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和谐课堂,正是教育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本文结合笔者的英语新课程教学实践,阐明了构建高中英语和谐课堂文化的几个要素,提出了确保英语课堂文化和谐构建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管理;英语教学;课堂文化;和谐;构建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和谐已经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作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的和谐发展也成为广大教育者追求的目标之一。创建和谐课堂更是校园和谐发展的主体。教育部新闻中心主任王旭明指出,教育应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教育工作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教师理应实施和谐教育,创设和谐课堂,以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一、构建高中英语和谐课堂文化的几个要素
1.课堂教学内容的文化构建:体验性和生成性。
英语作为学习语言的学科,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这是课堂文化有效形成的关键。根据皮亚杰和奥舒贝尔的关于人的知识内在构建规律的观点,语言学习的构建主要体现在激活(Stimulate)→输入(Input)→内化(Intake)→输出(Output)四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知识文化的有效形成,必须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教材中“无生命”的语言材料输入教师脑中,与教师的个人阅历和专业知识融合,教师有选择性提取“有生命”的、可理解的教学内容;二是这种“有生命”、可理解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交互,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再次融合,生成为学生所接受的、融入学生生命活动的“活”的学习内容;三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把内化的语言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相结合,形成有效的语言输出,生成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和能力,达成语言实践的目标。
2.课堂教学过程的文化构建:互动性、多元性和协商性。
根据交际语言学习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观点,语言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互动(Interaction)、多元(Diversity)和协商(Negotiation)的。互动性是指教学活动过程在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下,不断作用的状态;多元性是指教学活动中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同时存在和相互作用;协商性是指师生之间关系的民主、安全、平等、对话的语言学习氛围。课堂学习应多一些轻松,少一些焦虑;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幸福体验和交往的过程,即是共享知识和经验,体验美好人际关系的过程。
3.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文化构建:情意性和激励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文化交往过程,因此教师鼓励性的外在言语和暗示语言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表情和眼神都是一种情感源,时刻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念等方面进行塑造。教师的聆听态度、教师对学生奇思妙想问题的态度,以及教师对学生语言错误纠正的态度和教师对学生的暗示效应等,都将是构成师生和谐关系的要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与学生是否真正享受课堂文化生活的幸福指标,真情实意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著名的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语言学习的“情感过滤假设”中提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二语”学习者尽量减少精神层面上的焦虑。因此,情感关注反映的是深层次文化的内涵。
4.课堂教学中深层次文化意识的构建: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尊重。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拥有自己的文化。《英语课程标准》五级目标中考查学生的文化意识主要为:是否对说英语各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初步了解,对他国文化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逐渐形成世界意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但要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更要扩大视野,开阔胸怀,包容文化,拓宽思维,为将来更好地传播本民族文化打下基础。这是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
二、确保英语课堂文化和谐构建的几个方面
英语课堂文化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它是学生与教师长期在课堂教学交流、交往、合作中的精神产物。要确保和谐建构英语课堂文化,必须从提高教师个人专业水平和教育思想、理念着手,同时注意外部因素的衔接。笔者认为,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变“句号”为“问号”。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然而,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其原因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习惯于每天都是以问号进课堂,以句号出课堂。结果,问号变成句号,问题意识没了,好奇心没了,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新课程理念下的牛津版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每天都带着小问号进课堂,带着大问号走进生活大课堂,使活泼的“问号”永远睁大好奇的眼睛,使沉闷的“句号”重新变成装满问题的大脑。
2.变“苛求”为“包容”。
要让学生变得智慧起来,首先就要让学生轻松起来、愉快起来,因为学生只有拥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能积极思考、大胆表现,才能时时闪现智慧的火花。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苛刻的课堂常规较多,刻板必导致僵化。所以课堂上应少一些苛求性的课堂常规,多一些包容性的尊重理解。无须刻意要求学生的坐姿,只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即可。允许学生有话就说,不必一定是要发言先举手。要允许插嘴,如果插嘴能插得准,插得巧,还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3.变“拦堵”为“疏导”。
要想使学生成为展翅飞翔的“空中雄鹰”,就需要因势利导。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少点功利性的指责,多点人文性的引导,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得到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4.变“指令”为“鼓励”。
教师指令多,鼓励少;机械命令多,人文关怀少。教师的一切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那就不能总要求学生一切适应教者的喜好。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在了解、尊重的前提下多鼓励他们,并在民主、和谐的大课堂中尽情地发展自我。
5.变“威严”为“微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信息的总效应=7%的文字+38%的语言+55%的面部表情。这足以说明微笑的力量。当和学生交流时,微笑是一种气氛;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微笑是一种鼓励;当表扬学生时,微笑是一种肯定;当学生认错时,微笑是一种谅解;当学生解决问题时,微笑是一种力量……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所以,教师要努力变威严为微笑,使微笑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智慧潜入每天的课堂,使微笑成为教师和蔼的体现、亲切的象征,使微笑成为师生交流的和谐方式,使教学在微笑中前行,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收获微笑、收获快乐。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教学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教与学的文化,在和谐宜人的课堂文化氛围中,变教与学的过程为师生共享生活文化的交往过程,让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生命活动过程,让良好的课堂文化不断激活生命,丰富生命,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方晔,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教育管理硕士。
