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前曾有媒体称,独立出版是个传播超前想法的古老行业。两千多年前孔子、老子之门徒手抄刀刻“先进”思想,构成了独立出版的源头。香港独立出版人袁兆昌认为,独立出版是“挣扎下的理想主义”。独立出版顽强发展,亦有一些进入了正规出版的行列,比如“单向街”。作为出版业中一支独行的微小力量,独立出版正在努力生存,越来越壮大,成为理想主义者的栖息地。
小镇青年与精神贵族
《齐鲁周刊》:“小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学存在,身处小镇,你直接体验了一种文学表达。居住在小镇,对你的文学创作和工作有何裨益?
周琦:“小镇”青年是一部分更接近社会底层的人士,可能更接地气?《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就居住纽约以北的埃克斯特小镇上,丹·布朗怎么想的我不知道,小镇对于我来说可能更安静一些,但反过来讲未必城市生活就一定不安静,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在小镇上重要的是生活成本相对低,适合我懒惰的性格,只要心里有沙滩,哪里都是马尔代夫。
《齐鲁周刊》:你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如何?
周琦:我一直感觉比较低迷。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我总是很颓废,把好事想成坏事,把坏事想成更坏的事,直到绝望。但我能跟这种状态很好地相处,不会给生活带来负面效应。奇怪的是,周边的朋友总是感觉我身上有股子正能量,很愿意跟我聊天,比如夫妻吵架就找我聊聊。心理学方面的书我也读过一些,有些时候,倒是成了不少朋友的心理咨询师。但或许因为如此,我才更加低迷,这像某些心理治疗师,他可能在极力避免自己成为情绪宣泄的垃圾筐。
《齐鲁周刊》:如何看年轻的文学从业者普遍的状态?比如诗人。
周琦:我可以理解为普遍状态是不赚钱吗?不赚钱是正常的。其实诗歌很贵族气的,我这里指的是精神上的贵族。你想啊,连钱都不赚的事儿,还有那么多人干,这是多么了不起啊。用“伟大”来形容都不过分吧。反过来讲,不赚钱,不等于赔钱,看看那些做生意的吧!普遍风险比写诗大多了,不是吗!
像搞摇滚的一样,有些乐手还是警察,有的是律師。他们只是业余聚在一起做做音乐。在中国专职写诗的可能性并不大,若不找点其他的事做,除非有人包养。南京诗人、艺术评论家朱朱先生曾说:“尤其在现在,一个诗人无疑是一头恐龙,并无生存的可能性。”
不能因为感到恐惧,而不去体验“恐惧”本身
《齐鲁周刊》: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定义独立出版?
周琦:我不认为独立出版这个说法是准确的,可是大家都以此来命名,我也就有了“从众”心理。现在非常不想给它去定义,对我个人而言这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就比如我叫周琦,字面的含义是美玉,而我觉得自己充其量也就是一块鹅卵石。事情往往是这样,定义不一定有意义,而做事的过程体现可能比它原有的定义更有意义。像我前面引述李小龙的话:就像你本人一样。
在我了解范围之内的摇滚乐队,有一个规律,就是宣称永远不会解散的,一定会很快解散。在我看来,定义有时候也是如此不靠谱。所以不要相信定义。
《齐鲁周刊》:独立出版和所谓的主流出版的关系如何?
周琦:我认为两者之间是存在互补性的。独立出版算是对主流出版的一种补充。
《齐鲁周刊》:独立出版作为一项“孤独前行”的工作,你的动力是什么?
周琦:随着时间的变化,动力也有变化。当然这不等同于善变,目前来看,仍然是一些朋友的支持和信任。当你做不下去的时候何不去看一个电影呢?
