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地整理效益分析是土地整理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进行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对促进土地整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参考了诸多文献的基础上,从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方面入手,构建了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对阜康市水磨沟乡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整理项目总体比较成功,通过整理大大提高了项目区的土地综合效益,得到了较好的成果。
关键词: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76-03
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不仅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有其特有的相应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农用地整理。
一、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内涵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是指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综合,这三者效益是互相影响、相互依存、彼此相关的。经济效益是指投资行为主体或其他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对待整理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衡量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收益的重要指标。社会效益是指土地整理实施后,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社会效益是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生态效益是指土地整理投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生态效应。生态效益是衡量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指标选取原则,结合数据资料的可得性,建立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准则层是经济效益(B1)、社会效益(B2)、生态效益(B3),指标层为12个指标。具体如图1所示。
(二)指标描述
1.静态投资收益率(C1):净收益/总投资×100%
2.农业总产值增加率(C2):(整理后的农业总产值-整理前的农业总产值)/整理前的农业总产值×100%
3.农地单产增加率(C3):(整理后每公顷土地的单产-整理前每公顷土地的单产)/整理前每公頃土地单产×100%
4.土地利用率增加值(C4):整理后的土地利用率-整理前的土地利用率
5.道路长度增加率(C5):(整理后的道路总长度-整理前的道路总长度)/整理前的道路总长度×100%
6.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率(C6):(整理后的人均耕地面积-整理前的人均耕地面积)/整理前的人均耕地面积×100%
7.群众支持率(C7):项目区支持土地整理的人口数/项目区总人口数×100%
8.新增耕地率(C8):新增耕地面积/项目区总面积×100%
9.林草覆盖率(C9):林草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00%
10.灌溉水利用系数增加值(C10):(整理后灌溉水利用系数-整理前灌溉水利用系数)×100%
11.土地垦殖率(C11):耕地面积/项目区总面积×100%
12.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值(C12):(整理后农作物、林地、草地总面积-整理前农作物、林地、草地总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00%
三、评价方法及过程
本文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先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的计算,将复杂的系统层次化、简单化;再根据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指标进行计算,得出评价结果。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优化结合,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将专家经验和数学定量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指标的相互重要性构造比较矩阵,通过矩阵计算得到各层次因素、因子的权重。判断同层因素权数分配是否合理,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采用CR=CI/RI,式中CI=(λmax-n)/(n-1),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I的值越小就表明判断矩阵接近于完全一致性,λmax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不同维数比较矩阵的随机性指标也不同(见表1)。
(二)评价指标参考标准的确定
本文的整理效益评价是基于项目实施后指标值的对比进行的,通过和本地区已完成的其他土地整理项目相关指标的对比和取舍,作为参照标准,并且作为专家打分依据(见表2)。
(三)专家对土地整理效益做模糊评价
本文将评价指标参照标准设定为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来评判土地整理的效果。笔者邀请了7位土地整理方面的专家根据整理后的实际效果,结合经验,对项目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指标进行评判。
(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1.建立评价因素集(即指标集)U={u1,u2,…,un};
2.将评语建立评价语集V={v1,v2,…,vn}={优,良,中,差,劣}
3.确定指标权重,建立权重集合A={a1,a2,…,an},它是U上的模糊子集,反映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其中ai为第i个评价指标对应的权重,且■a■=1,a■≥0,ai≥0。
4.构建评价矩阵(隶属度矩阵)
假设对第i个评价因素Ui进行单因素评价,得到一个相对于Vj的迷糊向量Ri={vi1,vi2,…,vin}(i=1,2,…N),rij是相对于第i个评价因素ui给予vj评语的隶属度(j=1,2,…n),且0 R=R■R■R■=r■ r■ … r■r■ r■ … r■r■ r■ … r■
对矩阵A和R作模糊矩阵乘法得:B=A*R,再利用M(∧,∨)算子,得出评价值。最后将评判结果根据阶梯结构逐级向上汇总,从而得出整个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结论。
