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面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与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威胁时能够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目前海绵城市已经在城市很多领域得以应用,居住区建设就是其中之一,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景观营造措施,达到有组织排水及收集雨水的效果。文章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海绵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它是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城市中的“海绵体”,使城市具备海绵般良好的“弹性”能力,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缓解自然灾害的威胁,增加城市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能力。遇到降雨时,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如透水路面铺装、城市绿地等,就地或者就近使雨水渗入或汇集到一起,并充分收集起来,经过自然及人工净化处理后,在干旱缺水时可将续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能提高雨水的回收利用率,调节城市水循环,同时防止水资源遭受污染满。由此,海绵城市的运行优势可见一斑,该体系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有力补充和完善优化,将江、河、湖、池等自然水系与下沉式广场、雨水花园、蓄水池、抽水泵、排水管道等人工修建设施结合在一起,足城市排水用水需求。
2、海绵城市理念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2.1 规划引导原则
城市中所有居住区的相关专业规划及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均应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在居住区建设之初就应该将海绵城市的相关内容预先做好规划,然后依据规划进行下一步的工程建设。既体现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又保证了海绵城市在住区中的有效落实。
2.2 和谐共赢原则
充分利用海绵城市与生态景观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特性,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优先使自然生态景观满足排水与海绵城市设施要求,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然后在考虑绿化景观的层次与形式,通过创新景手段使景观既富有美感又具备海绵城市的基本功能,既生态又实用。
2.3 安全实用原则
居住区绿化景观在满足海绵城市设施要求的同时,应以保护居民安全及实用为出发点综合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注重景观建设形式尺度及质量问题,消除安全隐患,满足居民日常使用。
2.4 因地制宜原则
各居住区应根据本次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状况、降水规律、水环境保护及内涝防治要求,结合居住区建设用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海绵城市控制标准,科学规划布置植草沟、下城市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海绵城市设施及组合系统。
2.5 统筹建设原则
居住区完成规划设计后,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应严格落实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等各项规划中有关海绵城市的控制标准及技术要求,统筹建设。海绵城市各项设施应与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3、海绵城市理念在住宅小区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3.1 透水铺装的应用
住宅小区的下垫面过硬,几乎全部都是水泥,使得区域内的原有生态环境与水文特征受到了破坏。为了增强自然的渗透能力,广场与人行步道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透水砖加以铺设,既有助于美化小区的环境,为居民提供有差异的观感,也可促进降水的有效下渗。居住区道路可以采用可透水的沥青进行铺设,也可以使用新型透水混凝土材料,并在其周围铺设植草砖,有利于加大降雨的渗透程度,同时有利于减少径流,增加地下水的含量,降低对路面的冲刷力度。
3.2 绿地的竖向设计
为了将雨水有效收集和净化,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可以更多的考虑下沉是的绿地设计,目前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是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利用居住区低洼地势或人工挖掘形成的浅凹绿地,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多用于屋顶花园、下凹绿地、道路两侧绿带、广场及停车场。它可以利用其中的植被截流雨水、土壤渗滤净化雨水,减少了居住区内部的地表径流,同时使雨水得到保留、净化,以便再利用。目前雨水花园的建造结构主要有蓄水层、覆盖层、植被种植层、人工填料层、排水层组成,每个层级各司其职,以达到渗、蓄、净的功能效果。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采用适合本地生长、适应性强、具有较强去污能力、彰显地方景观特色的乡土植物。此外,在景观规划中要考虑乔木与灌木等不同植物类型在旱季与雨季的景观效果。
3.3 雨水的生态排放
居住区传统的排水方式是通过路面的下水口将雨水径流收集到地下雨水管网排出。这种排水方式效果一般,遇到大雨时排水效率较低。依据海绵城市理念,植草沟作为种植植被的景观性地表沟渠排水系统逐步被应用于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它具有与雨水花园类似的功能,但其主要功能还是以排水、滞水为主,结构上也比较简单,居住区中应用较多的是干植草沟。植草沟在居住区中可以起到确定空间边界、柔化空间界限、减轻界限的冷硬感觉,使整体空间更亲切、景观更加丰富。植草沟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布局位置与设计尺寸,既要从景观的角度考虑,又要满足其本身的功能属性。植草沟在建成后还需要定期维护,包括植物的养护以及沉积物的清理等,确保其视觉景观效果和功能的正常運行。
3.4 水资源的再利用
海绵城市最终效果是将雨水收集后净化并再次利用。通过居住区中的绿化景观系统,将雨水汇集、沉淀、渗滤、净化后储存在蓄水罐中,可以用于小区景观绿化的灌溉,亦可以用于清晰居住区内部道路、建筑墙体,被居民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依据海绵城市理念规划设计的居住区景观绿地系统,是一套完整的、良性的生态水循环体系,实现了景观、生态、资源等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际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应人怎遵循海绵城市的设计标准和工艺流程,促进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实现景观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田云柯.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24):223-224+237.
[2] 于新龙, 于新永. 海绵城市的规划方法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2016,(15):225.
[3] 孙芳.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4]张冷伟.居住区海绵性规划设计研究初探[J].引文版:工程技术, 2015(11):41.
