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蕴含于中国陶瓷中的美学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瓷艺术的产生,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它作为一种集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特殊艺术形式,以独有的方式提供了人类历史发展及审美发展过程的重要信息。中国的陶瓷艺术,有其独特的造型及装饰演变过程。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在生活化与艺术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其美学精神和韵味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壮大。
  关键词:陶瓷;彩陶纹饰;宋瓷美学;生活艺术化
  中国的陶瓷与中华文明的美学发展有着广泛深刻而又极为独特的密切联系,古老的中华文明,最初就是通过陶瓷而为世界所熟知,独特的中国美学,最早也是以陶瓷为媒而向世人展示的。中国的美学观念,在陶瓷艺术的发展中不断变化前行。
  一、中国陶瓷的美学起源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能力。美是存在于普遍事物中的,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结果。审美活动使人产生美感,在审美活动中,当审美对象自身所具备的美感,与我们主观认知的美感相一致时,我们才会认定它是美的,主客观缺一不可。
  中国古代的美学,是从感性到语言再到体悟的过程。这是美学从理论延伸至实践,又从实践回归到理论的什么过程。陶瓷作为中国美学观的承载体,是在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并通过其美的形式,使人们产生审美享受。
  (一)陶瓷审美的发生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就有了很多关于陶器发明的传说。陶器是用泥土制作,又经过火的烧制而成型的器具。经过火的洗礼,脆弱柔软的泥土变得坚硬无比,满足了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新石器时代是陶器产生的时代,此时期陶器以红陶最多。自人们开始掌握工具的使用,陶器出现促进了人们从采集、渔猎为主的游牧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陶瓷的起源,主要在于人类物质生活的驱动。而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彩陶的出现,则主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进一步需求。
  陶瓷的产生,是艺术和审美意识的萌芽。艺术观念的发生和最初的审美实践,就是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在这样一种非艺术的活动中被发现和被意识到的。
  (二)彩陶中的美学原则
  陶瓷,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远古时期大部分陶器用于基本生活所需。在考古发掘中经常可以看到,一部分或大部分彩陶有着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和破损痕迹,很多器物内壁或是外壁绘有各种不同的纹样。这与当时人们的使用习惯有关。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发达,使用器具時,人们多席地而坐,将陶器直接放置在地面上,看到的多为这些器物俯视的样貌。所以,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彩陶罐多绘饰上半部分、彩陶碗则往往会在碗内施加彩绘纹样。
  细观原始彩陶的彩绘装饰,多为一些符号化的、类似图腾的纹样,例如,漩涡纹、花瓣纹、鱼纹、蛙纹等。图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远古时代,图腾是人对宇宙认识的最初表达形式。彩陶纹饰的发展,也是由抽象慢慢过渡到具象的过程。彩陶抽象演化,产生了一系列美感形式,这些美感形式包含着重要的预示文化动向的观念内容,具有颤动心灵的魅力。
  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做为重要的物质生活用具和相当程度上的精神生活象征物,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些陶器器形样式繁多,造型无拘无束,纹饰随意率性。器形从从简单的实用生活器具,逐渐到具有观赏价值、宗教意义和反应原始文化的器物。人类凭借自己的天性进行自由创造,人类的艺术独立性和自由性得到了最纯净的体现。远古时期的彩陶艺术至今依旧令人神往,带给人们美好的美学享受,这便是这种艺术形式永恒的审美性体现。
  二、中国陶瓷美学的存在形态
  陶瓷美,就是指以其创作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相统一的情况下,而表现在陶瓷作品中的美学意蕴和精神。中国陶瓷的美学,存在于其精美的造型上,也存在于其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和谐共存中。
  (一)中国陶瓷造型的美学意蕴
  陶瓷为实用而产生,但同时具有艺术性。陶瓷的实用功利性和超越实用的精神性的美感,首先就体现在陶瓷的造型上。造型的精美是中国陶瓷艺术美的重要因素。陶瓷作品的造型,经过不断地推敲打磨,无论修长或圆润,淳朴或端庄,雍容或别致,都蕴涵着中华民族的艺术风范和美学精神,构成了中国陶瓷造型艺术的广阔天地。
  陶瓷造型包含其实用功效,工艺技法,材料运用,艺术效果,审美追求等众多因素,它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形状的制作,而是包含了人文精神和审美享受的双重追求的因素,将功能和审美和谐统一在一个器形中,既达到良好的实用功能,又给人以美好的审美享受。
