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讨”式教学的策略探究与实施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e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探讨式”教学就是要以问题为核心,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探究问题、学生讨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新的问题,这样一个逐步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质疑精神,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解惑,最终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品质。
  笔者根据课程目标、教学要求,基于“问题探讨”,设计了《雷雨》一课的教学,供读者讨论。
  一、基于整体阅读,引导学生整理相关资料并对文本进行仔细研读,获得初步感知。
  《雷雨》在苏教版教材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专题,教材呈现方式为“问题探讨”。苏教版《教学参考书语文必修四》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讨论”。戏剧《雷雨》是曹禺经过长达5年的时间进行构思并于1933年创作完成的。戏剧和其它文学样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矛盾冲突,在这部戏剧中,既有人物关系上的冲突,又有阶级的冲突,还有情感的冲突。剧情冲突紧张激烈有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复杂。作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苏教版必修四仅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这就给我们分析人物特点、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内心世界带来了难度。
  语文阅读分为泛读和精读,对一些经典名篇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精读,精读需要学生能对文章作全面而深入地仔细研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对文本精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问题,展开讨论,同时,要求学生能提出一点自己的想法和疑惑。而问题意识正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为了达到课上学生对这部戏剧有一定理解深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先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作者介绍、《雷雨》写作背景等内容。再对《雷雨》进行整体阅读,特别是这部戏剧原版中的序幕、尾声和《序》。同时,寻找不同时期名家对这部剧所作的评论,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雷雨》、理解曹禺。
  二、基于问题,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文本的解读。
  问题情境是课堂中教师预设了的适合学生认知的问题,从而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动力的一种课堂氛围。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坚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期待、阅读需求以及理解文本表达这三个基础上进行展开。同时,多个问题之间要注意问题的节奏,做到缓疾有致、张弛有度。教学中,要以一个主线问题为基础,教师对于此问题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其他多个问题围绕主线问题展开,为主线问题服务。同时,也要注意问题之间的互补关系、递进关系。教学时两者互为补充、互相充实,并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情感认知体系。
  基于整体阅读,在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基础上,笔者从“冲突”入手,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把文本的学习化为由浅入深的问题进行展开。从显而易见的冲突来提出问题,即⑴文中的人物关系是怎么样的?你能找到哪些反映人物冲突的文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顺人物关系后,画出了人物关系表,为下面教师引导学生认知其它冲突奠定了基础。然后,教师再次提出观察文本的视角,即⑵人物阶级上是平等的吗?从而引出剧中人物关系的冲突。剧中,作为资本家的周朴园和工人阶级代表鲁大海之间的冲突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阶级冲突。这时候,教师可以构建问题,周朴园得知鲁大海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时,他是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周朴园的态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思考。在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他的儿子后,仍因为自己的利益,否认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这种矛盾冲突,让周朴园的自私、狠毒表现得一览无余。这个时候,教师又提出⑶,剧中的情感冲突有哪些呢?周朴园与侍萍的情感冲突,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封建束缚关系,蘩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感情纠葛等各种无法解开的命运悲剧的理解,这样的问题提出,让学生有能力参与讨论,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推向高潮。这三个问题的递进,让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剧中人物,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拷问,体会“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之,提出的问题要以能激起学生讨论的欲望为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三、基于学生认知,通过序列问题,把文本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化、把学生的认知进行升华。
  戏剧中涉及到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可分析的内容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教材编写意图、基于学生基本学情,有目的的安排教学活动。并对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设。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多角度发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人物内心,最终教会学生从什么角度切入主线、沿着什么样的方向进行思考。
