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观可议 史笔无两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y_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帝制转民治”的历史转型至今犹未完成,中华民族迄今仍在“历史三峡”中搏击风浪
  除了钩沉抉隐的口述史,除了不拘一格的叙史风格,唐德刚先生作为历史学家的成就,最为普通读者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转型”史观。然在专家型读者看来,这套史观,似又卑之无甚高论,不配享有高度赞誉。
  史观是否高明,容有轩轾,吾无辩焉;窃谓,唐先生在其著作中如何结合史实阐述其史观,读者通过其史观将获得对中国近代史的何种认识,是比争论其史观是否高明更重要也更有意思的话题。
  
  “转型”史观和“历史三峡”
  
  先介绍唐先生的“转型”史观。
  他说:“笔者对四千年国史之诠释,一以贯之,斯即数十年来初未离口之拙论,所谓‘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也。愚意自夏禹家天下以後有纪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2200~公元2000),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型态发展之程序(typologicalapproach co societal development)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後,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笔者鄙见认为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换言之,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至少需至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此不学所谓两大转型也”(《告别帝制五千年》)。
  按,自1840至1949年为中国近代史,此一分期业已获得共识,然在唐先生看来,“中国近代史”并非一个已告结束的时段,而只是整个“转型”期的前半截,因为,“帝制转民治”的历史转型至今犹未完成,而“整个转型期,大致需时两百年(1840~2040),姑名之为‘历史三峡’”;则是说,中华民族迄今仍在“历史三峡”中搏击风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此即唐先生的“转型”史观。
  据此史观看待近代史,则凡渚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大事件,不论成败,不论美恶,皆不过是“历史三峡中的一个阶段之完成,一个险滩之通过而已”。再据此史观看待当代史,则“大陆上今日当权的人民政府的特性”表现为:“一,它是‘转型期’中最后一个有阶段性的政权,二,它具有中间性:前有帝王专制的遗传,後有民主政治的远景;三,从绝对权威递减至依法治国;四,它具有其千载难逢的机运,来结束这场转型运动而驶出历史三峡”(《中国之惑》)。
  
  最饶趣味的“大人物论”
  
  而据此史观评论近代史上的大人物,最饶趣味。
  唐先生说:“在‘近代中国’这座大舞台上表演出将入相的演员们,他们‘才’、‘德’和社会背景,基本上差别有限。只是一部‘中国近代史’,却是一部从‘中古’逐渐进入‘现代’的转型史。在这蜕变期中,则有极明显的‘阶段性’。表演後一阶段的演员就要比前一阶段的,更要‘现代化’。前一阶段的演员,如不把握时机教育自己,当时代进入次一阶段,你就要被时代所遗弃,变成新时代的‘革命对象’了”(《民国前十年》)。
  按,“把握时机教育自己”,唐先生以孙文为正面典型,谓当“二次革命”受挫,曾经“梦想的‘以美为师’,民主共和政体的实验,全盘失败”,孙文乃调换方向,“以俄为师”,“联俄容共”,终能保证国民党在历史三峡渡过险滩。反面典型则是袁世凯,当他“感觉共和政体不适用于中国,再经过与国民党一番痛苦的斗争之後,金窝、银窝,终不如狗窝,他老人家就要回头去做皇帝了”,终于在历史三峡折戟沉沙,身死犹为後人笑。按,孙、袁看似趋向各异,其实,皆欲以“独裁专制”挽回共和失败的局面——孙文创立“中华革命党”,明令党员对其个人效忠,显为“独裁专制”——只是,孙的表现较袁更为“现代化’,故能获得世人谅解。
  在转型期“大舞台”表演最为精彩的“艺员”,则非“倒戈将军”冯玉祥莫属:“他从满清的管带,做到洪宪王朝的‘男爵’;再作直系军阀;又是倒直、排皖、反奉的一无所属的国民军总司令;受基督徒洗礼而受西方传教士支持的‘基督将军’;又做了受布尔什维克洗礼的‘北赤’;又做屠杀共党的国民党右派;再做受少数党支持的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又重作冯妇当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战後游美又作了资本主义的宣传员;中共政权登场,焕公(冯玉祥字焕章)又打算立刻回国投效,终至丧生黑海”(《政学系探源》)。
  这就是与时俱进的冯玉祥,其立身或有可议之处,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忽视冯玉祥在民国史上所起的各种决定性作用”——此即“表演後一阶段的演员就要比前一阶段的,更要‘现代化”’的注脚。只有不断“革命”,方能避免成为“革命对象”。
  
