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言”比翼齐飞,“效”共“趣”长天一色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经历几千年的淘洗,积淀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于漪形象地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然而,由于古诗文本身的枯燥以及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压力,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已经被异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异化之一:目标定位功利化。出于功利目的,古诗文教学侧重于“言”,即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古代汉语知识的讲堂,教师倾心于课文阅读与理解、写作手法分析、修辞手法分析、语法分析等。于是,“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了金科玉律,满堂灌成了不二的选择。
  异化之二:教学过程程式化。古诗文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串讲式,逐字翻译,逐句讲解,讲完后再来个内容分析、写法小结。这样的课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师独霸话语,喋喋不休。
  异化之三:教学主体萎靡化。教师为了达到“字字落实”的目的,把课文肢解成字、词、句以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语言碎片,文章的美已荡然无存。这样的古诗文课枯燥无味,学生成了字词句的刻录机,学习毫无兴趣可言。
  因此,在校园里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学生有三怕:一怕古诗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只有“文”“言”并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改变现状。
  
  一、明认知,有知之之乐
  只有“文”“言”并举的教学定位,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对文字的锱铢必较,留给学生的必是零星琐碎的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摆正古诗文的教学位置,明确教学目的:学生学习古诗文不是为了单纯掌握古汉语的语法、词汇,也不是为了高分,而是通过学习,传承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挖掘古人精神的宝藏,启发或指导我们现代的生活和工作。
  
  二、巧传授,有好之之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在学习中,只有正确的认识与良好的动机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改变传授知识的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吟咏激趣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也由于古诗文理解上相对的困难,许多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以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讲字词、讲句子、讲中心思想、讲写作特点,真正做到了“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学生的表现则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在语文教学尤其古诗文中尤为重要。“诵读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再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古诗文诵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毕竟古诗文字少而意深,教师很有必要引导示范,明确古诗文的停顿、语气、语调、情感。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才能读准文章,进而领悟其情感。
  (2)“忘乎所以”式朗读。只有真正走进文本,忘掉自我,与人物同呼吸,与经典相融合,我们才会读出个体独到的感悟,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忘乎所以”式朗读,是进入忘我境界的有效方法。
  (3)个体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读出古诗文的节奏之美、语气之美、动态之美,从而体会古诗文诵读的韵味。
  2.以典激趣
  情趣,是指教学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它具有情感體验的效应。情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乐学的愉悦感。如果在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注重情趣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诱导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作品产生共振效应。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完全可以适时插入李、汪两人之间有趣的故事:享有盛名的大诗人李白到泾县,人人都想见识他的才情。为了邀请李白到桃花村来,当地人汪伦写了封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见信上写的景色如此秀美,就随送信人一起来到了桃花村,汪伦用自酿的酒招待李白,并实言相告:“桃花只是一潭水的名字,这里并无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是姓万的老板开的一家酒店,并非一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哈哈大笑:“说得好!”李白在桃花村与汪伦等人饮酒赋诗度过了快乐的时光。临走那天,汪伦和许多朋友在江边踏足而歌为李白送行,深情的歌声回荡在山水之间,让李白感动不已。于是,他当即写下了《赠汪伦》一诗。
  一个小小的典故,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但又不是必讲的内容,却激起点点的情趣浪花,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3.设问激趣
  语文教学只有根植于思维的土壤,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相对枯燥的语文教学尤其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1)我们可以在学生争议处设计疑问,顺水推舟,引领学生超越文本。如,在学《愚公
  移山》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辩论:愚公、智叟到底谁愚、谁智?学生讨论非常热烈,争论不休。真理是越辩越明的。通过辩论,学生们的认识超越了文本:人们总习惯认为“愚公不愚”,其挖山不止、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钦佩;“智叟不智”,因为他不懂得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力量无穷的道理。人们总习惯赞扬愚公,嘲讽智叟,把智叟作为害怕困难、不敢变革、看不到群众力量的右倾保守思想的代表。通过辩论,学生却认为在新世纪的挑战中,既要有雄心壮志,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步骤;既能预见胜利的必然性,也能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既要尊重和保护群众的积极性,也要考虑工作的经济效果和政治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能将愚公的干劲和智叟的智慧结合起来,那该多好啊!
  (2)在延伸点主动设疑,引导学生以今人的眼光重新解读古人的思想,沟通古今。如教学《狼》一文,在狼的意象这一可延伸点主动质疑:“你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过这样的狼吗?你是如何对待的?”狼比喻狡猾的敌人。全文寓意是:面对狡猾的敌人,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这是学术界的定论。而此文的价值却不止于此,今天的学生用新的眼光来解读,意识到我们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的狼(各种诱惑、各种困境),想吞食我们、毁灭我们,我们要拿出百倍的勇气来应对,才能冲出险境!古今沟通重新解读,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内化。
  4.情境激趣
  古诗文所写的内容离我们很遥远,时间跨度大,历史背景差别大,客观上造成了难以进行跨时空的心灵交流。如果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既可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积极性,又可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模拟情境。模拟情境使学生主动走进文本,缩短时空距离。如,在教《惠子相梁》时,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体会人物的性格;教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述作一幅画,表现边塞的生活、边塞风光或送友归京时的情境。给古诗文作画,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诗人无限惆怅的心情。
  (2)创设情境。如,在教《桃花源记》时,引导学生说说世外桃源这样的虚拟社会值不值得喜欢,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辩。
  (3)转换角色。如教《小石潭记》时,笔者提问:假如你是导游,带领着旅游团来到了小石潭,你将会怎样介绍?(设计导游词);教《望江南》时,笔者又请学生当了一回导演,假如要把这首词拍成MTV,你将会选择怎样的场所,选择怎样的演员,又会选择怎样的背景音乐?教《出师表》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假如让你与诸葛亮面对面,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乐趣,才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1.换位激趣
  若遇到篇幅不长、难点不多的课文,就采取学生当老师的方法。这既可以锻炼学生能力,又加深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如,在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等课时,笔者就大胆鼓励学生上台当“老师”,我和其他的学生就在下面听,讲的学生可以抽问,台下的师生也可以在讲完后提出疑问。
  2.表演激趣
  通过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这样让学生走进作品,去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同时,在改编的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的字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笔者在教《陈太丘與友期》时,让学生在忠于原文的情况下,进行大胆创造性表演。出乎意料的是一个学生平时上课从来不听,这节课却积极要求表演,而且一人演三个角色,演得相当成功,让所有的听课教师目瞪口呆。
  3.比赛激趣
  无论课堂多么热闹,那都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最终要落实的还是文章的背诵和对字词的掌握。枯燥的背诵是必要的,但如果适当穿插一些有趣的方式,效果会更好。背诵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如师生比赛、组与组比赛,学生个人挑战赛等。可以比速度,比背诵数量,还可以进行背诵接龙等。
  