  学生在学习《雷雨》的过程中,在认识了周朴园泯灭人性的种种行为后,对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情感问题及种种冲突特别感兴趣。而这个时候,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付出过真情吗?你的根据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的提出,正与课程标准中“品味語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要求相吻合。
  学生讨论,在周朴园得知四凤的妈来自无锡后,主动聊起发生在梅家的事,表达了对鲁侍萍的一种“怀念”。还有的学生更是挖掘出:年青时的周朴园不顾封建礼俗,大胆追求鲁侍萍,如果说周朴园只是玩玩的话,那么,当时找到比鲁侍萍更美丽、更年轻的女子也是很容易的。更何况,如果周朴园对鲁侍萍只是一时的消遣的话,那也没有必要等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再把她赶出周家。而实际上,真正把鲁侍萍赶出周家的是周家的老太太。当周朴园认出鲁妈就是三十年前的鲁侍萍的时候,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哦,侍萍!(低声)是你?”这样细腻的描写,反映了周朴园内心瞬间的激动。这些都说明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爱着鲁侍萍的。
  教师这个时候提出:当鲁侍萍被彻底认出来后,周朴园又以“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来逼问侍萍,最后他想用给钱的方式让鲁妈离开。周朴园爱着鲁侍萍,又怎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周朴园在认出鲁侍萍前后表现上的反差反映出周朴园的一种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样的问题提出来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认识人物的心理,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作品含意。   学生在经过认真精读相关文本以后,认识到:周朴园在鲁侍萍被赶出周家后,先是被安排娶了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这个小姐抑郁而死后,又与现在的太太蘩漪结婚。这两次婚姻都是周朴园被安排的婚姻,同时,也是很不幸福的婚姻。此时的周朴园内心深处非常怀念自己的初恋——侍萍,那时的侍萍美丽、温柔、贤惠,周朴园用三十年的时间,无数次的在内心描绘了一个完美的鲁侍萍,并通过房间的摆设、衬衫、生日等形式把侍萍“幻象”地活在自己的内心里。而当三十年后的鲁妈站在周朴园的面前,并且就是“死”去“活”来的侍萍时,周朴园无法接受内心的精神爱人就是面前又丑又老、历经沧桑的老妇人鲁妈,现实让幻象被毁灭。同时,周朴园又是一个自私、冷酷、老谋深算的资本家,他马上开始盘算着这时候鲁侍萍的出现,是不是有其他什么目的,有没有对其产生威胁。激烈的心里矛盾让周朴园愤怒了,他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通过安排学生反复朗读台词和指读、品析关键台词,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内心,分析人物的潜台词,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了周朴园的“侍萍情结”。
  这个时候,教师提出问题:鲁侍萍有没有“朴园情结”呢?你从哪些关键字句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文本。
  当鲁侍萍知道周家的老爷就是周朴园后,鲁侍萍说到“那时候,我还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又通过五件绸衬衣,梅花补的窟窿以及梅花边上绣的“萍”字等来引导周朴园认出自己。这是人对自己曾经喜欢过的人在三十年后再见面的一种人性的怀念,这是情不自禁的。同时,也折射出受封建思想束缚的鲁侍萍对周朴园的一种“心存幻想”。当周朴园说“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的时候,鲁侍萍崩溃了,她内心以为周朴园通过房间的摆设、衬衫等是对她的眷恋,是对她被逼致“死”的一点负罪感,结果却令她非常失望,所以她说道:“不是我要来的。”“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些文本的描述都反映了鲁侍萍是有“朴园情结”的,但最终是痛苦的“朴园情结”。
  教师在学生理解两个“情结”以后,追问:这样看来,周朴园是十分自私的,也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这样的问题提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思考、分析人物性格造成的原因。
  有的同学认为周朴园还是有点温情的,因为他还为鲁侍萍的后半生考虑,给了她五千块钱的支票。在鲁侍萍离开周家以后,还准备给她汇20000大洋,要知道,周朴园是一个非常吝啬的人,如果说,要让鲁侍萍离开周家而给了她五千块钱的话,那他完全没有必要再寄出20000大洋过去,这样做只能说明周朴园的内心还是温热的。并且,在鲁侍萍提出要见儿子的时候,还是让鲁侍萍见了周萍。后来,又安排年老的鲁侍萍住进了自己的医院,又不自觉的走进了她的房间,这些都说明了周朴园是真诚的,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温情的。
  基于以上问题的讨论,教师提出:这样看来,周朴园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这样一个矛盾是谁造成的?从而引发学生对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形成背后更深层次原因的探究。
  三十年前赶走鲁侍萍的是深受封建传统影响的周母,而周朴园是在这样一个封建家庭中长大的少爷,他的内心爱着当年那个美丽的侍萍,但最终还是始乱终弃,这正是封建传统包办婚姻造成的,而周朴园注定的悲剧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埋下了,这样的一个少爷也是封建传统的受害者。周朴园的一生是不幸的,他有他的恶,但他也是一个可怜人。
  “问题探讨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就能带着主线问题进行文本研读,使学生对文本的立意有一个初步的理解。课堂上,教师在主线问题的驱使下,带领学生围绕主线问题进行讨论。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生成,让学生参与到研读和理解文本中来,把问题提在学生的情绪和认知的范围内,让学生在精神上能够触及问题,引导學生思考,把模糊的问题清晰化,从而更好的把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化和拓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鉴赏水平,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实现语文学习为学生的“健康生活”服务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崔益林.这样的结尾,可信吗?——语文教材中关于实然与应然问题的探讨.[J].中学语文(上旬刊),2015(5).
