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形象,激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点击:三毛像)
生(开心地喊起来):“三毛,三毛。”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位朋友非常熟悉。是的,他就是著名画家张乐平爷爷为我们创造的三毛。(板书:三毛)
师:为什么称呼他为“三毛”呢?
生:因为他只有三根毛。
师:是三根“毛”吗?是三根——
生:三根头发。
师:对,只有三根头发,这是我们可爱的三毛与众不同的地方,也就是他的特点。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三毛了,但了解他吗?
生:我知道三毛是一个孤儿。
生:我看过《三毛从军记》。
生:我看过《三毛流浪记》。
生:我看过《三毛迎解放》。
师:这么多同学都了解三毛啊,这很好。三毛的故事可有趣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个和三毛有关的故事。
评析:用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漫画形象引入新课,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抓住了孩子的心。这样的课始是成功的。
二、看漫画,理情节,整体感知
师:请看:(点击出示:图画1-2-3)
师:同学们先看一看每幅图的内容,再连起来想一想,这三幅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三幅图讲的是三毛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迷路的小鸟,然后想办法将小鸟送回家的故事。
师:说得不错。能说得简洁一些吗?
生:这三幅图讲的是三毛将一只小鸟送回家的故事。
师:简洁多了。能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三幅图吗?
生:第一幅图是三毛发现小鸟。
师:一个词。
生:发现。
师:好的。(板书:发现)第二幅图昵?
生:这一幅图是三毛在想办法。
生:可以用“猜测”。
师:就用“猜测”。(师板书:猜测)还有一幅图,谁来?
生:猜测到结果后,就开始行动,就叫“行动”。
师:好的,我们就用“行动”来概括。(师板书:行动)
评析:从整体入手,训练学生把握事情全貌的能力,是看图作文的需要,更是阅读能力提升的需要;以单幅图为目标,以词语为抓手,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可谓一箭双雕。
三、细观察,勤思考,练习表达
(出示图1)
师:请同学们看看图,想一想,试着把故事的开头,也就是这幅画的内容说出来。(生思考)
师:谁先来?
生1:三毛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迷路的小鸟。
生2:一天,三毛正在散步,忽然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
师:听了你们的故事开头,老师想问几个问题。(点击文字1)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三毛正在干什么?
·三毛怎么会发现那只小鸟的?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
·看到这只小鸟,三毛是怎样想的?
师:这三个问题,刚才两位同学在叙述的时候,哪些已经讲清楚了?
生: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说清楚了。
师:哪些还没有?
生:第三个没有。
师:你们能全讲清楚吗?
生:能。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的内容,依据这三个问题的提示,大胆想象,相信你们会把故事开头讲好。为了思考的方便,你可以闭上眼睛,边想边说。(生自由说)
师:哪位同学把你的故事开头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一个星期天下午,三毛在树林中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林中的景色,心里很高兴。三毛发现一只小鸟正在一棵树下叫着找妈妈呢!
师:他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他解决了第一和第三个问题。
师:第二个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生:三毛听到一阵小鸟的叫声。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呢?
生:是一只迷路的小鸟。
生:可能是一只受伤的小鸟。
师:你们想得都很合理,都有可能。谁再来说一说?
生:一个星期天下午,三毛在树林中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林中的景色,心里很高兴。忽然,三毛听到一阵小鸟的叫声。这叫声和平常的小鸟声音不太相同,好像很伤心的样子。三毛顺着声音找过去,原来是一只迷路的小鸟正在一棵树下叫着找妈妈呢!你看,这小鸟全身毛茸茸的,大概刚出世不久,好可怜。
师:他讲得怎么样?
