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集量和制备时间对不足量血制备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影响

来源 :中国输血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采集量和不同的制备时间对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为不足量血制备的悬浮红细胞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全血采血量和制备前全血不同保存时间作为标本分组依据将标本分为4个不足量血实验组和2个足量采血对照组,每组10袋,制备成悬浮红细胞.在制备d0、d7、d14、d21、d28、d35分别取样,检测红细胞计数及形态指标、常规质量控制指标和红细胞代谢及功能指标.结果 与d0相比,各组标本各储存时间点的红细胞计数及形态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容量、Hot和Hb 3个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2组储存期末溶血率高于C1组(P<0.05);S4组储存期末溶血率高于C2组(P<0.05).4个实验组ATP、Glucose、2,3-DPG各个储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2组LDH和LA储存d28起显著高于C1组(P<0.05).S4组LDH、LA从储存d21起显著高于C2组(P<0.05).S3组LDH、LA从储存d35显著高于C2组(P<0.05).结论 当全血采集量在50%-65%标识量时,在全血储存8h内制备成悬浮红细胞,并在储存21 d内使用;全血采集量在66%-89%标识量时,可在全血储存8h内或8h后制备成悬浮红细胞,并在储存28 d内使用.
其他文献
机关干部量化考核是运用绩效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机关干部的工作结果、工作行为和内在素质,进行定量测量和模糊量化(定性评价)的一种理论、技术、方法和制度的系统体系
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者ELISA-NAT+标本的核酸鉴别/拆分结果在不同信号比值(SR)/循环周期(CT)值区间内的分布情况,为完善检验策略和给予献血者更加准确合理的告知提供依据.方法
我国城镇化的大力发展,不仅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要采用两分法、两点论。伴随城市化而产生的城市交通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