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4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力是什么?从心理学上来说,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就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而有意想象就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他可能是洞见的瞬间。那么,孩子们怎样才能有洞见的瞬间呢?这需要观察,需要积累,更需要一个完整的情境。一个完整的情境可以帮助孩子们生发想象,更可以帮助他们延伸想象空间,拓宽想象时间,最后让想象力在时空碰撞中,变得越来越“锐利”起来。
  以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有《古诗词三首》: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以及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第二篇课文是《乡下人家》,第三篇课文是《天窗》,第四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四月桃花水》。每一篇课文都是那么美,里面创设的景与情,都那么需要学生去想象。
  一、想象力在空间里更有广延性和伸张性
  对于学生来说,凭空想象是非常难的,学生有时候会谈“想”色变,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想象范围,同时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缺乏想象对象,尤其是教学古诗词的时候,诗歌的意境的确离学生的经验较远,学生也极难跨越时空,还原当时的景与物。其实想象力是有空间的。
  空间,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空间是立体的,它是有着“广延性”和“伸张性”的。当学生有了固定的空间,就有了想象的留白,就可以让自己的想象在这个“空间”里伸展延伸,让想象也有了“广延性”和“伸张性”。而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给学生一个“空间感”。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四下第一单元的第一首诗,范成大在诗中这样写:“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中的田园之景很美,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那偶尔的乡村踏青让他们印象深刻,结合生活經验,再加上图片的冲击,学生是能够想象树上那金黄的梅子和圆润的杏子的,也能够想象那雪白的麦花和那稀稀落落的菜花,更能想到烈日下无人路过的篱笆旁,蜻蜓蛱蝶飞舞的画面。但是在执教中教师很快就能发现,这样的想象都是零碎的,思维是散点状的,毫无逻辑,也不符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模式。所以,执教之前我们再去解读这首诗,就能发现,这里面是有空间的转换的,诗人是将自己在乡村漫步时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所以,我们要跟随诗人的脚步,给学生一些空间感。“梅子金黄杏子肥”,那是在飘香诱人的果园啊!“麦花雪白菜花稀”,那是在沁人心脾的田野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是来到了村头。“果园”“田野”“村头”就是这首诗的三个“空间”,那这时候的想象,学生就应该跟着范成大一步一景,将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来。
  如果说《田园四时杂兴》是移动的,散步式的,那么第二首《宿新市徐公店》,则是静看晚春之景。空间就是在徐氏酒家门口。“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站在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看到的景多美,路边的篱笆稀稀疏疏,路旁枝头长出的新绿还未能形成绿荫。路的尽头有几个孩子在追着蝴蝶,可是蝴蝶一转眼就飞到了菜花田里,怎么找也找不着。看,所有的景都在脑海里的这条路上,一个空间,看那晚春之景,让人沉醉,学生也仿佛与诗人共用一双眼,共看一幕景,共感一处情。
