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埃德加·爱伦·坡,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大部分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极强的音感,像一首歌。在诗歌的创作理念上,爱伦·坡强调在诗歌中运用声音和情感。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传达诗歌的信息,这比激情式或认知式的创作更有意义。而他对几类情感声音的偏爱,体现了个人风格,也符合自己的创作理念。
关键词:爱伦·坡 诗歌 声音 情感
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不能靠故事或某些事件来阐明主题,它需要在精炼的篇幅、有限的文字中创造出独特的情节或情调,给读者以心灵上的刺激,达到让读者记忆深刻的效果。效果是诗歌应该考虑的第一要务。那么诗歌该如何创作呢?
一、创作理念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查尔斯·埃杰顿·奥斯古德认为每种观念都依附着至少两种以上的意义,那就是外延(文字的,描述的,认知的)意义和内涵(直觉的,情感的)意义。爱伦·坡的《致海伦》就是认知式的,运用了神话和历史故事。
要理解这首诗,读者要对奈西亚(古拜占廷希腊人国家),水神,希腊和罗马有所了解。所以这首诗的传达效果更多是从认知上理解。当然,读者也可以接受到诗中内含的信息。第一层是它的外延,第二层才是它的内涵和情感。坡早期的诗歌比如伊斯拉菲尔,帖木儿,艾尔·阿拉夫都是通过历史和神话所指来达到效果的,而后期的诗歌如《钟声》则是内涵式的,即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l, o, 和n ,似乎让读者听到了钟声不停地敲响,传递出的悲壮的效果是任何认知字句无法达到的。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读者可能更容易记住《钟声》的声音模式。
坡的两篇关于诗歌创作的文章——《诗歌原理》和《创作哲学》道出了他的创作理念。在《创作哲学》中,坡提到“大多数作家(尤其是诗人)都宁愿让读者以为他们写作靠的是一种美妙的癫狂(一种心醉神迷时的直觉)”,这种癫狂状态指的是清醒但是又像梦一样的状态,在最后一部作品《尤里卡》中,坡说献给“对那些爱感觉而不是爱思索的人——对梦幻者以及那些相信梦幻乃唯一现实的人”。坡认为创作的状态应该是用精确和严谨来完成。在短篇小说《埃莱奥诺拉》里,坡说道:“白日做梦者知晓许多只在夜晚做梦的人无法知晓的事理”。创作不是靠直觉,作者应该远离那种激情的方式。
坡认为“美是诗的基调和本质”。要达到美需要情,这与机遇和直觉是毫不沾边的。他对情的热爱和对认知的“背叛”,既受到赞扬又受到批评。那些认同认知模式的会觉得坡的诗歌不成熟,价值不高,缺乏思想和实质。而赞扬者则欣赏坡诗歌中的原生态和声音。不同的看法是基于不同人的欣赏角度。坡认为诗歌就是音乐,要用声音来表达感情,这与知识、道德,甚至真相是不相关的。
二、音素与情感
如何用声音表达感情,很多诗人都作过尝试,比如英国诗人爱德华·菲茨杰拉德,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和埃德加·爱伦·坡。坡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谈到了声音如节拍、节奏和韵律形式上都富于变化的音乐对诗歌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发音,包括声音信号的突变,发音部分的位置(比如舌前音和舌后音),发音器官的紧或松等都能产生不同的效果,传达不同的信息。18世纪英国古典主义诗人蒲柏在《论批评》中也说:“音听起来必须是意的回声”。坡认为,欣赏韵律,如同写歌,依靠对声音的感知,“用韵律创造美”。元音和辅音能够使发音的响亮性和流畅性产生不同。而对英语音素的把握体现出了他偏好的两种感情:快乐和悲伤。这些偏好也与他的相关主张是完全一致的,即“诗的惟一合法领域就是美”,“任何美一旦达到极至,都会使敏感的灵魂怆然涕下”,“诗的所有情调中,悲郁是最合适的情调”。
音素和情感理论将心理学运用在文学研究上。声音本身并无情感,但是听觉信号(比如响亮度和流畅度)和发音时嘴唇肌肉紧张度以及面部表情会给人心理上带来一种先天的或自然的感觉。爆破音比如g和p比双唇音b和m产生的音更嘈杂,听觉信号更突变。从音素情感上分析,g 和p传达出一种活跃而b和m传达出一种被动。某些单词发音比如alone,发音时面颊拉长,下巴落下,传达出一种悲伤的情绪,而有些单词比如cheese,嘴角往上,似乎在微笑,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所以字母o归为悲伤的声音,长音e归于快乐一类。这样的分析方法更多的是依靠归纳而不是推论。比如alone中的n和o被归纳为消极的声音,因为它在表达消极的情绪中运用得更多。Cheese中的长音e和ch归纳为愉快的声音,因为它在表达快乐时运用得更多。诸如此类,从声音特征到面部表情可以归纳出其中的情感性质。
