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评价兴趣是推动认识的机制,是学习的动力,固然教学的成功与否与他们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方法有关,但也与兴趣不可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教学是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
一、新旧知识的联系可激发兴趣
例如讲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时,教师可提出“一个三角形在放大镜下看是否放大了”的问题,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进而得出放大镜可以把图形放大,但角度不变的结论。如此用放大镜可以把新旧知识相联系,学生就容易懂得满足相似的两个条件: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二、求知的欲望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都是采用新旧联系,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我们引入新的问题时,应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有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命题时,学生的直觉回答都是真命题,觉得很容易就能推理出,而教师回答的“错误,此命题是假命题”一说出来,定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会聚精会神听完讲解,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联系实际、联系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如学习黄金分割时,教师提问:“芭蕾舞演员跳舞时,为什么要踮起脚尖。”“报幕员报幕时,站在舞台的哪个位置最佳?”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很感兴趣,有兴趣探个究竟。这样,在教师讲解黄金分割的原理时,在探索新知时,也不会感到枯燥、索然无味了。学生不仅从理论上达到了理解掌握的目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的同时,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又如在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内容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测量一棵树的高度”。这个问题不同于传统的数学问题,这是一个和实际生活有关系的问题,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会从原理、精确性、操作可行性等多方面来考虑问题。同时,也会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通过书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之妙。再如在学习“加权平均数”时,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情境,比如竞选班级干部的方法,对几位候选人可从组织能力、学习成绩两方面进行打分,如果选出学习委员应选哪位同学,若选出班长又应选出哪位同学呢?如果两位同学的总分是相同的又应怎样选拔呢?这个问题必会引起学生深刻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这个情境离学生很近,他们甚至会联系到自己,所以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自然,学生对解决的方法及新知识的产生会顺理成章地得到:根据要选的角色区分两个选项的重要程度,赋予两个选项所占不同的比例,这就是所说的“权”。可见,枯燥的知识放在生活化的背景下讨论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之上,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四、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教育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以学论教的理念已越来越走进我们的心中,我们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思维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当前,关注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对于教学效果、学习效果来说,也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在学习平面镶嵌的知识时,教师导入:同学们已经对用一种正多边形、两种正多边形平面镶嵌的情况进行了探讨,那么同学们对平面镶嵌的关键问题真的理解了吗?由此教师设计一个情境:假如你手中没有正多边形地砖,你还可以用什么多边形地砖铺设地面呢?这时,学生们会利用手中的图形和前面所学的知识得出的结论进行热烈探讨。在思想方法碰撞、观点补充、合作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能力欠缺、平时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会受益匪浅,集体的感召力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同伴互助更能使他们突破学习和理解的障碍。又如在加权平均数这一课中,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形式,以4个小组为单位,就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习题质量反馈等几方面进行打分,最后请同学参与到做评委的角色中来,分析哪个小组为胜。这时,他们会就自己小组的具体情况,赋予每项不同的比例,更加理解了“权”的意义。因此,陈旧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学知识的特点进行推陈出新,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产生学习的动力,恰到好处地为教学服务。
五、教师的评价会影响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眼中,教师的地位有一定的权威性,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激励会造就一个人,相反挫伤和打击会摧毁一个人的斗志。所以,教师的评价应讲究方法和技巧。比如对比较落后的同学,可从发现他的一点进步入手,有时可刻意地铺设一些阶梯,如提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回答后给予肯定,以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同时,教师的评价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习的动力能成为愉快、自主的动力,这样,教师的评价就真的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学生将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否则就会将学习和作业视为负担。同时,学生有了兴趣,即使再苦再累,看似单调、枯燥的学习,即使占用了他们的娱乐、休息时间,也会欣然从事,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教师应把这点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利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他们内在的动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常州市花园中学)
一、新旧知识的联系可激发兴趣
例如讲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时,教师可提出“一个三角形在放大镜下看是否放大了”的问题,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进而得出放大镜可以把图形放大,但角度不变的结论。如此用放大镜可以把新旧知识相联系,学生就容易懂得满足相似的两个条件: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二、求知的欲望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都是采用新旧联系,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我们引入新的问题时,应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有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命题时,学生的直觉回答都是真命题,觉得很容易就能推理出,而教师回答的“错误,此命题是假命题”一说出来,定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会聚精会神听完讲解,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联系实际、联系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如学习黄金分割时,教师提问:“芭蕾舞演员跳舞时,为什么要踮起脚尖。”“报幕员报幕时,站在舞台的哪个位置最佳?”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很感兴趣,有兴趣探个究竟。这样,在教师讲解黄金分割的原理时,在探索新知时,也不会感到枯燥、索然无味了。学生不仅从理论上达到了理解掌握的目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的同时,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又如在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内容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测量一棵树的高度”。这个问题不同于传统的数学问题,这是一个和实际生活有关系的问题,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会从原理、精确性、操作可行性等多方面来考虑问题。同时,也会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通过书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之妙。再如在学习“加权平均数”时,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情境,比如竞选班级干部的方法,对几位候选人可从组织能力、学习成绩两方面进行打分,如果选出学习委员应选哪位同学,若选出班长又应选出哪位同学呢?如果两位同学的总分是相同的又应怎样选拔呢?这个问题必会引起学生深刻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这个情境离学生很近,他们甚至会联系到自己,所以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自然,学生对解决的方法及新知识的产生会顺理成章地得到:根据要选的角色区分两个选项的重要程度,赋予两个选项所占不同的比例,这就是所说的“权”。可见,枯燥的知识放在生活化的背景下讨论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之上,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四、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教育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以学论教的理念已越来越走进我们的心中,我们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思维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当前,关注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对于教学效果、学习效果来说,也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在学习平面镶嵌的知识时,教师导入:同学们已经对用一种正多边形、两种正多边形平面镶嵌的情况进行了探讨,那么同学们对平面镶嵌的关键问题真的理解了吗?由此教师设计一个情境:假如你手中没有正多边形地砖,你还可以用什么多边形地砖铺设地面呢?这时,学生们会利用手中的图形和前面所学的知识得出的结论进行热烈探讨。在思想方法碰撞、观点补充、合作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能力欠缺、平时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会受益匪浅,集体的感召力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同伴互助更能使他们突破学习和理解的障碍。又如在加权平均数这一课中,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形式,以4个小组为单位,就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习题质量反馈等几方面进行打分,最后请同学参与到做评委的角色中来,分析哪个小组为胜。这时,他们会就自己小组的具体情况,赋予每项不同的比例,更加理解了“权”的意义。因此,陈旧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学知识的特点进行推陈出新,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产生学习的动力,恰到好处地为教学服务。
五、教师的评价会影响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眼中,教师的地位有一定的权威性,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激励会造就一个人,相反挫伤和打击会摧毁一个人的斗志。所以,教师的评价应讲究方法和技巧。比如对比较落后的同学,可从发现他的一点进步入手,有时可刻意地铺设一些阶梯,如提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回答后给予肯定,以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同时,教师的评价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习的动力能成为愉快、自主的动力,这样,教师的评价就真的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学生将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否则就会将学习和作业视为负担。同时,学生有了兴趣,即使再苦再累,看似单调、枯燥的学习,即使占用了他们的娱乐、休息时间,也会欣然从事,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教师应把这点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利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他们内在的动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常州市花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