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合作交流学习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首要方式。这是一种创意和实效共存的新型数学教学理论。而共同合作交流更是前进的一大动力,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学会与他人共同合作,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本文就初中数学合作性教学进行交流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教学;难点探究;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2-057-01
一、前言
对于现在形势下的数学教学,一味的掌握概念、规律、定义是非常枯燥无聊的。但是,换一种思维来看,中学生对于周边的各种事物都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们相互合作共同学习数学知识,就会开拓他们的思维,使其对感觉到数学本身的趣味性。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有益无害。本文就对初中数学合作教学进行了浅析。
二、合作性教学意义
合作教学是指学生为了共同完成任务,明确分工责任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每位同学都有责任和任务,人人都能参与进学习中来,大幅提高了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同时,合作教学是新课改下所提倡的,是现代社会是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通过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享意识,为以后生活建立起民主、和谐的稳定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三、合作性教学难点探究
合作学习作为互助性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大部分教师会采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探讨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总是会有一些难以掌控的问题出现:
(一)分组不均,目标混乱
中学生的自制力不足,学习意识较差,特别是数学这种思维转换快速的学科。在老师安排了课题后,学生们往往会出现分组不均、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学生自己结组或老师分组之后,就由学生自己进行后续流程,老师们不再过多参与,有些学生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放松自己,懒于思考,使教学效率低下;老师们不能时刻引导学生们的思维走向,不好调控合作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学生们的目标不明确。这些因素都是不利于学生们独立思考的。
(二)合作学习费时费力
时代的发展下,学生们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需要学习的科目也增加了,数学科目的学习时间就相对减少了,合作交流费时又费力,往往又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是数学合作性教学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有些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而且缺乏合作学习技巧,在老师不注意或者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时候随意讲和研究课题无关的话、做一些不相关的事情,既耽误其他同学的学习效率,又对自己的学习有不利影响。这个问题导致合作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缺乏交流技巧
合作学习是为了共同进步,交流是合作能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在合作学习的实践过程中,表现欲强,口齿伶俐的学生受益匪浅,而那些交流存在障碍,不善于与人沟通,别人不能理解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的学生就成了听众,得不到该有的锻炼机会,达不到互补、完善自我的目的。
四、合作性教学研究策略
合作性教学要求老师教授给学生一定合作技巧,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科学分组,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要求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学会团结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学习进步。针对上述难点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掌握一定合作技巧
合作技巧是说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为了共同研究解决一项数学课题时,在学习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过程。在进行交流合作之前,老师们一定要把合作的技能和要掌握的学习内容传授给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的活泼好动却不善表达、有的组织能力强却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有的踏实耐干却不爱与人交流、有的内向腼腆不参与其中,老师要在合作学习之前教育学生学会倾听、自主思考、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习上互相配合,以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二)合理安排分组
许多教师分组随意、盲目,不是前后左右四人一小组就是自由结组,使得组间交流产生沟通障碍,丧失可比性,学生间的优劣差距得不到有效解决,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工程中发挥不出最好的水平甚至不能发挥。因此,老师们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素质、学习情况、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学习小组。组建小组后也要依据每个小组的切身情况合理对其进行合理分工和责任明确,使每个组员都能亲身参与讨论实践,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合作性教学,广大师生必须要有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上的氛围对于学生们理解、吸纳知识至关重要。课堂氛围呆板枯燥,学生们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学生们容易激发兴趣,拓宽思维,对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都有极大益处。轻松愉快的情绪不仅能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锻炼思维的敏捷度,更容易对所学知识接受、理解、融会贯通,进而最大限度开发智力,优化教学效果,让师生之间实现有效的合作性教学。
参考文献:
[1] 石长玉. 初中数学自主合作反思教学模式初探[J]. 河南教育,2003(02).
[2] 王坦. 合作学习述评[J]. 山东教育科研,1997(02).
[3] 盛群力.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革新评述(上)[J]. 外国教育资料,1992(02).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教学;难点探究;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2-057-01
一、前言
对于现在形势下的数学教学,一味的掌握概念、规律、定义是非常枯燥无聊的。但是,换一种思维来看,中学生对于周边的各种事物都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们相互合作共同学习数学知识,就会开拓他们的思维,使其对感觉到数学本身的趣味性。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有益无害。本文就对初中数学合作教学进行了浅析。
二、合作性教学意义
合作教学是指学生为了共同完成任务,明确分工责任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每位同学都有责任和任务,人人都能参与进学习中来,大幅提高了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同时,合作教学是新课改下所提倡的,是现代社会是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通过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享意识,为以后生活建立起民主、和谐的稳定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三、合作性教学难点探究
合作学习作为互助性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大部分教师会采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探讨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总是会有一些难以掌控的问题出现:
(一)分组不均,目标混乱
中学生的自制力不足,学习意识较差,特别是数学这种思维转换快速的学科。在老师安排了课题后,学生们往往会出现分组不均、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学生自己结组或老师分组之后,就由学生自己进行后续流程,老师们不再过多参与,有些学生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放松自己,懒于思考,使教学效率低下;老师们不能时刻引导学生们的思维走向,不好调控合作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学生们的目标不明确。这些因素都是不利于学生们独立思考的。
(二)合作学习费时费力
时代的发展下,学生们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需要学习的科目也增加了,数学科目的学习时间就相对减少了,合作交流费时又费力,往往又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是数学合作性教学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有些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而且缺乏合作学习技巧,在老师不注意或者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时候随意讲和研究课题无关的话、做一些不相关的事情,既耽误其他同学的学习效率,又对自己的学习有不利影响。这个问题导致合作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缺乏交流技巧
合作学习是为了共同进步,交流是合作能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在合作学习的实践过程中,表现欲强,口齿伶俐的学生受益匪浅,而那些交流存在障碍,不善于与人沟通,别人不能理解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的学生就成了听众,得不到该有的锻炼机会,达不到互补、完善自我的目的。
四、合作性教学研究策略
合作性教学要求老师教授给学生一定合作技巧,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科学分组,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要求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学会团结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学习进步。针对上述难点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掌握一定合作技巧
合作技巧是说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为了共同研究解决一项数学课题时,在学习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过程。在进行交流合作之前,老师们一定要把合作的技能和要掌握的学习内容传授给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的活泼好动却不善表达、有的组织能力强却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有的踏实耐干却不爱与人交流、有的内向腼腆不参与其中,老师要在合作学习之前教育学生学会倾听、自主思考、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习上互相配合,以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二)合理安排分组
许多教师分组随意、盲目,不是前后左右四人一小组就是自由结组,使得组间交流产生沟通障碍,丧失可比性,学生间的优劣差距得不到有效解决,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工程中发挥不出最好的水平甚至不能发挥。因此,老师们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素质、学习情况、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学习小组。组建小组后也要依据每个小组的切身情况合理对其进行合理分工和责任明确,使每个组员都能亲身参与讨论实践,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合作性教学,广大师生必须要有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上的氛围对于学生们理解、吸纳知识至关重要。课堂氛围呆板枯燥,学生们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学生们容易激发兴趣,拓宽思维,对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都有极大益处。轻松愉快的情绪不仅能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锻炼思维的敏捷度,更容易对所学知识接受、理解、融会贯通,进而最大限度开发智力,优化教学效果,让师生之间实现有效的合作性教学。
参考文献:
[1] 石长玉. 初中数学自主合作反思教学模式初探[J]. 河南教育,2003(02).
[2] 王坦. 合作学习述评[J]. 山东教育科研,1997(02).
[3] 盛群力.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革新评述(上)[J]. 外国教育资料,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