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花样年华

来源 :故事家·萌公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e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听说上个月刚转学来的插班生薛辰明,下个月又要转走了。”林安靠近我,神秘兮兮地向我报告班上最新的八卦消息,说完,他用眼角的余光瞟了瞟窗边薛辰明的座位。
  下午上课的铃声还没打响,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着天,教室里时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我顺着林安的目光望过去,如往常一般,在角落里见到一个孤单的身影。
  这一个月多里,转学来的薛辰明似乎一直是一个人,没有什么朋友,他也不主动和别人说话。时间久了,同学们都觉得他性格古怪,谁也不愿意和他来往。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都会去各自朋友的座位上聊天,薛辰明周围的座位会空出一圈,显得他更加不合群。
  班主任发现了薛辰明不善交际这个问题,上个星期还嘱咐我,说我作为班长,应该主动帮新同学改善同学关系,早日融入班集体。但还没等我想出什么好法子,薛辰明又要转走了。
  “为什么?”我收回目光,转头问林安,“转来又转走,学习进度会跟不上吧?”
  “谁知道呢。”林安耸耸肩,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怪人的心思我们猜不到。”
  不知道为什么,自从薛辰明转到这个班,林安就对他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敌意。我抽出课本,“啪”的一下,拍在林安的胳膊上,故作生气地教训道:“不要随便给同学起外号啦。”
  林安知道我跟他开玩笑,装作胳膊很疼的样子说:“班长,起外号不对,打人更不对。”
  我不再理会林安,我回头又看了一眼窗边薛辰明的座位,发现在我和林安说话的时候,薛辰明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了。他的座位和书桌上空空荡荡,散发着一种孤独的气息。
  薛辰明自从转学以来似乎一直都是这样,游离在集体的边缘,很容易被人忽视,班里也没有人关心他的存在。
  我叹了一口气,不知道找什么借口才能和薛辰明搭上话,完成班主任交代的事,至少让薛辰明在转学之前,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吧。
  我还没想好借口,机会就来了。
  2
  放学后,林安的妈妈加班,不能来接他回家,林安便约我一起坐地铁回去。在地铁站口,林安忽然说肚子饿,要去附近的超市买零食,让我在地铁站口等他一会儿。
  在等林安时,我看到薛辰明从不远处走过来。看着薛辰明清瘦的身影,我心里很纳闷,十一二岁,正是男生身体快速成长的年纪,大多数男生都比较健壮,而薛辰明却这么清瘦,让人怀疑他有没有好好吃饭。
  我下意识地觉得不能错过这个与他交谈的机会,于是我远远地招手,大声喊:“薛辰明——”
  薛辰明听到声音,很快看见了不远处的我。他停下脚步,有些讶异,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和我打招呼。
  我走过去,热情地和薛辰明打招呼:“好巧啊,你也坐地铁回家吗?”
  薛辰明沉默了几秒钟,然后指着地铁站旁边的一家花滑训练馆,简短地说:“我每天放学后会来这里训练。”
  我忽然想起來了,薛辰明是凭借体育特长转学到我们学校的,第一天做自我介绍时,班主任还夸他以前得过什么奖,可惜当时我忙着写作业,没听清具体内容。
  我深呼吸一口气,脑子里在组织语言,说实话,我很害怕薛辰明拒绝。犹豫再三,我鼓起勇气真诚地对薛辰明说:“薛辰明同学,是这样的,我们计划为你办一个送别会,时间是下个星期一,借此机会,彼此可以了解一下,同学们其实都很关心你。”
  “不必了。”薛辰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对不起,我不喜欢热闹。如果想送别,下个星期一我有一场花滑比赛,我想邀请你来观看比赛。”
  我怔怔地站在原地,正想开口说话,不料却被买完零食回来的林安打断了。林安挡在我面前,对薛辰明说:“班长不喜欢任何体育活动,尤其是花样滑冰。”
  不知道为什么,林安好像对薛辰明有一种偏见。
  薛辰明没有再说话,他见到林安后,面无表情地转身走了。
  林安笑嘻嘻地将酸奶递给我,我接过酸奶,盯着林安的眼睛问道:“林安,诚实地回答,你和薛辰明是不是以前认识?”
  林安挺了挺脊背,似乎有些不安,他飞快地答道:“不认识!绝对不认识!”
  我在班里悄悄做了一次调查问卷,想听听同学们对薛辰明的看法,结果让我感到意外,同学们对薛辰明几乎没有好感。
  “感觉他不太好接近,他也不会搭理谁,除了班长你偶尔能和他搭上话,我们好像都没和他说过话。”
  “听说他拿过花样滑冰的少年组季军,本来想和他做朋友的,但他一放学就跑去训练,好像也不需要朋友。”
  “薛辰明?他是不是性格太孤僻了,我们都不了解他,更别提一起玩了。”
  最后一份调查问卷是林安写的,林安写道:“管那个怪人做什么,反正下个月他就要走了。”
  我盯着调查问卷,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我立刻在没有薛辰明的班级群里发了一条消息:“下个星期一薛辰明参加花样滑冰比赛,我们一起去看吧,给他加油,当作全班同学为他送别,大家同意吗?”