我经常看恐怖电影,导致老婆觉得我胆子非常大,其实不是。有些时候,我喜欢自己感到恐惧的样子,深夜看完恐怖片洗漱准备入睡,这个时候非常不愿意面对自己,甚至会产生短暂性“窥镜恐惧症”。但会因此而思考,这个镜子里的你,到底是不是你,这个不敢面对镜子里的你,又是谁。这很有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感到恐惧,而不去体验“恐惧”本身。比如你说的“孤独”。
小镇青年与精神贵族
《齐鲁周刊》:“小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学存在,身处小镇,你直接体验了一种文学表达。居住在小镇,对你的文学创作和工作有何裨益?
周琦:“小镇”青年是一部分更接近社会底层的人士,可能更接地气?《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就居住纽约以北的埃克斯特小镇上,丹·布朗怎么想的我不知道,小镇对于我来说可能更安静一些,但反过来讲未必城市生活就一定不安静,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在小镇上重要的是生活成本相对低,适合我懒惰的性格,只要心里有沙滩,哪里都是马尔代夫。
《齐鲁周刊》:你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如何?
周琦:我一直感觉比较低迷。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我总是很颓废,把好事想成坏事,把坏事想成更坏的事,直到绝望。但我能跟这种状态很好地相处,不会给生活带来负面效应。奇怪的是,周边的朋友总是感觉我身上有股子正能量,很愿意跟我聊天,比如夫妻吵架就找我聊聊。心理学方面的书我也读过一些,有些时候,倒是成了不少朋友的心理咨询师。但或许因为如此,我才更加低迷,这像某些心理治疗师,他可能在极力避免自己成为情绪宣泄的垃圾筐。
《齐鲁周刊》:如何看年轻的文学从业者普遍的状态?比如诗人。
周琦:我可以理解为普遍状态是不赚钱吗?不赚钱是正常的。其实诗歌很贵族气的,我这里指的是精神上的贵族。你想啊,连钱都不赚的事儿,还有那么多人干,这是多么了不起啊。用“伟大”来形容都不过分吧。反过来讲,不赚钱,不等于赔钱,看看那些做生意的吧!普遍风险比写诗大多了,不是吗!
像搞摇滚的一样,有些乐手还是警察,有的是律師。他们只是业余聚在一起做做音乐。在中国专职写诗的可能性并不大,若不找点其他的事做,除非有人包养。南京诗人、艺术评论家朱朱先生曾说:“尤其在现在,一个诗人无疑是一头恐龙,并无生存的可能性。”
不能因为感到恐惧,而不去体验“恐惧”本身
《齐鲁周刊》: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定义独立出版?
周琦:我不认为独立出版这个说法是准确的,可是大家都以此来命名,我也就有了“从众”心理。现在非常不想给它去定义,对我个人而言这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就比如我叫周琦,字面的含义是美玉,而我觉得自己充其量也就是一块鹅卵石。事情往往是这样,定义不一定有意义,而做事的过程体现可能比它原有的定义更有意义。像我前面引述李小龙的话:就像你本人一样。
在我了解范围之内的摇滚乐队,有一个规律,就是宣称永远不会解散的,一定会很快解散。在我看来,定义有时候也是如此不靠谱。所以不要相信定义。
《齐鲁周刊》:独立出版和所谓的主流出版的关系如何?
周琦:我认为两者之间是存在互补性的。独立出版算是对主流出版的一种补充。
《齐鲁周刊》:独立出版作为一项“孤独前行”的工作,你的动力是什么?
周琦:随着时间的变化,动力也有变化。当然这不等同于善变,目前来看,仍然是一些朋友的支持和信任。当你做不下去的时候何不去看一个电影呢?
我经常看恐怖电影,导致老婆觉得我胆子非常大,其实不是。有些时候,我喜欢自己感到恐惧的样子,深夜看完恐怖片洗漱准备入睡,这个时候非常不愿意面对自己,甚至会产生短暂性“窥镜恐惧症”。但会因此而思考,这个镜子里的你,到底是不是你,这个不敢面对镜子里的你,又是谁。这很有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感到恐惧,而不去体验“恐惧”本身。比如你说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