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来,我等你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张晓风老师的《我在》,觉得太温暖了,尤其那一句“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仿佛自心底飘来。
  我们生活的日常,节奏已然失控。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有人在后面催“快点”“快点”。小孩子读书是这样,大人们工作也是这样。可是催促有什么用呢?再厉害的人也有失手打盹儿的时候,再舒适的工作也有疲倦乏累的时候。再者,不想快的人,催促了他也不会开足马力;快不了的人,催促只会乱了他的节奏。两相比较,与其一味着急,还不如顺其自然。
  诚然,时间是不等人的,但是人可以等人啊。
  面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场景,你可以表现得急不可耐,也可以表现得从容淡定。反正时间一样过,事情一样做,若瞪眼、发火解决不了问题,何不好好说,给彼此留一份好心情?
  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吃饭有快慢,走路有快慢,做事亦有快慢,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你吃饭慢我吃饭快,没有关系,你慢慢吃,吃完我等你;如果你走路慢我走路快,也没有关系,你慢慢走,我在前方等你,为你探路,为你引航;如果你做事慢我做事快,同样无需着急,有条不紊地来,我做完了帮你一起做。这样的处事态度,是不是更让人心安,更让人温暖呢?
  经典名著《庄子》里,尾生与女子约在桥边相会,女子可能是想化妆化得精致一些吧,到了约定的时间,仍迟迟不见人影,河水涨起了,尾生抱着桥柱宁死不退;电视剧《士兵突击》里,面对资质愚钝的许三多,班长史今发扬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带他一起成长;电影《烈火英雄》里,所有人都在赶着逃离,但是看到哮喘病发作的淼淼,那对与他素昧平生的老夫妇忽然决定不走了,而是送他去了医院……
  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之所以动容,无非是因为故事人物对别人“慢”的包容。只要你说来,我就一直等;只要你不放弃,我也会不离不弃地陪你——不管它大雨来,还是大风刮,不管它冰雹下,还是道路塌,于我们而言都不是阻碍。
  今天的车开走了,明天还会再来,今天的太阳落下了,明天还会照常升起,但是人被落下了,就不一定找得回来了,心的支离破碎尤其如此。所以,我不着急,无论何时,无论何事,按着你的节奏,慢慢来吧。慢慢来,前方不远处就有我。
  (編辑
其他文献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帮他赎身,回国后再到政府报账。孔子一个学生赎人后未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批评了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这则故事实在是意味深长。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孔子是标举德行的,现在
他有钱了,仍有烦恼。烦恼来自儿子。  十三岁的儿子华光滋长了好多恶习:懒惰,狂傲,贪恋网络游戏,不爱学习。这些暂且不说,最挠头的是,儿子怀疑一切,对啥都不相信。  多年来,两口子只顾在商海拼搏,把孩子扔给了保姆,却不以为然。当他们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富二代”飚车草菅人命被惩治时,才知道后怕——得救救孩子!但是,又苦于无从下手。  一次看电视,边远山区的孩子们上学,每天得走十几里山路,扛着柴带着米,
大家常问我是如何演绎《松花江上》这首歌的,我回答:“没有演绎,《松花江上》唱的就是我自己,是从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  我的童年是在日寇铁蹄下度过的。常听闻亲戚朋友家十几岁的孩子,突然间就不见了,被日寇抓去做苦工,再沒回来。每天胆战心惊,常年挨饿受冻,唱歌成了我儿时唯一快乐的事。我从小便会唱《松花江上》,一开始并不懂它的深意。有年冬天,我在上学路上看到几辆简陋的木板车,拉着冻死的同胞,那残酷的场景
喜欢赵传的歌,犹如喜爱陈年的酒,高兴时呷一口,通身畅快;失意时饮一杯,心灵愉悦;闲暇时浅斟细品,香醇四溢。  流行歌曲于我无缘,因着它们大多没有触动心灵的字句,又无振奋人心的旋律,更无奋发向上的乐调,也就充耳不闻了。唯有老歌,虽时过境迁,竟还能穿透厚厚的尘埃,焕发出青春的魅力。尤其是赵传那沙哑不失劲道,苍凉不失激越的声音,更能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那种感动超越外表,历久弥深。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
孙红雷出生在哈尔滨市道里区一个破旧的俄式老洋房里,家里穷,28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父母、爷爷、叔叔和3个孩子,六七个人一个挨一个睡在吊铺上。父母微薄的工资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有连续5年,每个月末妈妈都要到邻居家借10块钱维持家用,那时邻居都瞧不起他们。秋天的时候,他时常和母亲一起去菜市场捡烂菜叶子,然后回去洗干净做菜。孙红雷从小就品尝了底层生活的艰辛。  小时候的孙红雷便初显艺术天分。初
在老家,每一棵树都是有名有姓的,比如堡子梁那一片杏树林,有一棵是甜核,孩子们都叫它“马卵子杏”;果园里的那棵靠近窝棚的苹果树,偷吃过的都叫它“六月鲜”。不是每一棵树大家都能叫出它的名字,然而,这些树确实是有名字的,它们把自己的名字深藏在奇怪的年轮里、恣意蔓延的根须里、光影斑驳的枝叶里,像月光宝盒里的秘密,不会轻易让人知道。村庄攀爬在树木上仰望星空,难忘的时光,离不开树木的歌唱。  茫茫人海,我们千
大学者黄侃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关于他读书的事,坊间留下了许多佳话。最近读了严昌先生编著的《民国原来是这样》一书,从中又读到了一些关于黄侃和书的趣闻。  黄侃爱读书、爱买书,有点闲钱就用来买书,因此,他去世的时候,章太炎为他写了墓志铭,其中有这样的内容:“有余财,必以购书。”因为不断地买书,所以家里的藏书越来越多,书散放在家中的各个书架上,连几案和地板上都堆满了一堆堆的书。藏书多了,搬家的时候就会遇
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读书是件冒险的事情,因为烂书太多。看烂书,像吃了一个坏苹果,吃出一条昆虫或一嘴农药,魂都吓走了,谈何愉快。  爱情何曾不是?  总会爱一个人,总会冒险一次。最初爱的时候,一定没有经验,很茫然地就爱上一个人了,不知道这是在冒险,只觉得蠢蠢欲动,满心全是这个人,仿佛这个人是鲜花着锦,最爱的时候,赴死都随时准备着——也只有爱着时才会这样。徐悲鸿爱上孙多慈后,给友人写信,浓烈到再也不能
一直等了两年时间,我才把老郑从微信朋友名单里删除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优柔寡断后的决定。  其实平时,我也删除一些人。比如有时清点微信朋友圈,與这些人很久不见往来,遇到节日,连一句群发的问候也没有,有的还是网名,甚至根本忘了这人是谁,还有的人整天发朋友圈,大都是鸡毛蒜皮的事儿,或雨水一样密集地抛洒人生鸡汤对人强制性进补却由此塞了满心,加上我这人患有强迫症,一旦他们发了朋友圈,我就不住点赞。  后来
秋天,树的影子渐渐疏落了。原本一地的浓荫间,忽然就有了一些跳跃的光影,我望着那些在树荫里跳跃的奇怪光影,起初是并不太适应的。久了,心里竟如那些跳跃的光影般活泛了起来,也因此而莫名地轻松了起来。那些跳跃的光影,让我想起夏天,想起在天气晴好的夏日里,我曾一个人坐在湖边树荫下的长椅上,背对着阳光,看满湖跳跃着的光影时的感受,总觉得这样跳跃的光影,如此时疏落的树间光影,是无比欢快的。  我一直都不太在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