生:他讲得很清楚,每个问题都交代清楚了。
师:现在能说了吧?这样吧,我们以口代笔,请把你想象的结果说一说。建议大声说出来。(生自由大声说)
师:同学们,我们在讲故事的开头时,一定要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起因,这样别人才能听得明白。当然,如果能讲得生动形象一些就更好了。
评析:尝试讲述策略的运用避免了对学生思维的束缚限制,也就避免了学生表达的千篇一律;问题引路策略的运用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习作指导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闭眼叙述”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值得借鉴。
(出示图2)
师:对第二幅,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点击文字2,一生读)
望着这可爱又可怜的小鸟,三毛心里可着急了。他想:小鸟回不了家,它的爸爸妈妈该多着急啊!我一定要帮它找到家。可小鸟的家在哪儿呢?三毛看着小鸟犯了愁。就在这时,一阵鸟鸣声传来。三毛顺着鸟鸣声抬头看去,大树上有只鸟窝。三毛心里一阵高兴,原来,小鸟的家在这儿哪!
师:这一段话讲的是第二幅图的内容,这样讲,故事就生动形象了,别人也就会很喜欢听了。
评析: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是中年级学生写作的难点,模仿写作是中年级学生的特长,借用“下水文”的形式来突破教学难点,经济,实惠。
师:写完第二幅图,这位同学又写道。
于是,三毛拿起小鸟,爬上树,将小鸟放回了窝中,然后就下来了。
师:这写的是第几幅图?
生:第三幅。
师:读一读这句话,看一看第三幅图,想一想写作的要求,你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生:他没有把行动的过程写具体。
生:他写得太简单了。
师:老师也问过他,可他说,他不会写。你们能帮帮他吗?(学生面带难色)
师:你也可以学一学老师指导大家说第一幅图的方法,提几个问题帮助这位同学思考。
生1:三毛爬树时将小鸟放在哪儿?
生2:他是怎样爬树的?
生3:爬到树上后,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4:把小鸟放回窝中后,三毛会怎么想?又可能会说些什么?
(老师相机板书)
师:同学们问得真好。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5:老师,我觉得不太应该用“拿”。
师:为什么?
生5:三毛把小鸟送回家,可以看出,他很爱护小鸟,用“拿”就显得太不小心了。
师:有道理,你觉得用哪个字好呢?
生:我觉得用“捧”比较好,这样就能看出三毛对小鸟很好了。
师:讲故事时,为了清楚明白地表达意思,我们要注意准确使用词语。你想得很周到,说得也很有道理。
师:现在,根据同学们自己提的这些问题,请你试着帮助这位同学写写第三幅图的内容,要写得清楚明白具体。有困难吗?
生:没有。(点击文字4)
想到这里,三毛开始行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写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尤其关注几个写作有点困难的孩子)
师: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读一读,大家注意看,这几个方面是不是都写得比较清楚了。
生1:于是,三毛开始行动了。他把小鸟放在头上,然后两手抱着树,双脚也使劲夹着树杆,一下一下地往上爬。他爬呀爬呀,终于爬到了树上。到了树上,三毛一手抓着树,一手从头上把小鸟拿下来,放回了窝中。三毛看着小鸟住在温暖的窝中,轻轻地对小鸟说:“小鸟呀,你可要听话,再不要掉到地上了。”说完,三毛就从树上下来了。
师: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都写清楚了。
生:我觉得三毛对小鸟说的话写得比我好。
师:你也可以学着他的样改一改自己的习作,这也是学习。
生:老师,我觉得把小鸟放在头上不安全,小鸟会掉下来的。(好几个学生一齐说:“对呀,小鸟怎能放在头上呢?”)
师:有道理,那放哪儿呢?
生:我这样写的:三毛小心翼翼地捧起小鸟,将它放进自己的口袋。
师:这样就安全多了。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这样写的:三毛拿出自己的手帕,把小鸟放在中央,然后把手帕的四个角衔在嘴里,然后向树上爬去。
师:好办法。老师相信,只要开动脑筋,一定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对生)会改吗?(生点头)
师:我们讲故事,就要把人物怎样做的,怎样想的,怎样说的,一步一步地讲得清清楚楚,这故事才有意思。希望同学们特别注意这一点。
评析:这是问题引路策略的二次应用,但提出问题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教学进入“授之以渔”的境界;这是指导与讲评策略的结合,指导的针对性更强,讲评的有效性更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点击:三毛像)
生(开心地喊起来):“三毛,三毛。”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位朋友非常熟悉。是的,他就是著名画家张乐平爷爷为我们创造的三毛。(板书:三毛)
师:为什么称呼他为“三毛”呢?
