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一种有效方法。企业自组建以来,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管理是在一定规则和范围内,为了提高企业效益,用各种制度约束企业各部门活动的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是企业生存的保障,因此如何落实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企业内部控体系的主要内容着手,系统探讨了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良好的内控环境
良好的内控环境是落实内控的助推剂,也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从属性上讲,它是企业风险管理外部要素,但是它却对企业内部控制起着重大作用,它影响着企业内控的质量和效果。
第一,强化内控观念,树立风险意识。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加深对风险控制的意识,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理解,要认识到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的战略层次,是企业走向多元化管理和转型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因此,要将内控作为企业的战略高度,严把风险管理和制度建设。实践中,企业不仅要加强管理层的防控意识,更要将风险管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使得风险管理深入人心,从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第二,建立内控制度,完善法人治理。良好的制度建设是内控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各部门发挥内控职责的调控器。这就要求企业内部要明确分工,相互监督和牵制。企业高管要对内部控制有足够的认识,建立内控制度,设立专门的内控管理机构,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法人制度,形成系统的法人治理机制,创造良好的内控结构。事实上,法人治理与内控是一脉相承的,法人治理的内在要求需要企业实施内控,内控是法人治理的具体体现。因此,将内控部门设置为企业管理部门一个重要内容,明确内控在企业中的地位。
第三,落实员工培训,提高职业操守。企业环境的最终影响者来自于企业千千万万个基层员工。因此,员工才是一切管理措施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执行者,员工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可以确保企业长久不衰,规避不良现象的产生。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制度,落实培训内容,提高职业技能和道德水平,确保企业能够正常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员工晋升制度,加大奖惩力度。
(二)确立企业战略蓝图
企业应根据企业的使命或愿景来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企业的最高目标,其他目标为战略目标服务。企业根据战略目标再层层分解,并由各部门来落实。战略目标的制定应考虑企业的风险容量,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所面临的风险应在企业风险容量之内。
(三)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以确保管理层应对风险的各种措施得以有效执行,控制活动贯穿于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层面及其活动。控制活动应该包括:对员工绩效的分析与考核,部门的自我复核,对信息处理的控制(包括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实物资产的控制,责任划分与不相容职位相分离控制。
二、落实风险管理的路径分析
第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它指企业用各种方法来判断企业的现有风险和潜在风险。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构中,风险识别是各项事务的基础,它是风险控制的逻辑起点,是企业降低经营风险的主要方法。
但是,通常来说,风险又具有一定的多变性,它会随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风险识别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持续关注企业的变化,随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风险识别的具体方法又可以分为现场勘查、数据统计、财务分析等。
第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它指对出现的及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价,考察其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程度,并将这些程度进行量化管理。风险评估可以帮助企业分析风险的特质,考量风险的来源和发生频率,从而根据评估的具体结果考量应对风险的具体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例如:模型分析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都是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为内部控制找到充足的依据。
第三,风险应对
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之后,还必须落实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即风险应对。它是根据前两项工作确定的风险大小和风险多少,充分结合企业的内控要求,采取的降低企业风险的一系列措施。通过风险应对,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效益,扩大企业规模。
一般来说,企业决策者对风险控制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他们的行事风格和偏好决定了企业内控的主要方法,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畅通沟通渠道
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应建立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渠道,以确保员工了解内部控制信息,明确自己的职责。同时通过对外部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顾客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的了解和掌握,通过与各方的沟通,有利于企业及时处理风险、抓住机会,实现更好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员工手册及建立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来实现。
第五,建立监督及评价机制
监督和评价机制是企业风险控制的保障,也是风险控制的得以落实的基础。它对于企业高层了解企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系统的了解企业内部问题,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企业内部调整,利于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规避风险。在建立监督和评价机制的时候,要注重内部和外部两种方法。
建立内审机构是企业内部监督和评价的有效手段。内审机构应当独立于企业各个部门,直属监事会和董事会。内审不应当以财务审计为主,还必须包括企业经营活动、控制活动、企业职工评价等。当然,内部审计也具有自身局限性,因此还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参与企业监督与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敢于披露各种信息,受第三方监督和评价,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适当地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韦茜,邵超峰,鞠美庭.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风险信息系统(ERIS)建设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02(11):38-39.