人有一种感觉叫通感,就是当我们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会得到另一种感官在接受刺激时所产生的感觉。后一种感觉称为“伴生感觉”。奥斯古德在研究中发现比如“音乐-心情-颜色”有着关联、“听觉——心情”有着关联等等。在100名调查者中,比如高音与向上联想的有 98% 等。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罗素提出了情绪分类的 “环状模式”,有8种基本的情感在英语词汇领域中运用得最多。
英语有48个音素,其中元音音素20个,辅音音素28个。以此为引导的话,音素可以被分类为不止一种情感特征。如长音e可以归为轻松和愉快的音素,g归为悲观和失望的音素。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科学家将坡的所有诗歌(共49首)中的音素作了统计,发现某些音素的运用高于或低于美国人日常生活中比如报纸、文集、电视节目等的运用。
从中可以看出,n, v, er, o被运用的比例很高,比如在《乌鸦》中就反复出现,还有l在《钟声》中也是同样醒目。一些爆破音比如g, k, t, p的运用要低于正常水平,而一些伴元辅音m和n也是高于正常水平。虽然坡喜欢用元音,但只是紧元音。避免用松元音,比如full中的u和but中的u。还可以看出坡用到了几乎所有的音素种类,但在表达某些情感种类时,用得更多,比如表达悲伤、轻松、被动、愉快、高兴。而在表达强度、厌恶、不愉快时用的声音很少。
三、结论
坡的诗歌中运用了声音来加强诗歌的效果,他对某些声音的偏好和某类情感的喜爱深深地影响到了诗歌的风格。诗歌就是诗歌,不能用小说或散文的方式来创作,否则就变得平淡无味。当然,如何来操作声音也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曹明伦译.爱伦·坡精品集[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94-661.
[2]姚乃强.西方经典文论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58.
[3]http://www.cs.cmu.edu/afs/cs/project/ai-repository/ai/areas/speech/systems/eng2phon/0.html.
关键词:爱伦·坡 诗歌 声音 情感
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不能靠故事或某些事件来阐明主题,它需要在精炼的篇幅、有限的文字中创造出独特的情节或情调,给读者以心灵上的刺激,达到让读者记忆深刻的效果。效果是诗歌应该考虑的第一要务。那么诗歌该如何创作呢?
一、创作理念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查尔斯·埃杰顿·奥斯古德认为每种观念都依附着至少两种以上的意义,那就是外延(文字的,描述的,认知的)意义和内涵(直觉的,情感的)意义。爱伦·坡的《致海伦》就是认知式的,运用了神话和历史故事。
要理解这首诗,读者要对奈西亚(古拜占廷希腊人国家),水神,希腊和罗马有所了解。所以这首诗的传达效果更多是从认知上理解。当然,读者也可以接受到诗中内含的信息。第一层是它的外延,第二层才是它的内涵和情感。坡早期的诗歌比如伊斯拉菲尔,帖木儿,艾尔·阿拉夫都是通过历史和神话所指来达到效果的,而后期的诗歌如《钟声》则是内涵式的,即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l, o, 和n ,似乎让读者听到了钟声不停地敲响,传递出的悲壮的效果是任何认知字句无法达到的。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读者可能更容易记住《钟声》的声音模式。
坡的两篇关于诗歌创作的文章——《诗歌原理》和《创作哲学》道出了他的创作理念。在《创作哲学》中,坡提到“大多数作家(尤其是诗人)都宁愿让读者以为他们写作靠的是一种美妙的癫狂(一种心醉神迷时的直觉)”,这种癫狂状态指的是清醒但是又像梦一样的状态,在最后一部作品《尤里卡》中,坡说献给“对那些爱感觉而不是爱思索的人——对梦幻者以及那些相信梦幻乃唯一现实的人”。坡认为创作的状态应该是用精确和严谨来完成。在短篇小说《埃莱奥诺拉》里,坡说道:“白日做梦者知晓许多只在夜晚做梦的人无法知晓的事理”。创作不是靠直觉,作者应该远离那种激情的方式。