生:因为他只有三根毛。
师:是三根“毛”吗?是三根——
生:三根头发。
师:对,只有三根头发,这是我们可爱的三毛与众不同的地方,也就是他的特点。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三毛了,但了解他吗?
生:我知道三毛是一个孤儿。
生:我看过《三毛从军记》。
生:我看过《三毛流浪记》。
生:我看过《三毛迎解放》。
师:这么多同学都了解三毛啊,这很好。三毛的故事可有趣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个和三毛有关的故事。
评析:用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漫画形象引入新课,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抓住了孩子的心。这样的课始是成功的。
二、看漫画,理情节,整体感知
师:请看:(点击出示:图画1-2-3)

师:同学们先看一看每幅图的内容,再连起来想一想,这三幅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三幅图讲的是三毛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迷路的小鸟,然后想办法将小鸟送回家的故事。
师:说得不错。能说得简洁一些吗?
生:这三幅图讲的是三毛将一只小鸟送回家的故事。
师:简洁多了。能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三幅图吗?
生:第一幅图是三毛发现小鸟。
师:一个词。
生:发现。
师:好的。(板书:发现)第二幅图昵?
生:这一幅图是三毛在想办法。
生:可以用“猜测”。
师:就用“猜测”。(师板书:猜测)还有一幅图,谁来?
生:猜测到结果后,就开始行动,就叫“行动”。
师:好的,我们就用“行动”来概括。(师板书:行动)
评析:从整体入手,训练学生把握事情全貌的能力,是看图作文的需要,更是阅读能力提升的需要;以单幅图为目标,以词语为抓手,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可谓一箭双雕。
三、细观察,勤思考,练习表达
(出示图1)
师:请同学们看看图,想一想,试着把故事的开头,也就是这幅画的内容说出来。(生思考)
师:谁先来?
生1:三毛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迷路的小鸟。
生2:一天,三毛正在散步,忽然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
师:听了你们的故事开头,老师想问几个问题。(点击文字1)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三毛正在干什么?
·三毛怎么会发现那只小鸟的?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
·看到这只小鸟,三毛是怎样想的?
师:这三个问题,刚才两位同学在叙述的时候,哪些已经讲清楚了?
生: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说清楚了。
师:哪些还没有?
生:第三个没有。
师:你们能全讲清楚吗?
生:能。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的内容,依据这三个问题的提示,大胆想象,相信你们会把故事开头讲好。为了思考的方便,你可以闭上眼睛,边想边说。(生自由说)
师:哪位同学把你的故事开头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一个星期天下午,三毛在树林中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林中的景色,心里很高兴。三毛发现一只小鸟正在一棵树下叫着找妈妈呢!
师:他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他解决了第一和第三个问题。
师:第二个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生:三毛听到一阵小鸟的叫声。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呢?
生:是一只迷路的小鸟。
生:可能是一只受伤的小鸟。
师:你们想得都很合理,都有可能。谁再来说一说?
生:一个星期天下午,三毛在树林中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林中的景色,心里很高兴。忽然,三毛听到一阵小鸟的叫声。这叫声和平常的小鸟声音不太相同,好像很伤心的样子。三毛顺着声音找过去,原来是一只迷路的小鸟正在一棵树下叫着找妈妈呢!你看,这小鸟全身毛茸茸的,大概刚出世不久,好可怜。
师:他讲得怎么样?