  林安迅速私聊我:“你真的要去看比赛?别去!”
  我的手指停留在聊天界面上,好半天都不知道该回什么,最后犹豫着发了一个调皮的表情包。
  林安发过来三个字:“对不起。”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道歉,我匆匆退出了聊天,把手机放在一边。
  3
  薛辰明的花样滑冰比赛比我想象得还要精彩,我因为公交车堵车迟到了一会儿,打开班级的微信群,我看到同学们发了满屏的消息。
  “太燃了,没想到配上音乐,滑冰也能看得我热血沸腾。”
  “薛辰明穿上比赛的衣服简直太酷了,滑冰动作堪称完美。”
  “本人宣布,我是薛辰明的粉丝,我相信他一定会拿冠军的。”
  我走进比赛场馆,激扬带劲的音乐烘托着比赛气氛,我看到薛辰明在冰面上稳稳地滑行。他跳跃时如同一只轻盈的燕子,动作完美优雅。同学们不停地尖叫,不停地给薛辰明加油。   只有林安没有凑热闹,他一个人坐在后排的观众席上,手杵着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比赛结束后,薛辰明一下台,就被激动的同学们包围了,有些同学给他递水,有些同学给他递纸巾,薛辰明从茫然无措的状态渐渐变得轻松愉悦,他的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
  等同学们散去,我走近薛辰明,开心地说:“恭喜你,这次比赛发挥真棒,相信你会取得好名次的。”
  薛辰明不好意思地摸摸头,开口道:“班长,谢谢你,我从来没有感受过像今天这样的温暖,谢谢同学们来看我的比赛。”
  后来我才知道,薛辰明不是孤僻,只是专注在竞技的世界中,他早已习惯一个人默默地训练,再难的动作他都能攻克,但现实中如何与人相处,却成为他攻克不了的难题。
  4
  很快,一个月过去了,这个月,薛辰明和同学们相处得很融洽,班主任看到薛辰明的变化也很欣慰。
  薛辰明转学之前,托林安交给我一封信。我有些好奇,林安與薛辰明的关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好的。
  我没多想,展开信,只见薛辰明写道:
  “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跟你说再见,滑冰是我从小的梦想,我决意要去一个更好的地方学滑冰,所以选择转学。其实见到你的第一眼,我便认出了你,虽然几年没见,你变了很多,但我还记得你最初的样子。记得八岁那年,我参加花滑比赛输给了你,站在领奖台上的你是那么的耀眼,那时,我暗暗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超越你。我一直不理解你为什么会放弃滑冰,你那么有天赋,肯定会走向更大的舞台。最后,还是要谢谢你,谢谢你组织同学们来看我的比赛,在同学们聚集过来为我祝贺的时候,我忽然感到一种不同于比赛胜利的快乐,原来身边有朋友是这样的温暖。今后我会带着这种温暖继续走下去,学会热爱生活,更努力地追逐梦想。”
  我放下信,嘴角不知不觉扬起微笑。
  林安紧张不安地看着我,问:“信里写了些啥?”
  我故意拉长语调:“信里写的是——我不告诉你。”
  我看着外面秋日的景色,阳光散落在黄色的树叶上,树叶像安静的蝴蝶,令人感到无限美好。
  我忽然记起了八岁的薛辰明,在我夺得花滑冠军时,他就跟在我的身后,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明亮的光。记得那时的他还是个小胖子,学习花滑是为了让身体变得健康一些,没想到他把花滑当成梦想,一直在这条路上坚持着。
  而我也并非是放弃了花滑梦想,在我九岁那年,我从马路上推开一个差点儿被车撞到的小孩儿,导致左脚骨折,医生诊断说我以后不能滑冰了。那个被我救下的小孩儿,就是林安。
  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梦想,每个人的梦想都不一样,梦想最大的意义,也许在于给平淡的生活带来快乐和惊喜。花滑曾经是我的梦想,虽然我再也不能滑冰,但我也不觉得失去了什么。相反,救下林安,我得到了一个如亲人般的朋友。
  林安看着我,眼神有些内疚,他再一次说:“对不起,我很抱歉。”
  林安知道我再也不能滑冰,曾经非常自责,而薛辰明的出现,提醒我不能滑冰的事实,所以他才对薛辰明有敌意。
  我坐在课桌上,拍了一下林安的后背。
  “有时间在这里怀念过去,还不如快点把作业写完,我妈煮了汤圆,今晚来我家吃汤圆。”
  林安露出笑容,敬了个礼:“遵命!”
