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一种现代教育的形式,它的兴起与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的人才需求,行业对从业者职业技能的要求及变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国高职教育经过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深入思考和探讨我国现行高职教育政策,加强高职教育政策研究,进一步地完善和改进高职教育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对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大众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 政策 分析
一、我国高职教育主要政策的演进
第一,改革开放后至上世纪九十年代:高职教育政策提出,高职教育走上探索之路。以短期职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为主要形式的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与经验积累过程中,教育政策逐渐从对高职教育的宏观指导转向对其领导体制、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等基本问题的关注,为今后高职教育政策的调整与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第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高职教育政策繁荣,高职教育改革盛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第三,本世纪初至今:高职教育政策趋于稳定,高职教育关注内涵建设。高职教育在与社会需求的反复磨合中逐渐总结了自身的问题与经验,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与根本任务,高职教育政策在经历了提出、探索、调整、改革等多个回合之后从本世纪初开始逐渐趋于理性与稳定,更加关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强调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2]这一阶段通过了一系列的政策文本,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的正式到来。
二、从教育大众化角度分析中国高职教育政策
美国伯克利大学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 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后阶段是走向学习社会, 要达到学习社会, 就必须通过大众和普及这两个阶段。因此,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质量的提高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需和必然。自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招生数和在校生数, 都以3倍甚至4倍的速度增长"[3], 2006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500万人, 毛入学率提高到22%"[4]。
潘懋元指出,中职教育逐渐为高职教育所取代,实际上也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功经验。[5]自20 世纪中期以来,职业教育出现"高位移"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职业技术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层次,涌现了社区学院、短期大学、多科性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正是由于大量的职业技术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层次,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流是应用性技能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纵观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可以发现,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点既不是研究生教育也不是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而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共同经验。[6]
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教授认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起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他指出,调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发展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除了培养高精尖的学术性研究人才,更多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是结构调整,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的认识和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建议
在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或具体的工作安排与指导,使得某些政策内容仅仅是一些文字,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回应与实施。正如潘懋元所指出的:"现在某些政策措施与战略方针不配套,不是战略方针指导政策措施,而是政策措施阻碍战略方针的实现。" [7] 高职教育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政策环境。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已趋于稳定,开始关注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但是,现行高职教育政策依然忽略教育公平的问题,特别是对财政政策、贫困生资助、人才选拔制度等方面关注不够。为此,政府应针对高职教育的宏观问题开展研究,制定出整体发展与调控政策,以科学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构建高职院校办学的管理平台。二是完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的制度化建设。三是大力推进高职教育的集团化建设,探索校企合作的制度化途径。四是完善法规政策,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8]
第二,加强教学系统建设,注重顶岗实习保护工作。高职教育改革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完整人才。
第三,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实施新一轮专项计划。在加大中央财政专项投入的同时,发挥好两个政策导向作用,即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政策导向,强化各级政府加大高职教育投入的政策导向。要完善机制,确保高职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和奖学制度的有效运作。
第四,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高职院校的全面优质发展。在示范院校建设取得成效后,要在政策上促进各类高职院校发展的公平性,要对其它高职院校也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促进院校间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的互通和交流,从而促进各类高职院校的均衡发展,保证公共财政投入取得相应效果。
第五,实施品牌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增强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建议开展品牌高职院校建设工程,重点选择一批在模式转型、机制创新、多元变革方面具有代表性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示范高职院校。
第六,推进高职教育管理机制和体制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框架。在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取得基本成功之后,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与投入机制,以及高职院校领导体制有可能成为改革重点。
参考文献:
[1]张志军.试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模式的特征.职教论坛,2004(4).
[2]王雪娟,牛白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演进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9(3).
[3]张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4]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2007-3-17.
[5]潘懋元. 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序[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 (1):4-5.
[6]李孔真.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解析.教育与职业,2006(4).
[7]潘懋元.中国高职教育走向[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1).
