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建筑设计管理工作的若干问题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li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国家对教育领域的持续投入为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校园规划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校园建筑设计是校园规划设计的重点,本文拟从建筑设计导则、标志性建筑、节能建筑和绿色校园等几个方面,简要概括校园建筑设计管理工作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高校建筑 设计导则 标志性建筑 节能 绿色校园
  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国家对教育领域的持续投入为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高等学校进入了史无前例的“造园运动”的黄金时期。二十余年来,我国已建设了超过2000所大学和专门学院以及专科学校(含高职院校),校舍总建筑面积达6.6亿平方米,在校学生人数接近3000万。到目前为止,每年新增投入建设的大学新校区项目仍不下数十个。
  校园规划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应该囊括教学、科研、生活、对内对外交流的各个方面,承载着新世纪高等学校所面临的无论是来自办学条件、学术追求、社会声誉还是校园本身潜在发展能力等各方面的挑战。一般来说,建筑、道路、景观三个基本因素组成了所有规划的基础,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大学的价值和使命。校园建筑设计是校园规划设计的重点,本文拟从建筑设计导则、标志性建筑、节能建筑和绿色校园等几个方面,简要概括校园建筑设计管理工作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建筑设计导则
  建筑和建筑周边空间的结合方式决定了一个校园的性格和诉求。当规划新建筑时,“每一个校园都是各个部分的综合体”确乎是一个至理名言——这意味着校园内的建筑不仅是一个个功能完备的单体,还应组成一个功能明晰、相互联系的整体。所以,建筑设计的任务不仅在于满足单体功能,还应从大处着眼,完善总体规划,与既有的建筑背景进行呼应并符合远期建设的构想。
  每个校园的建筑设计都以塑造个性为目标,这可以通过对建筑风格、尺度、材料等等多种因素的统一把握来实现。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通过定义建筑设计导则的方式完美地诠释了校园建筑的统一。这份由建筑师查尔斯·克劳德提出的设计导则定义了建筑组合形式、尺度、主要建材等等一系列设计标准,这份导则在给予设计师创作空间的同时,保证了校园建筑明显的统一的特征。相似的,北京大学也确定了一个基于矩形用地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设计框架。哈佛大学同样注重坚持建筑设计的一致性原则,其校园建设在世界享有盛名,尽管它的教学楼采用不同的建筑风格,但由于它们使用了相同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红砖)、一致的尺度并规划于相同的矩形用地内,这些建筑的一致性得以保持。
  通过设计导则保证校园建筑的同源性和协调性是形构校园观感的关键因素。但是,并不是说所有建筑都要完全相同,即塑造风格一致的建筑景观并非局限于对现存建筑的复制。更为重要的是要从尺度、主材、颜色、材质和景观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如屋顶线条及开窗方式等建筑元素的统一做法便可使建筑间产生独特的协调性。也就是说,校园内的每栋建筑在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必须通过设计彰显其个性,同时,当它与周围的建筑景观相结合时,追求校园整体的和谐统一又应是建筑设计师追求的目标。
  二、标志性建筑
  某些建筑在规划之初就被定义为校园地标,它们在校园建筑设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通常选址于某些特殊位置或被赋予了特殊功能(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大量成功的例子使这些标志性建筑成为高等学校学术声誉和前瞻性的代言。
  特殊的基地,诸如校园轴线的尽头或相交处,是建设地标式建筑的理想位置。哥伦比亚大学的洛氏纪念图书馆就是这类选址的例证。它出现在校园的中心不仅仅取决于其作为图书馆的功能,更多的考虑在于这个选址恰好位于校园轴网设计的中心。校园入口处亦是布置标志性建筑的理想位置。这类建筑充当了校园与社会的边界,并成为大学校园面向社会公共形象的标识——南开大学的主楼、麻省理工学院的斯塔塔中心就起到了这种作用。
  ■
  图1 哥伦比亚大学洛氏纪念图书馆
  ■
  图2 麻省理工学院斯塔塔中心
  ■
  图3 南开大学主楼
  特别要提到的是,在兴建大学新校园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大学通过方案竞赛或委托知名建筑师设计校园标志性建筑以使其校园与众不同。诚然,这些富于视觉冲击力且拥有占据报章头条潜力的建筑设计方案对提升校园形象大有裨益,与此同时它们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校园建筑群体的协调,如果某个建筑在设计时就与众不同——它会将使校园失去作为整体存在的意义,随之而来的是建筑风格的混乱,校园的视觉统一性也将被葬送。其次,那些被列于建设计划中的“明星建筑”能否历久弥新,长期作为校园的招牌,仍然值得引起建筑设计师的思考。最后是造价问题,标志性建筑的造价一般高于校园平均造价,而且经常超支。诚然,大学应该推动建筑设计创新,鼓励优秀的设计方案,但是这些建筑实验应该在总体预算内进行,其建设规格也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
  三、节能建筑和绿色校园
  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最初为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现在则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随着高校校园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校园建筑的高耗能问题日益突显,针对教学、科研、办公和生活等各类校园建筑的特点进行节能设计对合理配置能源、降低运行成本尤为重要。
  首先,在建筑规划阶段,通过优化建筑物的位置、朝向,充分利用太阳光;通过优化自然通风设计,合理组织自然通风,使建筑室内的气流、温度分布得到有效调节,以减少夏季空调运行时间和保证不适用空调季节室内的热舒适性;通过优化建筑体形设计,将体形系数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其次,建筑围护建构的优化设计是节能设计的重要环节,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主要是外墙、门窗、屋顶)的热工性能,在夏季减少室外热量的传入,在冬季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通过改善建筑内部的热环境,从而降低建筑冷、热能耗。 再次,根据校园建筑的不同功能,合理选择建筑冷热源,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兴能源,积极开展区域能源规划和专项设计,将使校园能源结构和配置趋于优化。
  另外,在建筑节能设计的基础上,高校应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理念,探索绿色建筑在教育建筑领域的应用,致力于建设绿色校园。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认识到学校建筑环境对学生健康和学习的重要性,了解绿色建筑的投入和回报,相信无论是政府部门、学校决策者或是学生和家长都会认同校园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无疑代表着教育建筑的发展方向,通过绿色校园建设,学校不但可提高自身在本地区的声誉和形象,更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只有从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多方面综合考虑,多管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把握好设计工作的关键问题,才能创造出令人向往的大学校园。
  参考文献:
  [1] 潘新华,朱科业,姜学庆.中国高校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传播,2011(4上).
  [2] 刘仁秀.国外高校建筑欣赏(一)——创意新颖的现代感建筑[J]. 美与时代(上),2010(10).
  [3] 裴翔宇.浅谈高校建筑节能[J].大众科技,2011(1).
  [4] 孙忠,韩春斌,张彩凤.高校建筑节能的多角度考虑[J].江苏建筑,2011(5).
  [5] 宋中英.绿色建筑:学校建筑发展的新趋势[J].江西教育科研, 2006(11).
  [6] Jonathan Coulson, Paul Roberts and Isabelle Taylor. University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The search for perfection[M]. New York: Routledge, 2011.
  (责编 张宇)
其他文献
一、立足文本    同学们,《碧螺春》这篇课文已经学完了,但碧螺春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留在了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这位外国诗人品尝过碧螺春后,写下的诗句吧。(出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诗人在碧螺春的茶汤里,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打开书,默读课文。  填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 )。  我们在碧螺春的茶汤里,看到了这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