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效果,听出精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hoeni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让学生体验达成目标的愉悦感和成功的胜利感,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和谐圆满的结局,是科学课程改革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构建有效、和谐的科学课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科学课堂教学 有效 和谐
  
  古人云:“合者,和睦也,亦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是一种美,“和谐”能产生美,在我看来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
  科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发展学生钻研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人,采用的是居高临下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个人为主的演示加学生千篇一律的实验操作。这样难免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使学生形成僵硬的思维定式,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个魅力四射的科学课堂。这不仅是我教学实践的目标和方向,更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之梦。一路走来,不知不觉中我有了不少的收获和感悟。
  
  一、构建一个有效的科学教学时空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通过科学探究,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索过程,特别是模拟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既可以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又可以了解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艰辛与曲折,还可以通过当一回“科学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科学探索并不神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乐趣。
  1.组织学生探究之前,教师必须经历过探究,思考探究的关键是什么,学生的现实和科学探究现实中有哪些差距;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处理;了解哪些操作学生不会,哪些技能虽然会但容易造成误差。有些教师就曾因为随口说出“那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吧”,而盲目地与学生一起探究,结果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对问题的难度估计不足,无法启发和指导学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记得2008年我参加我市组织的课堂教学展示比赛,抽中的上课题目是北师大版的《空气》,由于是一次比赛活动,因此准备时间比较仓促。我对其中的“呼出气与呼入气成分比较”探究活动的设计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上课对象是初一新生,没有化学实验基础。上课时,在让学生做完猜想以后,我发现氧气多与少的检验许多学生都比较了解,请一个学生口头总结以后,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呼出气成分与呼入气成分相比,氧气减少了。”实验探究第一步:小组讨论先写实验方案,结果许多学生虽然知道氧气多能使物体燃烧得更旺,但没有收集气体的知识准备,所以学生的初步设计可操作性不强,探究带有盲目性。如果我能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前对收集气体的方法先作及时的引导,后让学生探究,就可以改变这种学生探究方法模糊的现象,让学生明确如何进行探究,使探究有目的性、有方向,就可以提高探究的质量。这堂课虽然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实验探究第一步是我这堂课的美中不足之一,没有完成由“扶”到“放”这样一个过程,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完全自己发挥,高估了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的知识的联系能力。这种课堂设计漏洞,都是我在备课过程中准备不充分引起的。
  2.教材上的实验不一定是最合理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实验设计要求新颖、有趣,具有创新性,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如在华师版八上《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课中,要求物体浸没于水中后才能对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作比较,而教材上的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两个实验都无法从这个角度满足浮沉条件的探究,所以,教师可以把实验探究所需的材料改成橡皮泥和小药瓶,学生很容易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如捏成空碗状,就可以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又如在教“摩擦”这一课时,学生最难区分的是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如利用铅笔刀削铅笔时,刀片与铅笔之间的摩擦究竟是滚动摩擦还是滑动摩擦?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是滚动摩擦,而实际上产生的是滑动摩擦。为了增加学生对这两种摩擦区别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器材:科学课本、一支铅笔),步骤如下:(1)让铅笔在课本上滚动;(2)让铅笔在课本上滑动。接着我提出问题:在两次实验过程中,书与铅笔的接触面是否都随时变化呢?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当铅笔在课本面上滚动时,铅笔与课本的接触面两者同时随时变化;而铅笔在课本表面滑动时,课本与铅笔的接触面只有课本在不断变化,而铅笔的接触面始终不变,从而总结出区别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的方法:看运动的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是同时在变还是只有一个在变。学生也很容易判定用铅笔刀削铅笔,由于与铅笔接触的刀口不变,因此是滑动摩擦。
  3.有关统计表明,进行一节探究式课堂教学所花的时间是相同内容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的1.5倍左右。由此会出现拖堂、完不成教学任务(计划)等问题。因此组织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控制时间,掌握各环节的节奏。如:“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一堂课上,教师先演示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亮度的实验后提问:小灯泡亮度发生了变化,这是由于什么发生变化引起的?学生很容易分析出: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于电路的电阻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当教师提出:电阻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的猜想很多: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温度、长度、直径等因素有关。如果要学生逐一通过实验证明电阻的大小与这四个因素有无关系,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所以教师可以在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以后,把学生分为4个大组进行讨论,每小组负责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电阻的大小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1组:将两支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铅笔芯分别与小灯泡串联接在电源上,观察小灯泡的亮度,从而证明电阻与长度的关系。2组:将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可将两根粗细相同的铅笔芯捆在一起)的铅笔芯分别与小灯泡串联接在电源上,比较小灯泡的亮度,从而证明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3组:将两根长度、粗细都相同的铅笔芯和铁丝与小灯泡串联接在电源上,观察小灯泡的亮度,从而证明电阻是否与材料有关。4组:取旧日光灯的灯丝与小灯泡串联接在电源上,然后用酒精灯给日光灯灯丝加热,比较加热前后小灯泡的亮度,从而证明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每组负责一个实验方案,然后进行交流,共享成果。做得快的小组完成后,还可以做由其他小组负责的实验,这种灵活的安排不仅有利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分发挥,而且可以更好地控制时间。
  