  这两首诗一动一静,但是给了学生空间感。学习《清平乐·村居》时,学生就可以运用这样的空间感,以“小溪”为一个空间,溪东的锄豆,溪边的织笼与谈笑,溪头的卧剥,小溪的水在流,孩子的想象也在流,一边流动一边也就明白了诗中的意境。这种空间感还可以运用在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即《三月桃花水》中,桃花水在流,一路流去,还会看到许多美景,发出许多美妙的声音。
  二、想象在时间里更有持续性和顺序性
  在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中,学生学会了想象的空间感,学会了在一个空间里跟着作者去看画面,悟情感。那么在学习第二篇课文《乡下人家》时,学生立刻就会用上这个方法,定格一个空间,而这一课的空间就定在“人家”上。
  以一户“人家”为一个空间,屋前有花,屋中有瓜,屋后有竹,再往屋后走,有流水有石桥,还有嬉戏的小鸭。到了傍晚,屋前一家人一起吃饭,伴着晚霞微风,天上有小鸟飞过……这样和谐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慢慢成形,再配之以教材中江南水墨画般的插图,学生仿佛已经沉浸在四季的变化之中。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去找一找,这幅插图里都藏着哪些文中的景色呢?找出来后读一读。课文中的插图也是以“人家”为单位绘制的,学生在找的时候,在读的时候,这个空间其实并不是固定的,反而是灵动的。这个时候,如果仅仅只有空间感,那还是不够的。
  在这篇课文中,随着四季的变化,景色也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根据四季之景的变化想象乡下人家门前的画面,尤其是几种花儿依着时令开放,在学生的脑海里也有了时间推移,众花依次开放的色彩跳动之美。到了晚上,伴随着纺织娘的叫声,乡下人家渐渐入眠。而文字前的我们,也闭着眼睛,来到沉寂的夜晚,在一天的忙碌之后,倾听蝉鸣、蛙声,那一声声,都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四季花开,白天鸭群戏水、鸡群闲步,晚上虫鸣伴眠,跟着这样的“时间感”,画面也被分割,每一帧每一幅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是连贯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时间感,想象才可以跟着时间有了“持续性”和“顺序性”。这种“时间感”也可以为后面《天窗》一课的白天黑夜之景做铺垫,也可以为后面的习作《我的乐园》提供一个构思。
  例如,在写一片草坪的时候,学生会这样表达:
  春天,从那里走过,你会看到抽芽的柳树枝条随风飘荡;夏天,你会看到漫天的柳絮开着派对;而深秋,你会看到草地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霜,像给大地穿了银色的毛衣。   又如在写那一片小菜园的时候,学生会这样表达:
  春天,绿绿的嫩芽探出头来。夏天,一颗颗晶莹的水蜜桃挂在树枝上。秋姑娘带着丰收的喜悦来到菜园,一个个饱满的南瓜露出笑脸。冬天,鹅毛大雪落在菜园里,鸡缩在鸡舍里,互相取暖,这样的菜园,让人无比喜爱。
  一年四季,时间也给孩子们披上了一件想象的外套,让他们用童心童趣看世界,乐在文字间,乐在想象里。而依着时间的变化推移,学生的想象也有了持续性和顺序性,不会是断点状的单薄的画面。
  三、想象在碰撞中更有锐利性和独特性
  在了解了想象力的“空間感”和“时间感”之后,学生就走进了茅盾的《天窗》。茅盾的世界,离现在的孩子很远,茅盾幼时的世界,离现在的孩子更远。这样一篇文章,想要共情,似乎很难。能读,却未必能悟读。如果要跨过时代的距离,那就需要巧妙地通过想象拉近孩子与茅盾的距离。
  万物循环,世界在变,不变的是童年的快乐,不变的是雨中与星辰里的遐想。
  下雨,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也是每个人有时喜欢又有时不喜欢的事情。雨不变,看雨的人变了,茅盾看雨与现在学生看雨,也会有不一样。但是,看雨的心情,又会有相似。如果抓住雨、电的姿态让学生去想象,将自己看到的景投射到茅盾看到的景上,将自己的情投射到茅盾的情上,孩子们就应该能与茅盾共情。但是,有谁又能真正感受到茅盾看到的景和悟到的情呢?因此,只要自己也在其中,那便是“虚中见实”。也是在联想中,在想象中,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那个看着天窗的孩子,自然也就明了,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但雪花、北风,又何尝不会成为我们的慰藉呢?
