。学生不喜欢喜欢“吹”自己的教师。有些教师喜欢在学生面前炫耀自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不喜欢自己不批改作业的教师。有些教师,学生的作业交上来不批改,找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帮忙。有些教师甚至作业收上来,不批改,过一段时间把正确答案抄在黑板上要学生自己对看修改。久而久之,学生也就缺乏动力做这样的作业了。
本栏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