[2]苗承雨,问晓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现状及完善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9,14(03):42-45.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良好的内控环境
良好的内控环境是落实内控的助推剂,也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从属性上讲,它是企业风险管理外部要素,但是它却对企业内部控制起着重大作用,它影响着企业内控的质量和效果。
第一,强化内控观念,树立风险意识。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加深对风险控制的意识,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理解,要认识到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的战略层次,是企业走向多元化管理和转型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因此,要将内控作为企业的战略高度,严把风险管理和制度建设。实践中,企业不仅要加强管理层的防控意识,更要将风险管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使得风险管理深入人心,从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第二,建立内控制度,完善法人治理。良好的制度建设是内控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各部门发挥内控职责的调控器。这就要求企业内部要明确分工,相互监督和牵制。企业高管要对内部控制有足够的认识,建立内控制度,设立专门的内控管理机构,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法人制度,形成系统的法人治理机制,创造良好的内控结构。事实上,法人治理与内控是一脉相承的,法人治理的内在要求需要企业实施内控,内控是法人治理的具体体现。因此,将内控部门设置为企业管理部门一个重要内容,明确内控在企业中的地位。
第三,落实员工培训,提高职业操守。企业环境的最终影响者来自于企业千千万万个基层员工。因此,员工才是一切管理措施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执行者,员工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可以确保企业长久不衰,规避不良现象的产生。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制度,落实培训内容,提高职业技能和道德水平,确保企业能够正常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员工晋升制度,加大奖惩力度。
(二)确立企业战略蓝图
企业应根据企业的使命或愿景来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企业的最高目标,其他目标为战略目标服务。企业根据战略目标再层层分解,并由各部门来落实。战略目标的制定应考虑企业的风险容量,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所面临的风险应在企业风险容量之内。
(三)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以确保管理层应对风险的各种措施得以有效执行,控制活动贯穿于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层面及其活动。控制活动应该包括:对员工绩效的分析与考核,部门的自我复核,对信息处理的控制(包括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实物资产的控制,责任划分与不相容职位相分离控制。
二、落实风险管理的路径分析
第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它指企业用各种方法来判断企业的现有风险和潜在风险。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构中,风险识别是各项事务的基础,它是风险控制的逻辑起点,是企业降低经营风险的主要方法。
但是,通常来说,风险又具有一定的多变性,它会随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风险识别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持续关注企业的变化,随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风险识别的具体方法又可以分为现场勘查、数据统计、财务分析等。
第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它指对出现的及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价,考察其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程度,并将这些程度进行量化管理。风险评估可以帮助企业分析风险的特质,考量风险的来源和发生频率,从而根据评估的具体结果考量应对风险的具体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例如:模型分析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都是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为内部控制找到充足的依据。
第三,风险应对
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之后,还必须落实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即风险应对。它是根据前两项工作确定的风险大小和风险多少,充分结合企业的内控要求,采取的降低企业风险的一系列措施。通过风险应对,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效益,扩大企业规模。
一般来说,企业决策者对风险控制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他们的行事风格和偏好决定了企业内控的主要方法,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畅通沟通渠道
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应建立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渠道,以确保员工了解内部控制信息,明确自己的职责。同时通过对外部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顾客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的了解和掌握,通过与各方的沟通,有利于企业及时处理风险、抓住机会,实现更好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员工手册及建立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来实现。
第五,建立监督及评价机制
监督和评价机制是企业风险控制的保障,也是风险控制的得以落实的基础。它对于企业高层了解企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系统的了解企业内部问题,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企业内部调整,利于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规避风险。在建立监督和评价机制的时候,要注重内部和外部两种方法。
建立内审机构是企业内部监督和评价的有效手段。内审机构应当独立于企业各个部门,直属监事会和董事会。内审不应当以财务审计为主,还必须包括企业经营活动、控制活动、企业职工评价等。当然,内部审计也具有自身局限性,因此还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参与企业监督与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敢于披露各种信息,受第三方监督和评价,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适当地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韦茜,邵超峰,鞠美庭.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风险信息系统(ERIS)建设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02(11):38-39.
[2]苗承雨,问晓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现状及完善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9,14(0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