  审美活动的产生,不同时期审美对象出现,需要有其独特的精神理论以及丰富的实践基础。以宋代陶瓷为例。宋代朝廷重视文艺,社会中文人之风盛行。宋代陶瓷以沉静素雅为主,此时期出现了很多造型大气的梅瓶。梅瓶,是我国传统陶瓷中很常见的一类器形,通常具有小口、短颈、丰肩、修腹、窄胫等造型特点,造型沉稳大气。宋代的梅瓶,较之其他时期的造型变化在于口颈部和器身的线型对比,口小颈短,器身挺拔修长,在这种对比中产生了美感。宋代的器物造型,都具有优雅秀美,轻盈潇洒的风韵。宋瓷美学沈静雅素,为中国的陶瓷美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我国陶瓷艺术中特殊的美感,是吸收了我国文化中的最根本的精神食粮。那就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所倡导的儒家的“礼”,道家的“重己役物”,以及禅学的人生妙语。前两者的工艺美学观,体现在思想上提出器物为我所用。在这些思想的引领下,中国陶瓷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呈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
  (二)中国陶瓷的艺术化与生活化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中说“适宜就是使事物显得美好的那个东西”。相得益彰的两件事物在一起可以达到美的效果。美是内外结合而统一表现出的属性。以中国陶瓷而言,美就是艺术化和生活化的完美结合。
  陶瓷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它的特点首先是由现实生活的需要所决定的。中国人对于生活乐趣的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使得陶瓷成为满足这种趣味的器物,陶瓷的追求中有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意蕴在里面。
  三、结语
  陶瓷,是兼具实用与美感于一身的艺术,是中国美学观念最典型的例证。中国陶瓷艺术充满着人文精神和时代烙印,从远古时期发展至近代,注重器物的人文性和美学性,保持着浓浓的中国美学特色。所以,中国陶瓷艺术的美感可以说就在于体现了精深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黔,陈汗青.艺术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黔.设计艺术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文化的成功,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学何时才能像中国产品一样走出世界成为一个切实的问题,中国文
历来对异体字的研究多从其形体上进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利弊等。其中涉及到异体字的文化意义多是零碎的,本文就以此为缺口对异体字的文化进行系统宏观考察。认为异体字牵涉
当我挖到第39锨土的时候,我开始大喊:“美嘉,美嘉,快来看呀,这条蚯蚓被我切成两截了!”“来——了!”美嘉是我姐姐,她梳着高高的发髻,一边看着书,一边向我走来。我把铲子一扔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与发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新课改教学标准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英语课程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文章立足初中英语教学实践,首先对分层教学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结合教学需要,对分层教学方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措施进行了阐述分析,旨在提高初中英
心理学和常识似乎都告诉我们,欢愉的日子过得快,回忆时多彩多姿;艰难的日子过得慢,回顾时却空白一片。然而从“知天命”的年岁开始,对以前“苦日子”的追忆多了起来,而且越回想越堪琢磨。我们这辈人,所谓“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老三届”者,什么都得倒着来:踟蹰迷途之际就想探索天命,其时不但离“不惑”遥远,根本就“立”不起来。眼下年届“耳顺”(何为“耳顺”,谁能说清?),却惦着要替自己做个交代,于是有了如下的一
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若干对策,旨在规范小企业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
英语是一项高中必修课,但理科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对其产生排斥心理,这对提高英语成绩带来很大的阻碍,且不利于高考成绩的提高。因此需要找出理科生
一、前言rn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是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写实派画家及数学家,他秉承着哥特式晚期的传统同时期的写实主义的画家相比,他更注重色彩和
期刊
两个加利福尼亚的青年一同开山。汤姆把石块砸成石子运到路边,卖给建房的人;杰克直接把石块运到码头,卖给加州的花鸟商人。因为这儿的石头总是奇形怪状,杰克认为卖重量不如卖
《春之声》是王蒙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性与诗性,王蒙的《春之声》中的音乐性和诗性不同于其他的意识流小说,有着独特的叙述视觉,将音乐性因子有效地融入到诗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