四、实证研究
(一)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阜康市水磨沟乡柳城子西村,地理坐标位于东经87°51′10″—87°54′01″,北纬45°16′01″—45°18′09″。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气候属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年平均气温6.6℃。项目区除了现有部分未利用地植被以荒草为主外,其他耕地区域多数已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以及苜蓿等牧草品种。周边道路防护林以及其他林地所种植的树种主要为新疆杨。
全乡总人口3 472人,其中牧民人口2 099人,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4个民族;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7 189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4 480元,主导产业畜牧业产值2 340万元,种植业360万元,二三产业12 615万元;另外,该乡还有煤矿、砂石厂等企业。
(二)项目区综合效益评价
1.计算指标权重
根据专家意见,结合各指标在土地整理综合效益中所起到的作用大小,构造出指标间相对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
(1)构造判断矩阵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表3):
λmax=3.009,Ai=[0.540,0.297,0.163],CI=0.005,RI=0.580,随机一致性指标CR=0.009<0.1,经检验,满意一致性要求。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表4):
λmax=4.041,Ai=[0.406,0.194,0.306,0.094],CI=0.014,RI=0.900,随机一致性指标CR=0.016<0.1,经检验,满意一致性要求。
土地整理社会效益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表5):
λmax=4.060,Ai=[0.232,0.138,0.138,0.492],CI=0.020,RI=0.900,随机一致性指标CR=0.002<0.1,经检验,满意一致性要求。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表6):
λmax=4.000,Ai=[0.333,0.333,0.167,0.167],CI=0.000,RI=0.900,随机一致性指标CR=0.000<0.1,经检验,满意一致性要求。
(2)一致性检验
根据比较矩阵计算出各层次各因子權重:经济效益是0.540,社会效益是0.297,生态效益是0.163,为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一致性,进行一致性检验,代入公式CI=(λmax-n)/(n-1),判断矩阵λmax的最大特征根分别为3.009,4.041,4.060,4.000;判断矩阵一次性指标CI分别为0.005,0.014,0.020,0,。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0.1。经检验,该判断矩阵满意一致性要求。
(3)计算指标的综合权重(见表7):
2.专家组对单项效益和综合效益的模糊评价
按照参照标准设定为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来评判土地整理的效果,7位专家根据整理后的实际效果,对项目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指标进行评判。评价结果见表8。
3.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应用
(1)经济效益的模糊评判
经济效益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为A1=(0.406,0.194,0.306,0.094),由表8可知,专家对经济效益四个指标的单因素评判所得出的模糊矩阵是:
R1=0 0.570.29 0.14 00.140.71014000.140.570.29 0 00.860.140 0 0
A1=(0.406,0.194,0.306,0.094)
B1=(0.14,0.406,0.29,0.14,0)
根据最大隶属度的原则得出,该土地整理项目经济效益的评价值为0.406,对应评语集为“良”。
(2)社会效益的模糊评判
社会效益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为A2=(0.232,0.138,0.138,
0.492),由表8可知,专家对社会效益四个指标的单因素评判所得出的模糊矩阵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76-03
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不仅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有其特有的相应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农用地整理。
一、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内涵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是指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综合,这三者效益是互相影响、相互依存、彼此相关的。经济效益是指投资行为主体或其他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对待整理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衡量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收益的重要指标。社会效益是指土地整理实施后,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社会效益是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生态效益是指土地整理投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生态效应。生态效益是衡量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指标选取原则,结合数据资料的可得性,建立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准则层是经济效益(B1)、社会效益(B2)、生态效益(B3),指标层为12个指标。具体如图1所示。
(二)指标描述
1.静态投资收益率(C1):净收益/总投资×100%
2.农业总产值增加率(C2):(整理后的农业总产值-整理前的农业总产值)/整理前的农业总产值×100%
3.农地单产增加率(C3):(整理后每公顷土地的单产-整理前每公顷土地的单产)/整理前每公頃土地单产×100%
4.土地利用率增加值(C4):整理后的土地利用率-整理前的土地利用率
5.道路长度增加率(C5):(整理后的道路总长度-整理前的道路总长度)/整理前的道路总长度×100%
