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考中国第一人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yljk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中国极地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研究地球两极的科研机构,其名誉所长董兆乾是个老南极人,更是我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
  董兆乾出生于1940年3月,山东省荣成市人,1966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因成绩优秀进入国家海洋局工作,专攻物理海洋学。1979年12月18日一大早,董兆乾所在的海洋二所海洋物理研究室主任陈干城匆匆来到他家,告诉他国家最近要派科技人员去南极考察,经海洋局系统组织内部挑选,选中了他。董兆乾到了北京才知道,这次考察是由澳大利亚政府组织的,澳方邀请中国派遣两名科学家参加此次南极科学考察。这次南极之旅开启了董兆乾生命的新篇章。1980年以来,董兆乾6次赴南极考察,为开创中国南极考察新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首次踏上美丽的南极
  1980年1月6日,应澳大利亚南极局的邀请,董兆乾和中科院的张青松踏上了奔赴南极的征途,揭开了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序幕。
  在首次南极考察中,除了主访凯西站外,他们还访问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南极局,参观了两国的南极博物馆,收集了有关南极考察的大量参考材料。两位中国科学家还顺路考察了美国的麦克默多站、新西兰的斯科特站和法国的迪·迪尔维尔站,对南极建筑物、考察队的现场运行、考察队员的衣食住行、安全保障、冰雪世界的交通运输、通讯联络等,进行了详细、认真的考察。
  在极地大陆,每走—步,甚至每说—句话都充满艰险。如果在室外随便开腔,牙齿的釉层会受损伤,牙齿会被冻裂。董兆乾碰到第—场极地暴风雪时,躲在澳大利亚考察站内,可以清晰听到外面暴风呼啸。当时,风速达每秒50米,卷起大陆的巨型石块,打在建筑外墙,像在开机关枪,房子摇摇欲坠,经历过风暴的人“说不害怕肯定是假的”。这样的环境下,董兆乾仔细记录下各国考察组在南极活动的各种信息,留下了宝贵的一手资料,还收集并运回几百千克的样品。
  这次考察历尽艰险,但科学家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于3月21日回到北京。回国后,他们向国家海洋局提交了5万多字的综合考察报告,为我国组织南极考察、派出首支南极考察队和建立南极考察站的计划制定打下了基础。接着,海洋二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分别组织课题研究组,出版了各自主编的《南极科学考察论文集》,这也是我国科学家对南极的首次科学著述。
  同年5月,澳大利亚南极局局长访华时对方毅副总理说,两位中国科学家表现“非常优秀”,已经是“南极人”了,并当场邀请他俩年底再赴南极考察。
“雪龙”号破冰船

  —年后,董兆乾第二次跟澳大利亚人奔赴南极,遇到了更大的危险,还差点丢了性命。考察船在海上遇到风暴,风速每秒近80米,海船紧闭舱门,在海中翻滚了七八个小时。董兆乾没向大使馆报告险情,在船舱里弹着吉他自己压惊,直到这艘船强行抢滩,冲上南极大陆。他回忆说:“再晚—点,肯定完了。”
  从1980年到1993年,董兆乾6次去南极,1次去北极。董兆乾指出:“研究南极,对于中国研究全球气候,提出极地管理的主张都有很大意义。我们在极地研究的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眼下,南极大陆还有很多未知,值得科学家、探险家们去探索。”
  其实,中国人登上南极大陆的时间比西方晚了整整两个世纪。200年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错过很多事情。20世纪70年代末,南极洲上已经有100多个各国建立的考察站,而在中国甚至找不到一张完整的南极地图。1984年,中国南极考察队第一次登上乔治王岛之前,南极一直是独属于西方世界的一方“神秘之境”。
  200多年的南极探险之旅,一直没有中国人的身影。1768年,英国著名航海学家库克船长,第一次驾驶帆船进入南极圈内,遗憾的是,他没有发现南极大陆。半个世纪以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派遣两艘机帆船组成探险队,经过两次“南征”发现了“南极大陆”,但实际上那是离南极大陆很近的一个岛。美国人认为,发现南极的荣誉属于美国的捕鲸船船长帕尔曼。1820年11月,他在南极海域游猎过程中,曾清晰地看到了南极大陆,比俄国探险队早了两个月。英国人则说,英国探险家在美国人帕尔曼之前10个月就登上过南极。实际上,他们各自声称第一个发现南极大陆的这个地方,现在被各国统称为“南极岛”。
  不论是谁发现了南极,整个19世纪乃至到20世纪中叶,西方各国的开拓者不断地深入南极,进行科学探索,甚至在南极出现了领土纠纷。
  南极,你“有所不知”的历史