  茅盾有他的天窗,现在的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玻璃窗,那一个个不能出去玩耍又渴望出去玩耍的日子里,他们和茅盾的世界、他们和茅盾的想象,就有了新的碰撞。
  于是有学生写下这样的文字:
  秋日,透过玻璃窗:大雁在麦田掠过,飞着飞着,排成了人字;在湖边掠过,留下一声吆喝;他们一起落水,遇见了鸭子,遇见了白鹅,遇见了翠鸟,遇见了小鱼,他们忍不住分享自己乔迁的故事。
  一大群小小的、可爱的蒲公英种子飞来,它们向四周的大楼招手,它们向热闹的人群招手。几个蒲公英种子看见了一个大花坛,说:我们就飞到这里。之后,经过一个花盆、一块草坪、一片森林,都有一群种子落下。最后一粒种子说:“虽然我没有找到一个好地方,但我看到的美是最多的。”说完,他就飞向了森林,向蘑菇、小草诉说自己的经历。所以,如果你看见一粒蒲公英种子不断飞行,你不要惊讶,因为它在向我们述说它的故事呢!
  瞧,这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让自己的想象力动起来,有了空间感!于是,在一个夜晚,还有学生这样写:
  夜晚,我站在窗前看星星。
  我看到了一粒小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就只有它,在漆黑的夜晚闪烁。我虽然只看见一粒星星,但我也能立刻想象到无数星星,挂在天空上。他们也许在唱歌,也许在说自己的生活,它们是五角星形状的小灯,被挂在天上,照着大地,小灯是星星,那月亮就是一盏大灯,每天都会变成不同的形状。“星星落在地上啦。”地上一盏盏路灯,从高处看就像一粒粒星星,只不过它们换了地方呆着。“地面上的星星”颜色更多了,绿色、黄色、红色,五彩缤纷的,笑着忘记一天的烦恼。
  又回到了天上的那一粒星星,是这一粒星星,让孩子想象出了上面所写的一切。这一粒星,也许经历过茅盾的想象世界,又来到了现在孩童的世界。天上的星与地上的星交汇链接在一起,给了孩子想象的碰撞感。这碰撞感,是时空的碰撞,也是现实与虚拟的碰撞。
  卓越的想象力是我们都佩服的一种能力,有了想象力,学生的世界都亮起来了。其实,想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不难,主要是能够找准想象的事物,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的想象力一点“空间感”“时间感”和“碰撞感”。总之,只要立足单元整体教学,让想象力动起来,更具延伸性和持续性,就会让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加锐利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小学
其他文献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国内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创业生态系统范畴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的起步阶段、从关注创业生态系统转向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转换阶段、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普适性研究向彰显中国特色拓展的深化阶段。国内学者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步达成共识;二是形成了比较研究、现状分析和建设策略三个主要研究论域;三是研究的创新性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展
与传统的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相比,全国新高考作文更具有应用性、时代性、开放性,与此同时,审题难度、行文要求都大大降低了,但是思维层级却有了显著提升,进一步防止了高考作文套作、宿构等常见问题。江苏省的高中语文教师面对这样的新局面有些不知所措,但是所有人都在积极探索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新路径,试图为学生的写作保驾护航。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简略地谈谈江苏省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突破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
期刊
普通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对于提升学生学历、建立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CNKI收录的普通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定位文献为样本,对文献的发表时间、数量、类型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在定位历史、定位问题、定位策略、办学性质和职能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建设定位、按高校类别的定位、定位作用和定位目标等八个方面。未来研究应从实证、案例研究入手,积极探索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路径。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非常经典的抒情散文,在这篇文章中,郁达夫用柔美的笔调、饱满的深情将故都秋天的景与情表达出来,描绘了一幅幅极具情趣的秋景图。全文重在写景,但每一处秋景中都蕴含着作家深切的情意和对秋景的爱恋,在满眼平常景中,却有着岁月的悲凉与感动。  一、《故都的秋》——悲凉之秋  北国的秋有三大特点:清、静、悲凉,悲凉是秋的神韵,也是郁达夫对故都之秋最深切的感受,通过对
期刊
小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范畴,合理确定小说教学内容是发挥小说教学价值、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确定初中小说教学内容呢?  一、五位一体:求预设之合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精心谋划,合理预设,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五位一体,即确定小说教学内容时,要围绕课程目标、教学文本、编者、读者、教者五个方面综合进行考虑,这样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偏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