  二、构建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机
  
  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课堂。
  (一)师生之间的和谐
  课程计划制定者基于社会的、学生的未来需要,教材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由于各地校的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关心的热点也不同,教材很难做到吸引所有的学生。为让学生掌握更多科学方面的内容,我们除了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勇于战胜学习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外,还必须想方设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
  “三尺讲台,两种境界,我讲你听,下课两散”的教学方式被摒弃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热烈积极的双边活动形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师虽然是课堂活动的“导演”、学问知识的“导师”、课堂活动的“演员”、竞赛活动的“裁判员”,但更应该放下架子,“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课堂不和谐有时会体现为课堂参与的不和谐,与教师互动交流较多的是学优生,学困生往往成为“被遗失的角落”,几乎没有机会和教师交流。所以,教师的民主如果是让人人可发言,即使是最害羞的孩子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那样的民主才是更高层次上的民主。另外,在“民主”的同时千万别忘了“集中”。
  (二)学生之间的和谐
  1.在科学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学生的探究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现代社会中,不会合作的人是无法生存的。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合作学习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在这种交往中学生不仅会看到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力量,而且能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融合、沟通的快乐。教师先科学地划分好学习小组,创建好合作学习的硬环境,然后合理设置合作焦点,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斗志,使学生在竞争中保持高昂的心态,在一次次成功后享受到合作的快乐。
  2.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增进学生的友谊。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主体参与评价,包括自评、他评、互评等。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之间的互评比教师一支指挥棒评到底的效果要好。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玻璃板和两根蜡烛获取几组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后,统一用多媒体展示出学生的实验结果,其中一组学生的数据如下:(6cm,10.2cm)、(7cm、7cm)、(8cm、8.1cm)、(8.5cm、8.5cm),展示出这四组数以后,我让其他学生评一评这些实验数据。学生都争着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有三组数据可以说明,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第一组数据说明操作或读取数据时出现了错误。”被分析的一组的学生就开始反思刚才的操作。有的学生说:“第三组数据不完全一致可能是由于操作或读取数据时出现了误差。”许多学生对于错误和误差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就在这种互相评价、互相赏识、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能力,拓展了自主发展的空间。从学生合作互评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之后对自己、对同学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培养了对学习的一种责任感,以及同学之间的一种合作精神。这种责任感会产生巨大的动力,从中学生能够学会与人交往。
  
  三、努力保证教学质量的和谐,使科学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
  
  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教学质量又和教师的素质有直接联系。
  1.上课时教师应多用一些“小步子”的模式,尽量选用较简洁的语言,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跟得上;也可寓教于乐,让学生完全投入于有趣的活动中;还可精心设计实验训练,带领学生品尝科学家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2.做到“严考试、细评讲、细改错”。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通过考试,能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每次考试后教师要对试卷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评,使学生明白为什么错了,做到“吃一堑,长一智”;要求学生把每一道基础性错题订正到改错本上,并详细写上原因。我用这个方法,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做题失误明显减少了,效果颇佳。
  总之,“建设和谐课堂”不是空喊口号,和谐的科学课堂是我们的追求。在大好的教育形势下,在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必会有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必然会提高,我们的课堂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其他文献
摘要: 每位学生的数学潜能都是无限的,数困生也不例外。教师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爱心,认真地去研究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并进行分析,对他们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归类总结,形成相应的对策,这样有助于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上的障碍,取得学习的成功。  关键词: 文科数困生学习特点转化对策    数困生,即数学学习困难生。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困难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文科班的数学教学也成了教师深感头痛之
一、大专班数学教学的功能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在学生中做个调查,让他们实话实说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感受,恐怕得到的答案是令我们非常沮丧的。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数学就像一个恶魔:抽象,烦琐,枯燥而无法逃避。其实,数学本身是美的,是精彩而简洁的。我越来越多地体会到数学这一学科的精妙之处,而如何让学生也对它产生同样的看法,则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
摘要: 随着国际运动比赛的多元化,国家越来越重视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但是,我们在注重技能训练的时候,切不可忽视运动员的素质教育。评价一个运动员,不是单方面地通过他的比赛成绩就能断定的,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对一个运动员而言同样重要。就现在社会进步发展的趋势而言,培养具有现代精神风貌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体育人才和高水平的、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是运动各行业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思想教育运动训练
摘要: 人类交际有两种形式:言语的和非言语的。非语言交际是指语言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交际的全部过程。本文研究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探讨非语言交际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非交际语言英语教学手势语情态语空间语    引言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但不是唯一的交际工具。在交际中,“手势、身势、服饰、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高等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医科院校的专业特点,探索和实践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计算机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内容、形式等诸多环节上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  关键词: 医用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高校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和开拓创新性等方面的作用对日后走向社会“治病救人”的医科学生来
摘 要: 《阳光小美女》是美国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缩影,通过一家人陪同女儿完成选美比赛这一主线,在黑色幽默的形式下始终探讨着一个无论社会和个人都非常重要的命题,即美国梦的实现是否是价值判断的终极标准,如何判断成功与失败、幸与不幸。本片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审视。  关键词: 《阳光小美女》 成功 失败 美国梦 反叛    一、失败的一家    “世界上有两种人,成功者和失败者。”男主角理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涨或矛盾冲突到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常使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揭开悬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便是这个道理。下面,本人就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面对的学生群体,总结了以单词三要素为核心的英语课堂词汇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不同类型的记忆方式,具体阐述了如何将音形义等词汇要素融入课堂词汇教学中。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词汇教学 记忆方式    1.引言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的教学目标与其它类型院校的教学目标不同,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就英语而言,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应用为目的,
我们每个人至少在中小学时都学过历史,然而历史课留给我们的,往往是枯燥和了无生趣的记忆。除了没完没了的时间、人物、事件和锻炼记忆力外,历史课似乎没有给我们更多的收获。  历史课果真是枯燥的吗?看似庞杂的历史知识究竟该如何记忆?对于知识面较窄的广大农村文科生而言,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那么,历史知识的记忆是不是有章可循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逻辑
摘 要: 英语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一门学科,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入学基础差,英语成绩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走班制,它使水平上接近的学生走到一起,不仅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有了可比性,而且使教师上课时的针对性更强,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走班制”更大的特点在于使学生自主选择成为可能,可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感受成功的滋味,从而体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道理。  关键词: 中职英语 走班制 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