[5]王清江,王悦.海绵城市理念在住宅小区微观应用实践.[J].山西建筑,2016,42(17):112-114.
关键词:海绵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它是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城市中的“海绵体”,使城市具备海绵般良好的“弹性”能力,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缓解自然灾害的威胁,增加城市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能力。遇到降雨时,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如透水路面铺装、城市绿地等,就地或者就近使雨水渗入或汇集到一起,并充分收集起来,经过自然及人工净化处理后,在干旱缺水时可将续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能提高雨水的回收利用率,调节城市水循环,同时防止水资源遭受污染满。由此,海绵城市的运行优势可见一斑,该体系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有力补充和完善优化,将江、河、湖、池等自然水系与下沉式广场、雨水花园、蓄水池、抽水泵、排水管道等人工修建设施结合在一起,足城市排水用水需求。
2、海绵城市理念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2.1 规划引导原则
城市中所有居住区的相关专业规划及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均应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在居住区建设之初就应该将海绵城市的相关内容预先做好规划,然后依据规划进行下一步的工程建设。既体现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又保证了海绵城市在住区中的有效落实。
2.2 和谐共赢原则
充分利用海绵城市与生态景观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特性,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优先使自然生态景观满足排水与海绵城市设施要求,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然后在考虑绿化景观的层次与形式,通过创新景手段使景观既富有美感又具备海绵城市的基本功能,既生态又实用。
2.3 安全实用原则
居住区绿化景观在满足海绵城市设施要求的同时,应以保护居民安全及实用为出发点综合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注重景观建设形式尺度及质量问题,消除安全隐患,满足居民日常使用。
2.4 因地制宜原则
各居住区应根据本次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状况、降水规律、水环境保护及内涝防治要求,结合居住区建设用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海绵城市控制标准,科学规划布置植草沟、下城市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海绵城市设施及组合系统。
2.5 统筹建设原则
居住区完成规划设计后,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应严格落实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等各项规划中有关海绵城市的控制标准及技术要求,统筹建设。海绵城市各项设施应与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3、海绵城市理念在住宅小区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3.1 透水铺装的应用
住宅小区的下垫面过硬,几乎全部都是水泥,使得区域内的原有生态环境与水文特征受到了破坏。为了增强自然的渗透能力,广场与人行步道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透水砖加以铺设,既有助于美化小区的环境,为居民提供有差异的观感,也可促进降水的有效下渗。居住区道路可以采用可透水的沥青进行铺设,也可以使用新型透水混凝土材料,并在其周围铺设植草砖,有利于加大降雨的渗透程度,同时有利于减少径流,增加地下水的含量,降低对路面的冲刷力度。
3.2 绿地的竖向设计
为了将雨水有效收集和净化,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可以更多的考虑下沉是的绿地设计,目前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是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利用居住区低洼地势或人工挖掘形成的浅凹绿地,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多用于屋顶花园、下凹绿地、道路两侧绿带、广场及停车场。它可以利用其中的植被截流雨水、土壤渗滤净化雨水,减少了居住区内部的地表径流,同时使雨水得到保留、净化,以便再利用。目前雨水花园的建造结构主要有蓄水层、覆盖层、植被种植层、人工填料层、排水层组成,每个层级各司其职,以达到渗、蓄、净的功能效果。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采用适合本地生长、适应性强、具有较强去污能力、彰显地方景观特色的乡土植物。此外,在景观规划中要考虑乔木与灌木等不同植物类型在旱季与雨季的景观效果。
3.3 雨水的生态排放
居住区传统的排水方式是通过路面的下水口将雨水径流收集到地下雨水管网排出。这种排水方式效果一般,遇到大雨时排水效率较低。依据海绵城市理念,植草沟作为种植植被的景观性地表沟渠排水系统逐步被应用于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它具有与雨水花园类似的功能,但其主要功能还是以排水、滞水为主,结构上也比较简单,居住区中应用较多的是干植草沟。植草沟在居住区中可以起到确定空间边界、柔化空间界限、减轻界限的冷硬感觉,使整体空间更亲切、景观更加丰富。植草沟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布局位置与设计尺寸,既要从景观的角度考虑,又要满足其本身的功能属性。植草沟在建成后还需要定期维护,包括植物的养护以及沉积物的清理等,确保其视觉景观效果和功能的正常運行。
3.4 水资源的再利用
海绵城市最终效果是将雨水收集后净化并再次利用。通过居住区中的绿化景观系统,将雨水汇集、沉淀、渗滤、净化后储存在蓄水罐中,可以用于小区景观绿化的灌溉,亦可以用于清晰居住区内部道路、建筑墙体,被居民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依据海绵城市理念规划设计的居住区景观绿地系统,是一套完整的、良性的生态水循环体系,实现了景观、生态、资源等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际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应人怎遵循海绵城市的设计标准和工艺流程,促进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实现景观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田云柯.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24):223-224+237.
[2] 于新龙, 于新永. 海绵城市的规划方法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2016,(15):225.
[3] 孙芳.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4]张冷伟.居住区海绵性规划设计研究初探[J].引文版:工程技术, 2015(11):41.
[5]王清江,王悦.海绵城市理念在住宅小区微观应用实践.[J].山西建筑,2016,42(17):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