坡认为“美是诗的基调和本质”。要达到美需要情,这与机遇和直觉是毫不沾边的。他对情的热爱和对认知的“背叛”,既受到赞扬又受到批评。那些认同认知模式的会觉得坡的诗歌不成熟,价值不高,缺乏思想和实质。而赞扬者则欣赏坡诗歌中的原生态和声音。不同的看法是基于不同人的欣赏角度。坡认为诗歌就是音乐,要用声音来表达感情,这与知识、道德,甚至真相是不相关的。
二、音素与情感
如何用声音表达感情,很多诗人都作过尝试,比如英国诗人爱德华·菲茨杰拉德,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和埃德加·爱伦·坡。坡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谈到了声音如节拍、节奏和韵律形式上都富于变化的音乐对诗歌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发音,包括声音信号的突变,发音部分的位置(比如舌前音和舌后音),发音器官的紧或松等都能产生不同的效果,传达不同的信息。18世纪英国古典主义诗人蒲柏在《论批评》中也说:“音听起来必须是意的回声”。坡认为,欣赏韵律,如同写歌,依靠对声音的感知,“用韵律创造美”。元音和辅音能够使发音的响亮性和流畅性产生不同。而对英语音素的把握体现出了他偏好的两种感情:快乐和悲伤。这些偏好也与他的相关主张是完全一致的,即“诗的惟一合法领域就是美”,“任何美一旦达到极至,都会使敏感的灵魂怆然涕下”,“诗的所有情调中,悲郁是最合适的情调”。
音素和情感理论将心理学运用在文学研究上。声音本身并无情感,但是听觉信号(比如响亮度和流畅度)和发音时嘴唇肌肉紧张度以及面部表情会给人心理上带来一种先天的或自然的感觉。爆破音比如g和p比双唇音b和m产生的音更嘈杂,听觉信号更突变。从音素情感上分析,g 和p传达出一种活跃而b和m传达出一种被动。某些单词发音比如alone,发音时面颊拉长,下巴落下,传达出一种悲伤的情绪,而有些单词比如cheese,嘴角往上,似乎在微笑,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所以字母o归为悲伤的声音,长音e归于快乐一类。这样的分析方法更多的是依靠归纳而不是推论。比如alone中的n和o被归纳为消极的声音,因为它在表达消极的情绪中运用得更多。Cheese中的长音e和ch归纳为愉快的声音,因为它在表达快乐时运用得更多。诸如此类,从声音特征到面部表情可以归纳出其中的情感性质。
人有一种感觉叫通感,就是当我们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会得到另一种感官在接受刺激时所产生的感觉。后一种感觉称为“伴生感觉”。奥斯古德在研究中发现比如“音乐-心情-颜色”有着关联、“听觉——心情”有着关联等等。在100名调查者中,比如高音与向上联想的有 98% 等。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罗素提出了情绪分类的 “环状模式”,有8种基本的情感在英语词汇领域中运用得最多。
英语有48个音素,其中元音音素20个,辅音音素28个。以此为引导的话,音素可以被分类为不止一种情感特征。如长音e可以归为轻松和愉快的音素,g归为悲观和失望的音素。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科学家将坡的所有诗歌(共49首)中的音素作了统计,发现某些音素的运用高于或低于美国人日常生活中比如报纸、文集、电视节目等的运用。
从中可以看出,n, v, er, o被运用的比例很高,比如在《乌鸦》中就反复出现,还有l在《钟声》中也是同样醒目。一些爆破音比如g, k, t, p的运用要低于正常水平,而一些伴元辅音m和n也是高于正常水平。虽然坡喜欢用元音,但只是紧元音。避免用松元音,比如full中的u和but中的u。还可以看出坡用到了几乎所有的音素种类,但在表达某些情感种类时,用得更多,比如表达悲伤、轻松、被动、愉快、高兴。而在表达强度、厌恶、不愉快时用的声音很少。
三、结论
坡的诗歌中运用了声音来加强诗歌的效果,他对某些声音的偏好和某类情感的喜爱深深地影响到了诗歌的风格。诗歌就是诗歌,不能用小说或散文的方式来创作,否则就变得平淡无味。当然,如何来操作声音也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曹明伦译.爱伦·坡精品集[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94-661.
[2]姚乃强.西方经典文论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58.
[3]http://www.cs.cmu.edu/afs/cs/project/ai-repository/ai/areas/speech/systems/eng2phon/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