  四、得方法,有渔鱼之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但在学习期间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步入社会之后,对其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可谓受用一生。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学生只要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能自由地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
  综上所述,只有“文”“言”并举的古诗文教学,只有改进教法,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古诗文教学任重而道远,笔者在这里只是谈了几点粗浅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钱梦龙.古诗文教学改革诌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2]刑旭梅.古诗文教学的困惑和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8(12)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4]俞万所.高效课堂应该为学而“设”[J].中学语文教学2010(4)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探究一:能否只带一块碎块去,就能配得与原来一模一样的玻璃板?  探究二:带碎块(1)去,能否配得与原来一模一样的玻璃板?  探究三:带碎块(2)去,能否配得与原来一模一样的玻璃板?  解决了以上问题后,接着探究:  探究四:为什么只要带碎块(2)去就行了呢?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这样引导学生来探究问题,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出现的新问题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探索问题解决的动机,
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档案管理与国际接轨以及深层次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开拓创新,以实现高校档案事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让学生在发生错误时迷途知返;能够在学生理解重点处画龙点睛;能够在学生偏离主题时“余音绕梁”;能够在学生理解参差不齐时拨开云雾见青天;还能够让学生在理解不全面时追求完美.因此我们要驾驭“追问”,让“追问”更有效地为我们的
数学课堂教学要获取最佳效果,不但要注重数学课堂的导入,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品质.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万事开头难”,这一关把握得当,那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这是数学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果的捷径之一.新的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