生:他讲得很清楚,每个问题都交代清楚了。
师:现在能说了吧?这样吧,我们以口代笔,请把你想象的结果说一说。建议大声说出来。(生自由大声说)
师:同学们,我们在讲故事的开头时,一定要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起因,这样别人才能听得明白。当然,如果能讲得生动形象一些就更好了。
评析:尝试讲述策略的运用避免了对学生思维的束缚限制,也就避免了学生表达的千篇一律;问题引路策略的运用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习作指导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闭眼叙述”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值得借鉴。
(出示图2)
师:对第二幅,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点击文字2,一生读)
望着这可爱又可怜的小鸟,三毛心里可着急了。他想:小鸟回不了家,它的爸爸妈妈该多着急啊!我一定要帮它找到家。可小鸟的家在哪儿呢?三毛看着小鸟犯了愁。就在这时,一阵鸟鸣声传来。三毛顺着鸟鸣声抬头看去,大树上有只鸟窝。三毛心里一阵高兴,原来,小鸟的家在这儿哪!
师:这一段话讲的是第二幅图的内容,这样讲,故事就生动形象了,别人也就会很喜欢听了。
评析: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是中年级学生写作的难点,模仿写作是中年级学生的特长,借用“下水文”的形式来突破教学难点,经济,实惠。
师:写完第二幅图,这位同学又写道。
于是,三毛拿起小鸟,爬上树,将小鸟放回了窝中,然后就下来了。
师:这写的是第几幅图?
生:第三幅。
师:读一读这句话,看一看第三幅图,想一想写作的要求,你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生:他没有把行动的过程写具体。
生:他写得太简单了。
师:老师也问过他,可他说,他不会写。你们能帮帮他吗?(学生面带难色)
师:你也可以学一学老师指导大家说第一幅图的方法,提几个问题帮助这位同学思考。
生1:三毛爬树时将小鸟放在哪儿?
生2:他是怎样爬树的?
生3:爬到树上后,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4:把小鸟放回窝中后,三毛会怎么想?又可能会说些什么?
(老师相机板书)
师:同学们问得真好。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5:老师,我觉得不太应该用“拿”。
师:为什么?
生5:三毛把小鸟送回家,可以看出,他很爱护小鸟,用“拿”就显得太不小心了。
师:有道理,你觉得用哪个字好呢?
生:我觉得用“捧”比较好,这样就能看出三毛对小鸟很好了。
师:讲故事时,为了清楚明白地表达意思,我们要注意准确使用词语。你想得很周到,说得也很有道理。
师:现在,根据同学们自己提的这些问题,请你试着帮助这位同学写写第三幅图的内容,要写得清楚明白具体。有困难吗?
生:没有。(点击文字4)
想到这里,三毛开始行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写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尤其关注几个写作有点困难的孩子)
师: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读一读,大家注意看,这几个方面是不是都写得比较清楚了。
生1:于是,三毛开始行动了。他把小鸟放在头上,然后两手抱着树,双脚也使劲夹着树杆,一下一下地往上爬。他爬呀爬呀,终于爬到了树上。到了树上,三毛一手抓着树,一手从头上把小鸟拿下来,放回了窝中。三毛看着小鸟住在温暖的窝中,轻轻地对小鸟说:“小鸟呀,你可要听话,再不要掉到地上了。”说完,三毛就从树上下来了。
师: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都写清楚了。
生:我觉得三毛对小鸟说的话写得比我好。
师:你也可以学着他的样改一改自己的习作,这也是学习。
生:老师,我觉得把小鸟放在头上不安全,小鸟会掉下来的。(好几个学生一齐说:“对呀,小鸟怎能放在头上呢?”)
师:有道理,那放哪儿呢?
生:我这样写的:三毛小心翼翼地捧起小鸟,将它放进自己的口袋。
师:这样就安全多了。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这样写的:三毛拿出自己的手帕,把小鸟放在中央,然后把手帕的四个角衔在嘴里,然后向树上爬去。
师:好办法。老师相信,只要开动脑筋,一定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对生)会改吗?(生点头)
师:我们讲故事,就要把人物怎样做的,怎样想的,怎样说的,一步一步地讲得清清楚楚,这故事才有意思。希望同学们特别注意这一点。
评析:这是问题引路策略的二次应用,但提出问题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教学进入“授之以渔”的境界;这是指导与讲评策略的结合,指导的针对性更强,讲评的有效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