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将我院2007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I组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输注进行溶栓,II组患者在I组患者的基础上,使用左旋精氨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5天后血管再通情况,同时统计两组患者1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I组患者55例,血管再通48例,1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6例,死亡1例;I组患者55例,血管再通31例,心脏事件发生14例,死亡5例,II组患者各指标均优于I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心肌梗死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患者血管再通率增加,死亡率降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心肌梗死;尿激酶;左旋精氨酸;溶栓治疗
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疾病发生迅速,有濒死感,临床死亡率较高。目前,临床多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溶栓能够使患者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进而使心肌再灌注[1],从而减少心肌的坏死面积,有效提高改善患者的预后,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我院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采用尿激酶联合左旋精氨酸,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的诊断标准,并符合溶栓治疗适应症。将110例患者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I组患者55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在49~73岁之间,平均(63.99±2.75)岁。患者梗死部位包括广泛前壁11例,下壁9例,前间壁14例,前壁6例,正后壁10例,右室壁5例,患者从发病到入我院治疗时间在0.5h~6h之间,平均(2.11±0.37)h。II组患者5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在47~74岁之间,平均(64.11±2.98)岁。梗死部位为广泛前壁12例,下壁8例,前间壁13例,前壁7例,正后壁11例,右室壁4例,患者从发病到入我院治疗时间在0.5h~5h之间,平均(2.05±0.44)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入院治疗时间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立即给予吸氧、止痛、镇静,并给予心电监护。检查患者18导联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凝血时间及心肌酶等指标。
I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尿激酶治疗,药物剂量为150万U,融入100ml盐水中,在30min内滴完,溶栓后12小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每日两次,每次1mg/kg。连续治疗5d。
II组患者在I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左旋精氨酸治疗,剂量为200mg/kg。连续治疗5d。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5天后血管再通情况,同时统计两组患者1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II组患者55例,血管再通48例;1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6例,包括梗死后心绞痛2例,再发心肌梗死1例,严重心律失常2例,肺水肿1例;死亡1例。
I组患者55例,血管再通31例;心脏事件发生14例,包括梗死后心绞痛4例,再发心肌梗死2例,严重心律失常5例,肺水肿2例,出血1例;死亡5例。
II组患者各指标均优于I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各指标均统计结果均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1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及死亡率比较[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的血栓形成,造成心肌供血的急剧不足,进而引起心肌的严重缺血所导致的疾病。治疗此疾病的最有效方法,是为患者早期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2]。尽早为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恢复患者的心肌再灌注,使心肌梗死的面积缩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冠脉再通率,对降低死亡率有较好作用。
尿激酶是临床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其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能够与血管内纤溶酶原结合,激活其形成纤溶酶,通过促进纤维蛋白分解以溶解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药物自身并无抗原性,且半衰期较短,一般在10~15min,对新鲜血栓的溶栓效果较好,因此在发病6小时内为患者治疗有显著疗效。
我院的本次试验对110例患者分别给予尿激酶、尿激酶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经过对血管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死亡率的总结比较,得出:使用尿激酶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患者血管再通率较高、心肌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低,其与单纯使用尿激酶的患者组比较,差异较大,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心肌梗死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患者血管再通率增加,死亡率降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代荣,刘宏. 尿激酶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0, 26 (11)
[2]赵宇卉,陈还珍,王兆宏等. 7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尿激酶溶栓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5 (12)
【关键词】 心肌梗死;尿激酶;左旋精氨酸;溶栓治疗
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疾病发生迅速,有濒死感,临床死亡率较高。目前,临床多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溶栓能够使患者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进而使心肌再灌注[1],从而减少心肌的坏死面积,有效提高改善患者的预后,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我院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采用尿激酶联合左旋精氨酸,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的诊断标准,并符合溶栓治疗适应症。将110例患者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I组患者55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在49~73岁之间,平均(63.99±2.75)岁。患者梗死部位包括广泛前壁11例,下壁9例,前间壁14例,前壁6例,正后壁10例,右室壁5例,患者从发病到入我院治疗时间在0.5h~6h之间,平均(2.11±0.37)h。II组患者5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在47~74岁之间,平均(64.11±2.98)岁。梗死部位为广泛前壁12例,下壁8例,前间壁13例,前壁7例,正后壁11例,右室壁4例,患者从发病到入我院治疗时间在0.5h~5h之间,平均(2.05±0.44)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入院治疗时间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立即给予吸氧、止痛、镇静,并给予心电监护。检查患者18导联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凝血时间及心肌酶等指标。
I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尿激酶治疗,药物剂量为150万U,融入100ml盐水中,在30min内滴完,溶栓后12小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每日两次,每次1mg/kg。连续治疗5d。
II组患者在I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左旋精氨酸治疗,剂量为200mg/kg。连续治疗5d。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5天后血管再通情况,同时统计两组患者1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II组患者55例,血管再通48例;1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6例,包括梗死后心绞痛2例,再发心肌梗死1例,严重心律失常2例,肺水肿1例;死亡1例。
I组患者55例,血管再通31例;心脏事件发生14例,包括梗死后心绞痛4例,再发心肌梗死2例,严重心律失常5例,肺水肿2例,出血1例;死亡5例。
II组患者各指标均优于I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各指标均统计结果均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1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及死亡率比较[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的血栓形成,造成心肌供血的急剧不足,进而引起心肌的严重缺血所导致的疾病。治疗此疾病的最有效方法,是为患者早期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2]。尽早为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恢复患者的心肌再灌注,使心肌梗死的面积缩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冠脉再通率,对降低死亡率有较好作用。
尿激酶是临床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其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能够与血管内纤溶酶原结合,激活其形成纤溶酶,通过促进纤维蛋白分解以溶解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药物自身并无抗原性,且半衰期较短,一般在10~15min,对新鲜血栓的溶栓效果较好,因此在发病6小时内为患者治疗有显著疗效。
我院的本次试验对110例患者分别给予尿激酶、尿激酶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经过对血管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死亡率的总结比较,得出:使用尿激酶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患者血管再通率较高、心肌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低,其与单纯使用尿激酶的患者组比较,差异较大,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心肌梗死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患者血管再通率增加,死亡率降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代荣,刘宏. 尿激酶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0, 26 (11)
[2]赵宇卉,陈还珍,王兆宏等. 7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尿激酶溶栓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