  地球最南端的南极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包围,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约1400 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95% 被厚厚的冰所覆盖,最厚达4800 米,人称“白色大陆”。南极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风力最大、气候最干燥的大陆。然而,它的神秘和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探险人。
  谈到南极科考的时候,董兆乾依然抑制不住对那片大地深深的感情,“我们待在站里,看窗外一片雪雾茫茫,那种独特的地理景观让人内心激动不已。我跟身边的同事说,我一定要出去拍摄下来。虽然这在当时很危险,他们还是支持我去拍摄,最后是两个人抱着我的腿,我趴在冰面上拍下了南极震撼人心的地理景观”。
  其实,南极只有冬夏两季,全洲年平均气温为-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56℃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8℃,为世界最冷的陆地。要在终日被冰雪覆盖的南极建立考察站,只能在短暂的夏季,也就是每年的11月中旬到翌年的3月中旬中间施工。4月到10月,南极的冬季到来,冰原上就只剩极度的寒冷和无边的黑夜。如果夏天完不成任务,就要延误一年。国务院对首次南极科考和建站项目的批件,计划的科考时间就是1984年末至1985年初的南极夏季,也就是说,所有的准备工作要在1984年11月之前完成。   怎么去南极?破冰船是极地科考最有效的工具。我国唯一的破冰船“雪龙”号曾在南极解救遇困的俄罗斯科考队,显示了破冰船在极地冰原的巨大威力。但是这艘破冰船是1993年购自乌克兰,1984年时,我国还没有这样的极地科考利器。从中国赴西南极洲也没有现成的航线可寻,科考队从1249张中外海图、150本海洋、极地资料中,绘出了一条航线。这条航线起点是上海,经宫古水道、关岛、古伯特、社会群岛,由社会群岛海域按大圆航法,直插美洲南端的合恩角驶入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市港口,再横穿德雷克海峡,抵达南极。
  所谓大圆航法,是采用地球面上两地间最短航线,即大圆航线的球面航法。选取最短的航线,也就是不避绕这条航线上任何的艰难险阻,直冲过去。无论怎么走,中国科考队都将开辟一条中国到南极的新航线。1984年10月底前,建设南极科考站的物资和科学仪器设备共计500吨,全部运抵上海,装进了“向阳红”10号和J121船的船舱。南极气候恶劣,是世界上的“寒极”“风极”“白色沙漠”,因此,对建站物资和科学仪器设备的质量要求也特别高。比如,对建站房间的要求是:防寒、保温、抗风、防火和防雪埋,所以房屋的建筑材料都是双层钢板内夹聚氨酯泡沫塑料。建筑是组合式的,钢板在-50℃~-60℃的情况下也不能开裂。
  国家为南极科考站建设划拨的资金是2000万元。在最初的资金预算中,有中央领导批示,能用2000万元建起一个无人站就算成功。但最终的结果是,这些钱建起了一座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长年科考站。1984年10月8日,中国首支南极考察队宣布成立,队员共591人,其中,去过南极的只有7人。他们成立后不久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那就是同年10月15日,邓小平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的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1984年12月24日,西方的平安夜。经过短暂休整的中国南极考察队开始了他们的最后一段航行——穿越德雷克海峡。德雷克海峡是极地气旋风暴最为频繁的海域,是众多去南极探险的船队闻之色变的险地。但是中国南极考察队通过的这一天,上天似乎给予了特别眷顾,海面上风平浪静,水波不兴。12月25日,两船相继驶入南纬60度以内,《南极条约》规定,南纬60度以南地区属于南极地区。
  1985年,中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在乔治王岛建成;1989年,中山站在拉斯曼丘陵建成;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人类首次从地面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这长期以来的地球“不可接近之极”,有了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人类的足迹……中国这些骄人的创举,其实都离不开董兆乾这位南极科考第一人走向南极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张小萌
其他文献
体育赛事里以金、银、铜牌奖励前3名的现象出现很晚。古代奥运会并不颁发奖牌,而是把橄榄冠戴在冠军头上,橄榄枝在古希腊象征和平,此习惯沿用了1000多年。后来,欧洲给竞技比赛的优胜者改赠带叶子的桂树枝编成的桂冠。1465年,瑞士苏黎世举行了一次游艺会,会上对三级跳远的优胜者发一枚金币当奖品。从此人们便选择金、银、铜3种金属,模拟钱币的样子做成奖章,分别授给冠军、亚军和季军。之所以选金、银、铜,是因为这