  独一无二的唐氏笔墨
  
  唐先生以此史观,贯彻于知人、论世、叙史,再以活泼风趣的笔墨描述之;普通读者看他的书,不仅获得阅读快感,犹能通过他的史观获得对近代史的宏观印象,因此,爱不释手,掩卷太息,不亦宜乎。
  再进一步说,普通读者固然很少具备整体把握历史的能力——其实,专家读者何尝不如此——然在知晓一些史事之後,则又渴望了解这些史事的意义,甚而奢望以史为鉴,能够看到未来的趋势。其心可悯,其情可叹。于是,史书作者若不能提供简便法门,供其解读陈迹、展望未来,必令读者失望。不独史家如此,即使一个说书人,惊堂木一拍,不也会说一些诸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尽管他主要的任务不过是以讲古来娱乐大众,并不承担普及“正确”史观的责任。然自听众而言,若说书人不能讲一两句“天下大势”,终觉意犹未尽,心中不爽。
  等而观之,写给大众看的史书,其中包括的形形色色的史观,实在没有什么高下之别。关键在于,作者所叙之事能否以作者所创之史观进行圆满解释,倘能自圆其说,则为佳构,不能,则无人信从,将被自然淘汰。以此标准衡量,唐先生的著作,实为佳构。
  尤为特出的是,唐先生下笔,常能糅杂事实、评论与感慨,浑然一体,引人入胜。聊举一例;民国十六(1927)年五月,奉军少帅张学良与北伐“铁军”张发奎,在河南南部对阵,战况惨烈。
  此後数十年中,唐先生分别与张发奎、张学良见面,谈及此役。战时,奉军曾以重炮排轰北伐军。学良忆及炮轰,“眉飞色舞”,发奎则云:“他们那时简直不敢开炮!”为什么呢?云:“那时我们革命军士气最旺。我们在前线,敌方哪个炮声最隆、机枪最密,哪个地方就是我们冲锋的对象,所以他们不敢开炮”。此役结局为“铁军”胜利,奉军败退,据说,当发奎乘胜攻入学良的司令部,在办公桌上发现一封信,上书“留交张发奎将军”,为学良亲笔,信中说:英雄识英雄。是好汉,将来抗日战场上再见。唐先生就此向当事人求证,发奎云,确有此信,吾“莞尔纳之”。学良也证实有此“留函”。及至五十年代中,“张发奎数访台湾,曾违禁约访幽居中之张少帅。二人互道仰慕之忱。杯酒联欢,一笑泯恩仇。当年驻马店一带的数万冤魂就算是白死了。”《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
  试问,如此笔墨,用以叙史,即无史观,又有何妨?况有锦上添花的“转型”说,有悲天悯人的道德感,能不令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尚矣。唐先生千古。
其他文献
【编者按】    坦赞铁路今年35岁了。  如今40岁以上的中国人应该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中国为修建这条打通东部和中南部非洲的交通大动脉铁路先后派出了5万人次。高峰时期,共有1.6万中国人在现场参与施工。  在当时中国自己也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情况下,为这条铁路提供了9.88亿人民币贷款。更加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修建这条铁路的过程中,共有60余名中国人长眠在了非洲的土地上。坦赞
我曾经在反对“房荒”的游行队伍里高喊类似的革命口号,我还和伙伴们在一栋空楼里安营扎寨,与国家机器对抗。而现在,身为富裕人群中的一员,我俨然变成了当年自己反对的富人阶级  “中国人太多了,如果每个中国人拎一根棍子,背一袋大米,一直往西走,整个世界就是他们的了!”小时候,外祖父越是危言耸听,AdrianGeiges越是对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度着迷。  成长在资本主义的联邦德国,AdrianGeiges却对
一位96岁的老人,几句谦逊朴素的肺腑话语。惹得2007年年初的文化舆论沸沸扬扬。这意味着什么?    “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这是北大教授季羡林在其新书《病榻杂记》中的一段话。除了“国学大师”,今年年近96岁的季羡林还宣布一并辞去“学界泰斗”、“国宝”的桂冠。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
