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智障儿童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服务于生活。特殊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智障儿童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智障儿童能够把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经验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基础,而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缺乏,因此,他们学习起来比普通的儿童困难得多。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让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呢,以下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智障儿童;数学;生活
一、引导智障儿童在生活中学数学
1.利用身边资源学数学
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所说:“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数学素养。我们教师教给智障儿童的知识,也不能仅仅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我们要将教材作为智障儿童学习的基本线索,把课本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开发丰富多彩的,与智障儿童生活背景相关的各类课内外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例如,学习《比高矮》,笔者让智障儿童和周围的同学、物体去比较;学习《数的分成》,笔者让学生上台排成两队看有几种排法,从而掌握数的几种不同分成;又如,利用班上男、女生人数,各个班级的人数,学生带自家的全家福等取之简单、用之有趣的现实资源,让学生来学习数前概念——比多、比少、一样多,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加、减法的意义,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源编简单的应用题等。这样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有趣味,就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2.创设生活情境学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深,因此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充分调动智障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连加》时,笔者用课件创设了周六专车沿途分点接年段学生参观科技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求出每到一站时车上的人数是多少,并列综合算式计算,学生就不难说出连加的算式了,同时对连加的意义有了真正的理解,并为连减的学习做铺垫。
3.在生活体验中学数学
很多智障儿童认为:“学数学就是通过解题求得一个结果。”他们学习数学时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缺乏生活体验,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只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题型训练,即使在课堂上数学技能掌握较好的智障儿童,面对一些现实的数学问题也常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据观察,在小学阶段有许多智障儿童不知道一千克究竟有多重,一棵树大约有多高,一层楼房有几米,一小时和一分钟区别有多大。因为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没有经历体验,智障儿童就无法形成感知。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吗?在中小学阶段,智障儿童学习的大量数学知识均来源于生活。
例如,学习《认识时》和《认识分》时,初步建立学生的时、分时间观念是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张作息时间表,早上7:00吃早餐,8:00进教室,中午11:00放学吃午餐……晚上9:00睡觉,还让学生亲身体会1分钟你能做哪些事的数学活动,如1分钟能跳几下绳子,能从1数到几,能拍几下皮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智障儿童有了亲身体验,不仅在内心中建立了1分钟的时间概念,而且兴趣盎然、充满自信。
二、引导智障儿童在生活中找数学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在生活中找数学,能培养智障儿童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促使他们能自觉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中,笔者引导智障儿童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的图形,学生们纷纷说出,桌子的面是长方形,电视机的面是正方形,车轮的面是圆形,红领巾的面是三角形等等。有智障儿童说:“生活中有许多图形”。其实,我们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只要我们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不断激发智障儿童在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的情趣,数学也就会自然地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
三、引导智障儿童在生活中做数学
弗莱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做数学就是要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一些与数学相关的问题,让智障儿童走进生活,努力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时,我给智障儿童创造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面包5元钱,买1个面包要多少钱?2个呢?……20个呢?通过这个情境,充分让智障儿童经历了没有发明乘法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有多麻烦。由于没有学乘法只能用加法计算,我还记得当写20个5相加的时候,有几个智障儿童不写了,他们说:“好麻烦哦!好累哦!不想写了。”在这个时候教学乘法就显得水到渠成,不仅能使智障儿童深刻地理解乘法,而且能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活动不仅把数学请到了生活中,还让智障儿童在实践中理解了数学、发展了数学,也学会了做数学。
四、引导智障儿童在生活中用数学
学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我们应及时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
例如,学了《简单统计》后,把所学的知识与出勤情况相结合,让智障儿童对年段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设想一下如何提高出勤率;经过这个活动,智障儿童的想法很多。他们分别提出各种建议:多喝水、注意营养、多锻炼身体、早睡早起等。学了《分类》后,让智障儿童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自己的书包;学了《认识元、角》后,要求智障儿童和家长购物时帮家长计算物品的价格;学了《测量》后让智障儿童自己量身高、胸围、腰围等等。像这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的现实问题有很多,只要教师用心挖掘,就会使智障儿童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只有从生活入手,创设贴近智障儿童实际的生活情境,不断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智障儿童乐于探究,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会让数学从此变得不再枯燥。
