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成为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立足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偏低的现状,揭示了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方法与对策
一、现状与问题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表现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1)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理念的根深蒂固严重误导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由于对语言的狭义理解,教师对于语言的较深层次,即文化背景知识及其与语言结构层次的结合方面通常只是一带而过,不仅没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甚至使很多学生对此“充耳不闻”。(2)学生浅薄的意识和心态。我国的外语教学远离目的语文化的环境,受整个教育体制和考试体制运作方式的制约。受正规教育的高校学生,他们学习英语的直接目的可能只是通过考试,拿到文凭,所以考试通常起着指挥棒的作用。(3)跨文化教育内容的欠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一直未把文化教育列到教学中,直到1999年新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从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出发,增加了“提高文化素养”这一新的教学要求。相对于目前《大纲》中已有的语言三要素教学的完整体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还没有形成体系,文化教育还无纲可循。(4)跨文化教育的方法相对简单。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师还不能掌握各种现代教学法,特别是还不善于根据具体教学目的需求选择各种教学法中最适用的一种。教学中偏重语法和句法,偏重语言交际,忽视文化因素及非语言交际。
二、方法与对策
1.明确教学目的,增强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首先,教师作为跨文化的理解者和推动者,要有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念。摒弃狭隘的民族文化本位主义,树立多元文化的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和跨文化。其次,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当遇到有争议的社会历史问题,要力求以多元的、开放的方式进行跨文化、跨国界的讲解,促进不同文化的调解、交流、认同和相互尊重。最后,教师应具备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英语教师要明确英语教学教授的不仅仅是英语的躯壳,应是有灵魂的英语。
2.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心态。对学生跨文化教育应贯穿整个英语教学过程。要开发多种方式,将跨文化教育渗透到阅读、口语、语法、词汇及写作教学中。拓展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将整个英语教学视为一种文化过程教学,将文化教育融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学会以目的语文化的相关理念、思维方式等为参照,反思我国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一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转变师生角色和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双方都能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拓展思维方式,对中西文化进行扬弃、整合,将静态的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动态的文化素质建构。
3.科学选择教材,增加跨文化教育内容。教材是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既直接反映课程内容,又间接反映课程设计中规定的活动方式,是传输知识、传播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所以英语教材首先要从社会需要和培养跨文化教育人才的目的出发,协调好社会、学生、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编辑英语教材的内容要兼顾以下三方面:结构是否科学、层次是否合理、覆盖面是否宽广。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跨文化教育的效果。(1)适当使用传统认知派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认知法传授知识,结合具体情况以语法翻译法和自觉对比法为辅助。(2)引入联结派教学法。联结派教学法是以经验主义的哲学观点为基础,重视外语话语与实物、观念、概念等外部世界和思维的直接联系,侧重口头操练,强调反复模仿,大胆尝试,从习惯到自然地掌握外语。(3)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学生通过自身的相互合作和研究,通过发现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欣赏目的语文化的过程,形成理解异民族文化的能力,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批判,进而形成批判性思维。(4)采用整体语言教学法。整体语言教学法是“自上而下”的语言教学法,提出应将语言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孤立、零散的部分学习。它试图在真实的上下文情景中教授或学习语言,提出语言的功能是建构意义,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满足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要,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不是为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5)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21世纪,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它使得受教育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2]胡文仲.跨文化教育在美国[J].外语研究.1994(1)
[3]史贵全,徐炳亭.跨文化教育——迎接国际经济竞争挑战不容忽视的问题.《上海高教研究》.1995(3)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方法与对策
一、现状与问题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表现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1)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理念的根深蒂固严重误导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由于对语言的狭义理解,教师对于语言的较深层次,即文化背景知识及其与语言结构层次的结合方面通常只是一带而过,不仅没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甚至使很多学生对此“充耳不闻”。(2)学生浅薄的意识和心态。我国的外语教学远离目的语文化的环境,受整个教育体制和考试体制运作方式的制约。受正规教育的高校学生,他们学习英语的直接目的可能只是通过考试,拿到文凭,所以考试通常起着指挥棒的作用。(3)跨文化教育内容的欠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一直未把文化教育列到教学中,直到1999年新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从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出发,增加了“提高文化素养”这一新的教学要求。相对于目前《大纲》中已有的语言三要素教学的完整体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还没有形成体系,文化教育还无纲可循。(4)跨文化教育的方法相对简单。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师还不能掌握各种现代教学法,特别是还不善于根据具体教学目的需求选择各种教学法中最适用的一种。教学中偏重语法和句法,偏重语言交际,忽视文化因素及非语言交际。
二、方法与对策
1.明确教学目的,增强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首先,教师作为跨文化的理解者和推动者,要有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念。摒弃狭隘的民族文化本位主义,树立多元文化的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和跨文化。其次,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当遇到有争议的社会历史问题,要力求以多元的、开放的方式进行跨文化、跨国界的讲解,促进不同文化的调解、交流、认同和相互尊重。最后,教师应具备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英语教师要明确英语教学教授的不仅仅是英语的躯壳,应是有灵魂的英语。
2.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心态。对学生跨文化教育应贯穿整个英语教学过程。要开发多种方式,将跨文化教育渗透到阅读、口语、语法、词汇及写作教学中。拓展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将整个英语教学视为一种文化过程教学,将文化教育融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学会以目的语文化的相关理念、思维方式等为参照,反思我国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一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转变师生角色和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双方都能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拓展思维方式,对中西文化进行扬弃、整合,将静态的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动态的文化素质建构。
3.科学选择教材,增加跨文化教育内容。教材是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既直接反映课程内容,又间接反映课程设计中规定的活动方式,是传输知识、传播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所以英语教材首先要从社会需要和培养跨文化教育人才的目的出发,协调好社会、学生、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编辑英语教材的内容要兼顾以下三方面:结构是否科学、层次是否合理、覆盖面是否宽广。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跨文化教育的效果。(1)适当使用传统认知派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认知法传授知识,结合具体情况以语法翻译法和自觉对比法为辅助。(2)引入联结派教学法。联结派教学法是以经验主义的哲学观点为基础,重视外语话语与实物、观念、概念等外部世界和思维的直接联系,侧重口头操练,强调反复模仿,大胆尝试,从习惯到自然地掌握外语。(3)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学生通过自身的相互合作和研究,通过发现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欣赏目的语文化的过程,形成理解异民族文化的能力,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批判,进而形成批判性思维。(4)采用整体语言教学法。整体语言教学法是“自上而下”的语言教学法,提出应将语言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孤立、零散的部分学习。它试图在真实的上下文情景中教授或学习语言,提出语言的功能是建构意义,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满足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要,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不是为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5)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21世纪,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它使得受教育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2]胡文仲.跨文化教育在美国[J].外语研究.1994(1)
[3]史贵全,徐炳亭.跨文化教育——迎接国际经济竞争挑战不容忽视的问题.《上海高教研究》.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