[8]吴福生.对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若干政策性建议.职业技术教育.2000(36).
作者简介:和树云(1984.11-),女,山东新泰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 政策 分析
一、我国高职教育主要政策的演进
第一,改革开放后至上世纪九十年代:高职教育政策提出,高职教育走上探索之路。以短期职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为主要形式的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与经验积累过程中,教育政策逐渐从对高职教育的宏观指导转向对其领导体制、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等基本问题的关注,为今后高职教育政策的调整与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第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高职教育政策繁荣,高职教育改革盛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第三,本世纪初至今:高职教育政策趋于稳定,高职教育关注内涵建设。高职教育在与社会需求的反复磨合中逐渐总结了自身的问题与经验,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与根本任务,高职教育政策在经历了提出、探索、调整、改革等多个回合之后从本世纪初开始逐渐趋于理性与稳定,更加关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强调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2]这一阶段通过了一系列的政策文本,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的正式到来。
二、从教育大众化角度分析中国高职教育政策
美国伯克利大学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 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后阶段是走向学习社会, 要达到学习社会, 就必须通过大众和普及这两个阶段。因此,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质量的提高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需和必然。自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招生数和在校生数, 都以3倍甚至4倍的速度增长"[3], 2006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500万人, 毛入学率提高到22%"[4]。
潘懋元指出,中职教育逐渐为高职教育所取代,实际上也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功经验。[5]自20 世纪中期以来,职业教育出现"高位移"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职业技术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层次,涌现了社区学院、短期大学、多科性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正是由于大量的职业技术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层次,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流是应用性技能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纵观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可以发现,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点既不是研究生教育也不是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而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共同经验。[6]
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教授认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起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他指出,调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发展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除了培养高精尖的学术性研究人才,更多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是结构调整,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的认识和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建议
在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或具体的工作安排与指导,使得某些政策内容仅仅是一些文字,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回应与实施。正如潘懋元所指出的:"现在某些政策措施与战略方针不配套,不是战略方针指导政策措施,而是政策措施阻碍战略方针的实现。" [7] 高职教育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政策环境。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已趋于稳定,开始关注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但是,现行高职教育政策依然忽略教育公平的问题,特别是对财政政策、贫困生资助、人才选拔制度等方面关注不够。为此,政府应针对高职教育的宏观问题开展研究,制定出整体发展与调控政策,以科学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构建高职院校办学的管理平台。二是完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的制度化建设。三是大力推进高职教育的集团化建设,探索校企合作的制度化途径。四是完善法规政策,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8]
第二,加强教学系统建设,注重顶岗实习保护工作。高职教育改革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完整人才。
第三,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实施新一轮专项计划。在加大中央财政专项投入的同时,发挥好两个政策导向作用,即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政策导向,强化各级政府加大高职教育投入的政策导向。要完善机制,确保高职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和奖学制度的有效运作。
第四,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高职院校的全面优质发展。在示范院校建设取得成效后,要在政策上促进各类高职院校发展的公平性,要对其它高职院校也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促进院校间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的互通和交流,从而促进各类高职院校的均衡发展,保证公共财政投入取得相应效果。
第五,实施品牌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增强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建议开展品牌高职院校建设工程,重点选择一批在模式转型、机制创新、多元变革方面具有代表性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示范高职院校。
第六,推进高职教育管理机制和体制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框架。在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取得基本成功之后,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与投入机制,以及高职院校领导体制有可能成为改革重点。
参考文献:
[1]张志军.试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模式的特征.职教论坛,2004(4).
[2]王雪娟,牛白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演进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9(3).
[3]张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4]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2007-3-17.
[5]潘懋元. 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序[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 (1):4-5.
[6]李孔真.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解析.教育与职业,2006(4).
[7]潘懋元.中国高职教育走向[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1).
[8]吴福生.对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若干政策性建议.职业技术教育.2000(36).
作者简介:和树云(1984.11-),女,山东新泰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