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事物活动的倾向. 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感兴趣,也就是让学生怀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参与教学过程的学习和思考. 那么我们如何点燃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激发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情境导入,诱发兴趣
兴趣乃求知的先导.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思维的起点. 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形成探究的反射,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就是诱发兴趣的关键所在. 导入新课的形式很多,一个故事,一场游戏,一个谜语,一场竞赛,甚至是教师节奏明快、富有激励性的语言等均能创设出一种催人奋进的情境,都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要求每名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并把度数写在角上. 然后让学生任意报出三角形中其中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很快地说出余下的第三个角的度数,大家信吗?不信试试看. 经过同学们核对,发现老师报出的第三角的度数准确无误. 为什么呢?大家想知道这个奥秘吗?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好吗?这样的导入,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又如在讲授“能被2或5或3整除的数”时,教师可以一上课就向学生挑战说: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能被某数整除,不信试试看,不管多大数老师都能对答无误. 同学觉得奇怪,急切想找到答案,从而激起了学生求知的兴趣. 这样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疑激思,培养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枯燥,如果教师总是干干巴巴地讲述,学生就会感到没意思. 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敢于在关键处设疑激思,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一年级数学上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张梅的前面有9名同学,后面有5名同学,这一队共有几名同学?许多同学不假思索地列出了9 + 5 = 14(个). 此时,我并没有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听一个故事. 一天15只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妈妈的带领下去游泳,从河的一边游到了另一边. 上岸以后,鸭妈妈一数,不好!丢了一只鸭子. 可她向前看看,向后看看,孩子不少啊!奇怪,15只鸭怎么变成14只了呢?小朋友们都笑了起来:“鸭妈妈也真糊涂,她把自己给忘了. ”故事讲完了,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算对了吗?此时,学生兴趣十足,马上发现了问题,急忙举手回答:应再加1,因为刚才忘了加上张梅本人. 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当中,既活跃了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直观教学,唤起兴趣
认识开始于感知. 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其思维行动往往以某种动作为线索,或借助于实物图形的支持,或依赖于能再现表象的生活语言的启迪. 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应重视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使用直观教具为学生搭起思维转换的桥梁. 如在教授“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多制作一些活教具进行演示,设法让学生也用身边的教具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等,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新知识,逐步产生兴趣. 又如在教授“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教师可做两个活动的彩色小人,挂在黑板的线绳上,根据题意要求移动小人来理解和计算相遇、相向、背向等应用题,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让学生亲自来演示一下题意,从而更贴近学生实际,也可让学生亲自走一走,使学生兴趣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多元练习,提高兴趣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可以提高兴趣. 练习的形式要有多样性,有层次,有梯度,既能让优等生吃得饱,又要让下等生吃得好,如口算、抢答、听算、竞赛、开火车、夺红旗、选择、填空、判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实践性较强的题型等,要既有基础题,又有综合题. 这样,通过上述灵活多样的练习,学生在解题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巧妙结尾,保持兴趣
一节好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行进,趣正浓”,还要“课结束,趣犹存”,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是这样结束的:“本节课我们对分数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请同学们回答本课开始提出的问题:‘一块蛋糕,爷爷吃了一半,爸爸吃了一半的一半,小明吃了一半的一半的一半. ’你能用这节课的知识解答吗?”学生回答:“能,爷爷吃了 ,爸爸吃了 ,小明吃了 . ”老师说:“对,你们真聪明,回答得很好. 那么这块蛋糕还剩多少呢?谁吃得多呢?谁吃得少呢?为什么?”当同学回答不出来时,我接着说:“这些知识下节课我们就会明白了,同学们回去想一想,好吗?”又如在讲完“三角形面积的求法”后,我是这样结束的:“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旋转平移等多种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那么大家想一想梯形的面积又如何去计算呢?请听下节课分解.”这样,精心设计结尾,巧妙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可以收到“课尽趣亦浓”的效果.
一、情境导入,诱发兴趣
兴趣乃求知的先导.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思维的起点. 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形成探究的反射,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就是诱发兴趣的关键所在. 导入新课的形式很多,一个故事,一场游戏,一个谜语,一场竞赛,甚至是教师节奏明快、富有激励性的语言等均能创设出一种催人奋进的情境,都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要求每名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并把度数写在角上. 然后让学生任意报出三角形中其中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很快地说出余下的第三个角的度数,大家信吗?不信试试看. 经过同学们核对,发现老师报出的第三角的度数准确无误. 为什么呢?大家想知道这个奥秘吗?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好吗?这样的导入,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又如在讲授“能被2或5或3整除的数”时,教师可以一上课就向学生挑战说: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能被某数整除,不信试试看,不管多大数老师都能对答无误. 同学觉得奇怪,急切想找到答案,从而激起了学生求知的兴趣. 这样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疑激思,培养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枯燥,如果教师总是干干巴巴地讲述,学生就会感到没意思. 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敢于在关键处设疑激思,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一年级数学上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张梅的前面有9名同学,后面有5名同学,这一队共有几名同学?许多同学不假思索地列出了9 + 5 = 14(个). 此时,我并没有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听一个故事. 一天15只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妈妈的带领下去游泳,从河的一边游到了另一边. 上岸以后,鸭妈妈一数,不好!丢了一只鸭子. 可她向前看看,向后看看,孩子不少啊!奇怪,15只鸭怎么变成14只了呢?小朋友们都笑了起来:“鸭妈妈也真糊涂,她把自己给忘了. ”故事讲完了,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算对了吗?此时,学生兴趣十足,马上发现了问题,急忙举手回答:应再加1,因为刚才忘了加上张梅本人. 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当中,既活跃了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直观教学,唤起兴趣
认识开始于感知. 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其思维行动往往以某种动作为线索,或借助于实物图形的支持,或依赖于能再现表象的生活语言的启迪. 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应重视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使用直观教具为学生搭起思维转换的桥梁. 如在教授“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多制作一些活教具进行演示,设法让学生也用身边的教具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等,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新知识,逐步产生兴趣. 又如在教授“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教师可做两个活动的彩色小人,挂在黑板的线绳上,根据题意要求移动小人来理解和计算相遇、相向、背向等应用题,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让学生亲自来演示一下题意,从而更贴近学生实际,也可让学生亲自走一走,使学生兴趣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多元练习,提高兴趣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可以提高兴趣. 练习的形式要有多样性,有层次,有梯度,既能让优等生吃得饱,又要让下等生吃得好,如口算、抢答、听算、竞赛、开火车、夺红旗、选择、填空、判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实践性较强的题型等,要既有基础题,又有综合题. 这样,通过上述灵活多样的练习,学生在解题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巧妙结尾,保持兴趣
一节好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行进,趣正浓”,还要“课结束,趣犹存”,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是这样结束的:“本节课我们对分数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请同学们回答本课开始提出的问题:‘一块蛋糕,爷爷吃了一半,爸爸吃了一半的一半,小明吃了一半的一半的一半. ’你能用这节课的知识解答吗?”学生回答:“能,爷爷吃了 ,爸爸吃了 ,小明吃了 . ”老师说:“对,你们真聪明,回答得很好. 那么这块蛋糕还剩多少呢?谁吃得多呢?谁吃得少呢?为什么?”当同学回答不出来时,我接着说:“这些知识下节课我们就会明白了,同学们回去想一想,好吗?”又如在讲完“三角形面积的求法”后,我是这样结束的:“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旋转平移等多种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那么大家想一想梯形的面积又如何去计算呢?请听下节课分解.”这样,精心设计结尾,巧妙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可以收到“课尽趣亦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