  [2]董健.语文课的灵魂: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韩军老师《雷雨》公开课的一点献疑[J].语文教学通讯,2016(4).
  [3]袁海锋.周朴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
  [4]吴泓.“当年海上惊雷雨”——《雷雨》主题研讨课教学案例分析[J].语文学习(上旬刊),2017(1).
  [5]曹禹.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清)王夫之说:“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什么是立意?立意,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阐明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作文的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石壁》)人们看待同一个事物,由于各自的思想立场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会不同。作文的立意
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根据人教版教材的设计,从高一下学期起,以议论文的写作为主,而高一上学期,还是延续初中的记叙文写作。为使学生在一学期的记叙文写作中得到有效训练,切实取得情感表达水平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笔者在以往尝试的基础上,把叙事与想象能力的训练作为重点,有意识地依托教材中的历史题材,设计出一系列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随笔写作训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对于形式众多、审题难度高的各类作文题,源自
语文教育家李镇西主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对理解到的意义作出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将阅读与生活联系,用生活诠释阅读,用阅读影响生活,启发学生去理解作品并思考生活。  这种将眼光投注到阅读者的生活的导读方法,我在阅读《大地上的事情》时候进行了实践。  我计划读这本书三次,三次阅读这本书我所指向的阅读者是:我;我和我的女儿;我和我的学生。  一读:老师读,让文本与现实生活对话,读出情怀。老师自己阅读
阅读教学在追求“诗意”“真”时,于“趣”之处展现灵动之美,课堂艺术灵动之美的着力点应是兴趣、情趣、意趣、理趣、雅趣。   一、兴趣:体味言语,放飞心中性灵   以言语为媒介作为学生兴趣的触发点,让学生主体能动地参与,通过对“他人的世界(阅读)”,让学生在体味言语过程中,扩展自己的世界,放飞心中性灵,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己世界。如《青玉案·元夕》教学片断。   师:词的下片写了一个女子?其他同学有什么
台湾诗人痖弦曾说过一个故事:有一年,痖弦、郑愁予和其他几个诗人到风景区大贝湖游玩。远远的看到湖边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禁止的鱼”。痖弦说:“这是现代诗的语言呀!”但走近一看,原来不是“禁止的鱼”,而是“禁止钓鱼”。痖弦说:“禁止的鱼”是美丽的诗歌,而“禁止钓鱼”却变成庸俗的散文了。”[1]  究其原因,可能“禁止钓鱼”只是告诉人们不许在这里钓鱼。表意明确,但无内涵,无深意。而“禁止的鱼”则引发了我
言语交际是表达人物内心,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带有一定指向性的活动。对于听话人来讲,交际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听话人需要通过说话人表达的信息,结合交流语境,推断说话人的意图。在一般的语言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之间的互动本应自始至终保持自身的同一性,有问必答,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会设置一定程度的关联障碍,让听话人选择不回答,甚至回避、回绝,或答非所问,意图传递出言语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根据四大核心素养目标来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教学。从高中教材看,人教版必修5中第三单元是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粤教版必修4中第二单元有书评、美学随笔等;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中专门设有学术论文、书评等单元;苏教版必修3
李商隐的《锦瑟》一直以来备受各大高中版本教材的青睐[1],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回避的经典篇目之一。而《锦瑟》一诗自古至今以主旨朦胧而备受方家研究议论,历来亦未得一个确切的定论。元好问有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而对于诗歌鉴赏基础薄弱的高中学生来说,《锦瑟》里出现的意象所构成的幽眇深远的意境,更成为他们理解这首诗主旨的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关
温晖明,浙江省长兴县夹浦镇中学教师。  朱光潜先生说:“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那么我想,标点符号应该就是美术中一处艺术留白。标点符号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它隐在文中的细微之处,默默地承载着许多的语义和情感信息,它一直是“以无形之言传无尽之意”。它为我们的个性阅读、发散想象提供了无限宽广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若能将眼光投向那些看似细枝末节的标点,借助标点巧妙解读文本,往往会有意外的惊
2000多年来,中国文人在现实中受到挫折后,往往喜欢退回到庄子,幻想清静无为,作逍遥游。鲁迅就曾说过,我们挂孔夫子的招牌,却都是庄子的私淑弟子。李泽厚也说,中国文人表面上是儒家,其实骨子里都是庄子。为什么说中国文人骨子里都是庄子,都渴望作逍遥游呢?为了更好的理解《逍遥游》这篇课文,我在讲述之前先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庄子的人生哲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面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楚威王闻庄周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