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校就业难现象十分普遍,据统计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00万,被称为“更难就业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新形势高校应如何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高校是否能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者,但是现在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脱节、只注重修满课程规定的学分,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质量。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思想教育
思想属于意识范畴,意识对于社会发展具有能动作用,高校要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收到实际效果,就要经常调查分析他们的思想情况,加强预见性和针对性。要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正确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分析批评有影响的错误思潮,以正确地有说服力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开展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和生动活泼的讨论来掌握马克思主义,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2、改进教学模式
高校应大力推行研究性教学,做到“教学与研究相统一”教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把对“问题”的思考、剖析、解决过程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提高质疑、析疑和解疑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锻炼,培养能说会做的能力。在教学管理上,实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双循环互动教学模式,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现场获取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两大平台与专业方向、技能教育两大模块,在课程平台和模块上做充足的准备,不同的专业由相应的课程平台和模块合理构成,设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科学比例。在实践教学上,建立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开放管理和运行制度。允许学生在指导性培养计划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实践。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人才。青年学生要虚心地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習,并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群众和社会服务。
3、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高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以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质量的知识质量观,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社会活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要搞好教学内容方法和学生成绩评定的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创新学分及创新实践学分,将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相关竞赛所取得的成果纳入教学管理,并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替代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学分。
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凡在各项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取得科技成果、发表科技论文、获得专利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免试推荐研究生和评优、颁发奖学金等方面都应给予倾斜。这些机制的建立,可在激励学生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4、认真培养学生骨干队伍。
要举办业余党校团校、马克思主义著作读书班,鼓励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采的学术、文化、体育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总之,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形成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学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有利于个性发展。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青等.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校企联合构建“实践技能+定岗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价值工程,2011,04
[2] 蔡彬彬。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海外第二校园经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9):119-120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高校是否能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者,但是现在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脱节、只注重修满课程规定的学分,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质量。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思想教育
思想属于意识范畴,意识对于社会发展具有能动作用,高校要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收到实际效果,就要经常调查分析他们的思想情况,加强预见性和针对性。要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正确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分析批评有影响的错误思潮,以正确地有说服力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开展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和生动活泼的讨论来掌握马克思主义,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2、改进教学模式
高校应大力推行研究性教学,做到“教学与研究相统一”教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把对“问题”的思考、剖析、解决过程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提高质疑、析疑和解疑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锻炼,培养能说会做的能力。在教学管理上,实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双循环互动教学模式,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现场获取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两大平台与专业方向、技能教育两大模块,在课程平台和模块上做充足的准备,不同的专业由相应的课程平台和模块合理构成,设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科学比例。在实践教学上,建立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开放管理和运行制度。允许学生在指导性培养计划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实践。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人才。青年学生要虚心地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習,并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群众和社会服务。
3、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高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以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质量的知识质量观,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社会活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要搞好教学内容方法和学生成绩评定的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创新学分及创新实践学分,将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相关竞赛所取得的成果纳入教学管理,并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替代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学分。
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凡在各项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取得科技成果、发表科技论文、获得专利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免试推荐研究生和评优、颁发奖学金等方面都应给予倾斜。这些机制的建立,可在激励学生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4、认真培养学生骨干队伍。
要举办业余党校团校、马克思主义著作读书班,鼓励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采的学术、文化、体育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总之,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形成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学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有利于个性发展。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青等.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校企联合构建“实践技能+定岗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价值工程,2011,04
[2] 蔡彬彬。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海外第二校园经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9):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