参考文献:
韩冰.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新思考网,2007.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特殊教育学校)
关键词:智障儿童;数学;生活
一、引导智障儿童在生活中学数学
1.利用身边资源学数学
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所说:“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数学素养。我们教师教给智障儿童的知识,也不能仅仅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我们要将教材作为智障儿童学习的基本线索,把课本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开发丰富多彩的,与智障儿童生活背景相关的各类课内外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例如,学习《比高矮》,笔者让智障儿童和周围的同学、物体去比较;学习《数的分成》,笔者让学生上台排成两队看有几种排法,从而掌握数的几种不同分成;又如,利用班上男、女生人数,各个班级的人数,学生带自家的全家福等取之简单、用之有趣的现实资源,让学生来学习数前概念——比多、比少、一样多,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加、减法的意义,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源编简单的应用题等。这样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有趣味,就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2.创设生活情境学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深,因此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充分调动智障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连加》时,笔者用课件创设了周六专车沿途分点接年段学生参观科技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求出每到一站时车上的人数是多少,并列综合算式计算,学生就不难说出连加的算式了,同时对连加的意义有了真正的理解,并为连减的学习做铺垫。
3.在生活体验中学数学
很多智障儿童认为:“学数学就是通过解题求得一个结果。”他们学习数学时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缺乏生活体验,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只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题型训练,即使在课堂上数学技能掌握较好的智障儿童,面对一些现实的数学问题也常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据观察,在小学阶段有许多智障儿童不知道一千克究竟有多重,一棵树大约有多高,一层楼房有几米,一小时和一分钟区别有多大。因为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没有经历体验,智障儿童就无法形成感知。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吗?在中小学阶段,智障儿童学习的大量数学知识均来源于生活。
例如,学习《认识时》和《认识分》时,初步建立学生的时、分时间观念是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张作息时间表,早上7:00吃早餐,8:00进教室,中午11:00放学吃午餐……晚上9:00睡觉,还让学生亲身体会1分钟你能做哪些事的数学活动,如1分钟能跳几下绳子,能从1数到几,能拍几下皮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智障儿童有了亲身体验,不仅在内心中建立了1分钟的时间概念,而且兴趣盎然、充满自信。
二、引导智障儿童在生活中找数学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在生活中找数学,能培养智障儿童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促使他们能自觉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中,笔者引导智障儿童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的图形,学生们纷纷说出,桌子的面是长方形,电视机的面是正方形,车轮的面是圆形,红领巾的面是三角形等等。有智障儿童说:“生活中有许多图形”。其实,我们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只要我们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不断激发智障儿童在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的情趣,数学也就会自然地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
三、引导智障儿童在生活中做数学
弗莱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做数学就是要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一些与数学相关的问题,让智障儿童走进生活,努力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时,我给智障儿童创造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面包5元钱,买1个面包要多少钱?2个呢?……20个呢?通过这个情境,充分让智障儿童经历了没有发明乘法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有多麻烦。由于没有学乘法只能用加法计算,我还记得当写20个5相加的时候,有几个智障儿童不写了,他们说:“好麻烦哦!好累哦!不想写了。”在这个时候教学乘法就显得水到渠成,不仅能使智障儿童深刻地理解乘法,而且能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活动不仅把数学请到了生活中,还让智障儿童在实践中理解了数学、发展了数学,也学会了做数学。
四、引导智障儿童在生活中用数学
学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我们应及时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
例如,学了《简单统计》后,把所学的知识与出勤情况相结合,让智障儿童对年段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设想一下如何提高出勤率;经过这个活动,智障儿童的想法很多。他们分别提出各种建议:多喝水、注意营养、多锻炼身体、早睡早起等。学了《分类》后,让智障儿童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自己的书包;学了《认识元、角》后,要求智障儿童和家长购物时帮家长计算物品的价格;学了《测量》后让智障儿童自己量身高、胸围、腰围等等。像这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的现实问题有很多,只要教师用心挖掘,就会使智障儿童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只有从生活入手,创设贴近智障儿童实际的生活情境,不断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智障儿童乐于探究,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会让数学从此变得不再枯燥。
参考文献:
韩冰.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新思考网,2007.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