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别“守株”不放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x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我观摩了一节四年级语文阅读课《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以现代白话文的形式讲述了“守株待兔”这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授课教师以一般阅读教学固有的模式去组织教学,给人以“守株”之感。
  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大体如下:
  1.剖题。解析“株”字,即“树桩”。解读“守株待兔”的字面意思。
  2.检测“乐滋滋”“蹿出来”等字词认读情况。
  3.朗读课文并评价。
  4.循着“起因—经过—结果”的文脉理解并概括故事内容,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间,抓住“野兔从树林里蹿出来”这个细节,引导学生想象,这只野兔可能遭遇到何种情况才会如此仓皇蹿出来?
  5.感悟寓意。
  6.由这则故事引出韩非子的另一则寓言,进行课外阅读引领。
  这种教学方式引导得十分到位,但教师导得太细,教得太累,这么教下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
  接下来的几天,这节课不时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我从这40分钟里看到了很多阅读教学课堂真实的影子,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都采用以上教学流程实施教学,看起来是那么完美:教学中既有识字学词,又有朗读体验,还有抓住一两个语言点想象品读,也有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方法来概括内容,在提炼中心(这里是寓意)之后还不忘把阅读引向课外。
  “样样通,样样松。”我们的阅读教学有时候就是犯了这种贪大求全的毛病。教师一味地牵着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畅游”在“字、词、句、段、篇”的语文王国里,学生走马观花,所获有限。
  其实,每篇文本都有它独特的“這一点”。就寓言来说,关注体裁特点就成了绕不过去的坎儿。如果是我来教学这篇寓言,我想这么安排教学:
  一、聊寓言,知特点
  同学们读过哪些寓言故事?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个问题是要让学生明白寓言的文体特点,即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去说明某个道理,它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二、读寓言,巧劝诫
  1.初读《守株待兔》,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故事内容,合理劝诫“种田人”。
  种田人最后“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他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他有哪些想法不合理?请大家结合课文劝劝他吧。
  这里将感悟寓意和理解内容相结合,以“劝一劝”的问题引导同桌之间展开对话,一人为读者,另一人则是文中的种田人。在学生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再请两三组同桌在全班展示其对话。
  三、写一写,明道理
  结合对种田人劝诫的内容,写一写自己从这则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课堂上能否给学生整理所得笔记,当堂书写的时间?这也应该是衡量教师心中有没有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重要的责任田,我们每一位“种田人”要设法在不同的田块采用不同的种植方法。“守株待兔”里的种田人守住那根曾经带给他意外收获的树桩,期望得到永久的收益。那么,我们是否也要如此呢?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学科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有着独到的作用。首先,语言学习是帮助学生获得思维的重要工具;其次,语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间接的思维经验和思维材料;第三,听说读写是最常用的思维操练形式,可以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比较起来,内容最为丰富,观点最为多样,思想最为活跃。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最常见的
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母语是最具民族性的,母语凝结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怀、民族立场。母语教学,理所当然应该深深植根于本民族土壤,回归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让儿童积淀民族的语言、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烙上“民族”印记,形成有民族文化根基的学养和人格。下面以神话教学为例,阐释我们的思考与践行。  神话,作为民族文化最悠
记者:王老师,您好!近年来,您和“渝中名师王小毅工作室”的老师们一道聚焦“不同文体教学”,立足课堂,潜心读书,笔耕不辍,协同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当初,你们是怎么确定这个研究方向的,能给我们简单谈谈吗?  王小毅:有目共睹的成绩真的谈不上,对于我们团队来说,研究的过程更有价值。我们工作室的成员是一群非常可爱的年轻人,有活力,有干劲,有梦想。其实,越是生活在繁华都市的教师,内心深处越有一种孤独
【教学目标】  1.能结合习作例文和批注,进  一步感知写人的基本方法。  2.选择一个人,选用典型事例,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具体表现人物的特点。  3.能与同学交流习作,并根据建议进行修改。  【教学重点、难点】  选用典型事例,运用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第五单元习作“形形色色的
每次回到家乡,我都会忍不住好好地欣赏家乡的风景。从小在那儿住惯了,一直不觉得那儿的穷乡僻壤有多美,直到我读了成春老师的散文诗——《南方的红丘陵》《临河而居》……我才惊讶地发现,家乡的山山水水在作家的笔下居然如此有味道,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成春老师是我高一、高二时的语文老师,笔名霜叶,后调入广东连南县文联,曾任县文联主席,清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常务理事,系国家二级作家。我慢慢地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的一个片段: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得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为什么陆游的这两句诗格局不高,不值得学习呢?  钱穆先生在《今天我们如何读古诗》中是这样分析的:“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
观点碰撞  2019年9月21日,我参加了由21世纪研究院举办的一个主题为“再不把戒尺还给老师,这代孩子就完了”的沙龙活动。活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主讲嘉宾除了代表体制内教育管理者的我,还有律师、三个孩子的妈妈及一个特色学习社区的17岁学生。  关于教育惩戒,我国自古就有“严师出高徒”的传统。甲骨文的“教”字就是一个人手持教鞭在教育孩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的彭爱芬老师是湖北省特级教师,以她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秉承“以研促教,团队提升”的理念,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坚持创新机制、提升需求、课题带动、项目引领的策略,经过近几年对“本真语文”的大胆实践与不懈探索,已经使工作室成为学科研究展示的平台、教师成长进步的阶梯和区域交流辐射的中心。  因工作关系,我与彭老师有过多次深入交流,也参加过她工作室的一些活动,对“
绘本,也叫图画书,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和儿童阅读推广的逐渐深入,不少学校都掀起了“绘本热”。一、二年级是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阶段,在这个阶段以绘本为依托进行读写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并结合生活经验尝试表达,可轻松愉悦地完成语言学习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一、仿写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特征,一般存在于各种态度、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的习得中
【探究目标】  看懂多幅图,给每幅图写一两句话。  【支架策略】  “整体——局部”看图方法。  【评价要素】  看懂图意、观察仔细、发挥想象、故事完整。  【教学过程】  一、赛前热身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行看图讲故事比赛,先跟老师一起来热热身吧。  生:什么叫“热身”?  师:所谓“热身”就是在运动之前先活动活动筋骨,也就是为正式运动所做的准备活动。请大家看图猜成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