关键词:教育管理;英语教学;课堂文化;和谐;构建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和谐已经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作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的和谐发展也成为广大教育者追求的目标之一。创建和谐课堂更是校园和谐发展的主体。教育部新闻中心主任王旭明指出,教育应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教育工作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教师理应实施和谐教育,创设和谐课堂,以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一、构建高中英语和谐课堂文化的几个要素
1.课堂教学内容的文化构建:体验性和生成性。
英语作为学习语言的学科,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这是课堂文化有效形成的关键。根据皮亚杰和奥舒贝尔的关于人的知识内在构建规律的观点,语言学习的构建主要体现在激活(Stimulate)→输入(Input)→内化(Intake)→输出(Output)四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知识文化的有效形成,必须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教材中“无生命”的语言材料输入教师脑中,与教师的个人阅历和专业知识融合,教师有选择性提取“有生命”的、可理解的教学内容;二是这种“有生命”、可理解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交互,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再次融合,生成为学生所接受的、融入学生生命活动的“活”的学习内容;三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把内化的语言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相结合,形成有效的语言输出,生成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和能力,达成语言实践的目标。
2.课堂教学过程的文化构建:互动性、多元性和协商性。
根据交际语言学习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观点,语言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互动(Interaction)、多元(Diversity)和协商(Negotiation)的。互动性是指教学活动过程在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下,不断作用的状态;多元性是指教学活动中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同时存在和相互作用;协商性是指师生之间关系的民主、安全、平等、对话的语言学习氛围。课堂学习应多一些轻松,少一些焦虑;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幸福体验和交往的过程,即是共享知识和经验,体验美好人际关系的过程。
3.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文化构建:情意性和激励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文化交往过程,因此教师鼓励性的外在言语和暗示语言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表情和眼神都是一种情感源,时刻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念等方面进行塑造。教师的聆听态度、教师对学生奇思妙想问题的态度,以及教师对学生语言错误纠正的态度和教师对学生的暗示效应等,都将是构成师生和谐关系的要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与学生是否真正享受课堂文化生活的幸福指标,真情实意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著名的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语言学习的“情感过滤假设”中提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二语”学习者尽量减少精神层面上的焦虑。因此,情感关注反映的是深层次文化的内涵。
4.课堂教学中深层次文化意识的构建: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尊重。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拥有自己的文化。《英语课程标准》五级目标中考查学生的文化意识主要为:是否对说英语各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初步了解,对他国文化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逐渐形成世界意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但要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更要扩大视野,开阔胸怀,包容文化,拓宽思维,为将来更好地传播本民族文化打下基础。这是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
二、确保英语课堂文化和谐构建的几个方面
英语课堂文化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它是学生与教师长期在课堂教学交流、交往、合作中的精神产物。要确保和谐建构英语课堂文化,必须从提高教师个人专业水平和教育思想、理念着手,同时注意外部因素的衔接。笔者认为,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变“句号”为“问号”。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然而,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其原因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习惯于每天都是以问号进课堂,以句号出课堂。结果,问号变成句号,问题意识没了,好奇心没了,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新课程理念下的牛津版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每天都带着小问号进课堂,带着大问号走进生活大课堂,使活泼的“问号”永远睁大好奇的眼睛,使沉闷的“句号”重新变成装满问题的大脑。
2.变“苛求”为“包容”。
要让学生变得智慧起来,首先就要让学生轻松起来、愉快起来,因为学生只有拥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能积极思考、大胆表现,才能时时闪现智慧的火花。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苛刻的课堂常规较多,刻板必导致僵化。所以课堂上应少一些苛求性的课堂常规,多一些包容性的尊重理解。无须刻意要求学生的坐姿,只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即可。允许学生有话就说,不必一定是要发言先举手。要允许插嘴,如果插嘴能插得准,插得巧,还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3.变“拦堵”为“疏导”。
要想使学生成为展翅飞翔的“空中雄鹰”,就需要因势利导。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少点功利性的指责,多点人文性的引导,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得到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4.变“指令”为“鼓励”。
教师指令多,鼓励少;机械命令多,人文关怀少。教师的一切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那就不能总要求学生一切适应教者的喜好。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在了解、尊重的前提下多鼓励他们,并在民主、和谐的大课堂中尽情地发展自我。
5.变“威严”为“微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信息的总效应=7%的文字+38%的语言+55%的面部表情。这足以说明微笑的力量。当和学生交流时,微笑是一种气氛;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微笑是一种鼓励;当表扬学生时,微笑是一种肯定;当学生认错时,微笑是一种谅解;当学生解决问题时,微笑是一种力量……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所以,教师要努力变威严为微笑,使微笑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智慧潜入每天的课堂,使微笑成为教师和蔼的体现、亲切的象征,使微笑成为师生交流的和谐方式,使教学在微笑中前行,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收获微笑、收获快乐。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教学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教与学的文化,在和谐宜人的课堂文化氛围中,变教与学的过程为师生共享生活文化的交往过程,让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生命活动过程,让良好的课堂文化不断激活生命,丰富生命,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方晔,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教育管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