其他文献
1  开学时,满怀着对高一物理遗留下来的恐惧,我们胆战心惊地上了笑眯眯先生的第一节物理课,结果全班都笑得前仰后合。笑眯眯先生的外号由来,不仅仅是因为他常眯着星星般大的小眼睛、面带微笑地来给我们上课,更是因为他经常在讲题时指着题目笑眯眯地说:“这道题目看起来简单哦,但我们班很多同学就笑眯眯地把它做错了。”  笑眯眯先生常感慨我们高一一年课程进度之快,还没等上高二就把高二的课程赶完了。他总是对着课表“
挫折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有一个写手朋友,她每天要寫三篇稿子,但她有一个习惯,就是如果第一篇稿子写得特别顺利的话,那么余下的两篇稿子也能一气呵成;但如果第一篇稿子写得不顺利,那么余下两篇她就会写不好,甚至干脆写不出来了。她说是因为第一篇的失败影响到了自己的情绪,导致下面的稿子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  我有一个同事,他是建筑学院毕业的专科生,理论知识扎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人才与科技支撑。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凤毛麟角”,到发展成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強的历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12月底,我刚放假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和阿圆约在老街见面。冬日的寒风把鼻子冻得通红仍浑然不觉,我踮起脚尖,盯着阿圆来路的方向翘首以盼,想在她出现的那一刻就立马打招呼。  阿圆是我高中时最好的朋友,每次只要一想到她,我就会忍不住嘴角上扬。那些与她相携走过的日子、互相依靠的时光,就像一朵盛开在炽热夏日的花,暖如朝阳,花开不败。  我和阿圆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性格上,都很互补。那时候她除了英语,其他科目都学
有人订花啦  电话铃声响起来的那一刻,小希正在花圃中埋头干活儿。现在是风信子盛开的时节,无论是将开未开的花蕾,还是已开放的花穗,都让小希的心里浮起淡淡的甜香。  小希看到姐姐阿蕾拿起电话,对着电话“嗯嗯嗯”地回答,她猜想,又有人订花了。  小希家花店的风信子是整座小城里开得最漂亮的风信子。小希的爸爸精心地打理花店,他对花店里的每一盆风信子都倾注了满满的爱。小希从小耳濡目染,跟着爸爸一板一眼地学,她
春风透过格子窗将阳光铺展开来。我像往日在无数个清晨里坐定一样,拿起画笔,舞动的手指跳跃着点点光辉,每一种色彩都在流淌的时光中,或静默,或起舞。  两年前我就已经告别了高中时代,但青春的故事像是早就散在心河的种子,于无垠的光阴里,结成草在心头疯长。  高二下学期之前,我从来没有感受到过高考的压力,这种压力反而更直观地显现在爸妈身上。爸妈晚上有时打电话讨论我的成绩,只要话不投机,对我便是一顿劈头盖脸的
“扶贫不是目的,输血更要造血”,多年来,北京市不断探索“互联网 教育援助”,通过一系列“组合拳”,采用“精准滴灌式”的方式为教育扶贫助力。北京市教委多年来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密切追踪“互联网 教育”“人工智能 教育”新技术新手段,探索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跨区域教育扶贫新路径新模式。  从2011年专门建设北京教育对口支援与区域合作网,投放北京优质课程和培训资源,到2014年开始依托北京市教科院北京数字
一  深秋的夜刮着冷飕飕的风,照理说这样的天气没人会到公园来,但此时,公园假山后面的许愿池旁有个鬼鬼祟祟的人影,这个人影就是窦菁菁。  窦菁菁小时候听爸妈说,许愿池里住着仙子,只要对着许愿池许愿,再扔一枚硬币作为酬谢,仙子就会帮忙实现愿望。很多人都相信这个说法,所以许愿池里有很多硬币。  环顾四周无人,窦菁菁拿出一支加长版的捞鱼网。她站在许愿池边,双手合十, 一边嘀嘀咕咕许愿,一边左瞥瞥右瞟瞟。再
看那时的校园,墙根儿还残留着零星的棕色泥垢。涂鸦完剩下的碎粉笔斑斓了篮球场后的一面黑板,阶梯教室前排桌面上写的小秘密斑驳了一段岁月,沿着操场跑道飞奔的时光温暖了整个青春。  偶然在学生街的甜品店听到木小雅的《把这青春唱完》:“教五楼的铃声又响了,上课又迟到了;宿舍的灯又熄灭了,话题又开始了。”恍惚间又把我的记忆拉回了高中校园。  高三时的周考大概有32次,我在回忆里看到明德楼暂未翻新的考试专用桌,
学生时代,相信很多人都有“不堪回首”的回忆。为了让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父母断了网,停了电视,电脑上了密码锁;出门不能超过1小时,跟谁玩都要一一汇报……你上学那会儿,为了让你认真学习,父母是否做过一些疯狂的事呢?这些事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留下了怎样的回忆?欢迎写下你的真实经历。  在我小时候,网络还不发达。父母为了让我专心学业,采用了最简单粗暴却极其有效的控制方式,那就是:严格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