英国一项研究发现,致幻蘑菇中的一种成分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一定效果。目前对抑郁症的治疗主要通过抗抑郁药物以及认知行为疗法来进行,但这类治疗方案并不适合所有的抑郁症患者,有必要寻找新的治疗途径。致幻蘑菇中的成分裸头草碱能够作用于人体内的一种神经传递物质血清素,因此被医学界视为一种很有潜力的候选药物。但裸头草碱这类具有致幻作用的物质也容易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因此使用要非常小心。小规模的试验发现,酌量服用裸
德国科学家发明一种方法,能通过分析受测者呼吸气体中的核糖核酸分子,检测他们是否患有肺癌。核糖核酸可以结合细胞中稳定的DNA片段产生不同的变体,继而合成不同的蛋白质。健康细胞中产生的核糖核酸变体数量按照特定比例存在,但癌细胞中核糖核酸结合GATA6和NKX2两种基因产生的变体数量,其比例與在健康细胞中存在差异。科学家分别根据健康和患有肺癌的研究人群产生的核糖核酸相关数据建立起模型,并对100多名已知
多家医院的大夫认为28岁的张海超患的是“尘肺病”,而职业病法定机构却诊断他只是“疑似尘肺”。为了找出真相,张海超不惜“开胸验肺”。然而冒着生命危险以及背负沉重的债务,张海超的开胸验肺还是得不到认可。这是为什么?  按照2002年中国卫生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2)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GBZ25-2002),尘肺的诊断一是需要有专
研究人员发现,一部估计是公元前60年制造的古希腊天文计算机曾被用于预测未来。这部安提基特拉机械装置被描述为“全世界首部模拟计算机”。该装置是1901年在希腊安提基特拉岛附近海域的一艘失事船只内被发现的。研究人员在过去12年里利用X射线影像技术,将这部装置的零部件逐一组装起来,从而揭开了这部装置的神秘面纱。此前人们以为这不过就是古希腊人使用的一个计算器,用来描绘天空中星星的运行轨迹,以帮助当时的人识
可可西里能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里特殊的生态系统,特别是有着众多适应高原环境的珍稀野生动物。这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气候条件极其恶劣,但是,许多高原物种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和生存技巧,把这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变成了它们繁衍生息的乐园。  1. 藏羚羊  在可可西里的“明星”动物中,藏羚羊毫无悬念地位居榜首。藏羚羊对高原的适应首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精”考验的中国人每年喝掉1000多万吨白酒。白酒分很多种香型,也分高度、低度、高档、低档,但现在有不少特别便宜的白酒竟然也能喝出高端酒的感觉,比如后味回甘的口感。殊不知,这种口感可能是违规使用甜味剂勾兑出来的。  白酒甜味从何而来  在酿酒发酵的过程中,微生物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酸、醛、酮、醇、酯等各类有机质。这些成分中,乙醇毫无疑问含量最多,而其他各种成分加起来也只占2%左
流言:人造奶油主要是从食用油脂当中提取出来加工而成的,含有较多油脂,尤其是反式脂肪酸。如果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影响人的记忆力。对于青少年来说,还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反式脂肪酸长期过量积累,还会诱发哮喘、肿瘤、糖尿病等严重疾病。  真相:关于“反式脂肪酸存在健康风险”的说法一直广为流传。日前,中国食品辟谣联盟联合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公开对此辟谣。食品辟谣联盟声明:人造奶油、氢化植物油等
中国科学家针对寒武纪早期三叶虫——宜良红石崖虫的一项研究为长期存在争议的三叶虫演化问题提供了最新证据。宜良红石崖虫化石发现于云南昆明附近寒武纪早期地层中,是继云南寒武纪澄江生物群中发现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后,在中国发现的保存形态完整腿肢的第二种三叶虫。现生的节肢动物主要分为以蝎子、鲎等为代表的螯肢类,以虾蟹等甲壳类为代表的有颚类。传统的观点认为三叶虫和螯肢类的演化关系更近,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开始
《百科知识》上的文章,许多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阅读价值,现在看来,仍有新意和值得回味;《百科知识》上的文章,许多还被选作省、市、区、县各种类型考试的阅读材料,看得多了,阅读理解和作文水平自会有提高。这便是“阅读”栏目设立的初衷,希望能对读者朋友有所帮助。  ①味觉对大部分植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英国科学家已经发现,植物体内有一种特殊的基因,使得它们的根须具有“品尝”土壤的功能。比如一种名为AN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