之所以几年没给家里写信,张浩东的解释是:不晓得写信给哪个,不知道家里还有谁  “我做梦都想回盆尧,但做梦都没敢想着还能回来,他们只要把我送到西平县城,我自己就能找着回盆尧的路……”远征军老兵张浩东,一下飞机就不断重复着。  6月2日,张浩东从昆明飞抵郑州,这是他流落海外70年之后,第一次和河南家乡亲近。盆西村的鞭炮声  6月2日下午5时50分,一辆黑色越野车缓缓停在西平县盆尧乡乡政府门前,头发花白
人像照片不僅仅是人物外表的再现,还是人物心灵的暗示。    安迪·沃霍认为好的摄影就是把焦距对准名人。但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这句话。  上海摄影家雍和,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以来,拍摄了无数照片,其中就包含了许多名人的现场肖像照。  上海开埠至今,留下了许许多多名人的印迹,他们有的本身就是上海居民,有的则是各种各样的过客。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给上海带来了丰饶多姿的文化与物质,发展壮大了上
鲁迅喜欢版画,和他的性格有关,版画独特的力度正好契合韧战之道  《陈寅恪集》的装帧设计者陆智昌说:“我最喜欢的设计师是鲁迅。”  被“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三大头衔遮蔽了太久,鲁迅,作为一位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身份多少被人忽略。  鲁迅一贯注重美术的社会功用性。在1930年3月发表于上海《大众文艺》上的《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鲁迅提议:“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而是只有少数的
设想一下,2015年的厨房生活会是什么情景?  冰箱、升降式烤箱、酒柜等智能厨电,也像整体式橱柜一样,嵌入墙体,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不管你的厨艺如何,都能通过一台附着电脑板的智能冰箱,烧出一道美味菜肴;通过冰箱,能够清楚地知道哪些食品马上过期;某样菜品没了,可以通过网络连接的超市端口,让人送上门来;若出门在外,还能通过冰箱的视频、语音或短信和家人联络……  这是西门子家电在上海世博会“天下一家”
中国学界的对日观具有“学习”和“警惕”并存的双重特点,但这并不是自相矛盾,而是中日相处的真实状态  8月19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09日本蓝皮书》首发式暨日本形势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我有幸作为“中日关系媒体评论员”参会。  “蓝皮书”即“年度发展报告”,《日本蓝皮书》是中国发表的第一本以发达国家为对象的蓝皮书。  会议的前几天,我向一位内部人士咨询:“
对于业主质疑政府“一屁股坐在开发商一边”,区委宣传部部长侯志慧表示不同意。    杜海龙说自己之所以穿了件警服,是因为这样有安全感,“那天,有几十个穿警服的人,打了我们业主。”  杜所说的冲突发生在9月22日,当天,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草原明珠小区的部分业主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上访,反映开发商合同诈骗,“一个‘警察’揪住我的头发,直接把我拖进了政府大院里,然后他把我的脸按在地上踢我……”  后来经医生诊
每次蔬菜价格波动的时候,也是戴中久最为繁忙的时候。作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已经多次前往山东、河南等蔬菜产地调研,他频频亮相于各大媒体,呼吁政府部门警惕大蒜价格“疯涨”,把对于农产品的宏观调控真正落实到位。  6月8日上午,戴中久就时下部分农产品涨价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七八月菜价将平稳    《瞭望东方周刊》:当前,蔬菜价格的整体态势如何?  戴中久:近期,蔬菜整体价格是稳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