6.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率(C6):(整理后的人均耕地面积-整理前的人均耕地面积)/整理前的人均耕地面积×100%
7.群众支持率(C7):项目区支持土地整理的人口数/项目区总人口数×100%
8.新增耕地率(C8):新增耕地面积/项目区总面积×100%
9.林草覆盖率(C9):林草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00%
10.灌溉水利用系数增加值(C10):(整理后灌溉水利用系数-整理前灌溉水利用系数)×100%
11.土地垦殖率(C11):耕地面积/项目区总面积×100%
12.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值(C12):(整理后农作物、林地、草地总面积-整理前农作物、林地、草地总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00%
三、评价方法及过程
本文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先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的计算,将复杂的系统层次化、简单化;再根据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指标进行计算,得出评价结果。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优化结合,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将专家经验和数学定量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指标的相互重要性构造比较矩阵,通过矩阵计算得到各层次因素、因子的权重。判断同层因素权数分配是否合理,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采用CR=CI/RI,式中CI=(λmax-n)/(n-1),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I的值越小就表明判断矩阵接近于完全一致性,λmax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不同维数比较矩阵的随机性指标也不同(见表1)。
(二)评价指标参考标准的确定
本文的整理效益评价是基于项目实施后指标值的对比进行的,通过和本地区已完成的其他土地整理项目相关指标的对比和取舍,作为参照标准,并且作为专家打分依据(见表2)。
(三)专家对土地整理效益做模糊评价
本文将评价指标参照标准设定为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来评判土地整理的效果。笔者邀请了7位土地整理方面的专家根据整理后的实际效果,结合经验,对项目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指标进行评判。
(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1.建立评价因素集(即指标集)U={u1,u2,…,un};
2.将评语建立评价语集V={v1,v2,…,vn}={优,良,中,差,劣}
3.确定指标权重,建立权重集合A={a1,a2,…,an},它是U上的模糊子集,反映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其中ai为第i个评价指标对应的权重,且■a■=1,a■≥0,ai≥0。
4.构建评价矩阵(隶属度矩阵)
假设对第i个评价因素Ui进行单因素评价,得到一个相对于Vj的迷糊向量Ri={vi1,vi2,…,vin}(i=1,2,…N),rij是相对于第i个评价因素ui给予vj评语的隶属度(j=1,2,…n),且0
对矩阵A和R作模糊矩阵乘法得:B=A*R,再利用M(∧,∨)算子,得出评价值。最后将评判结果根据阶梯结构逐级向上汇总,从而得出整个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结论。
四、实证研究
(一)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阜康市水磨沟乡柳城子西村,地理坐标位于东经87°51′10″—87°54′01″,北纬45°16′01″—45°18′09″。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气候属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年平均气温6.6℃。项目区除了现有部分未利用地植被以荒草为主外,其他耕地区域多数已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以及苜蓿等牧草品种。周边道路防护林以及其他林地所种植的树种主要为新疆杨。
全乡总人口3 472人,其中牧民人口2 099人,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4个民族;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7 189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4 480元,主导产业畜牧业产值2 340万元,种植业360万元,二三产业12 615万元;另外,该乡还有煤矿、砂石厂等企业。
(二)项目区综合效益评价
1.计算指标权重
根据专家意见,结合各指标在土地整理综合效益中所起到的作用大小,构造出指标间相对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
(1)构造判断矩阵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表3):
λmax=3.009,Ai=[0.540,0.297,0.163],CI=0.005,RI=0.580,随机一致性指标CR=0.009<0.1,经检验,满意一致性要求。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表4):
λmax=4.041,Ai=[0.406,0.194,0.306,0.094],CI=0.014,RI=0.900,随机一致性指标CR=0.016<0.1,经检验,满意一致性要求。
土地整理社会效益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表5):
λmax=4.060,Ai=[0.232,0.138,0.138,0.492],CI=0.020,RI=0.900,随机一致性指标CR=0.002<0.1,经检验,满意一致性要求。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表6):
λmax=4.000,Ai=[0.333,0.333,0.167,0.167],CI=0.000,RI=0.900,随机一致性指标CR=0.000<0.1,经检验,满意一致性要求。
(2)一致性检验
根据比较矩阵计算出各层次各因子權重:经济效益是0.540,社会效益是0.297,生态效益是0.163,为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一致性,进行一致性检验,代入公式CI=(λmax-n)/(n-1),判断矩阵λmax的最大特征根分别为3.009,4.041,4.060,4.000;判断矩阵一次性指标CI分别为0.005,0.014,0.020,0,。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0.1。经检验,该判断矩阵满意一致性要求。
(3)计算指标的综合权重(见表7):
2.专家组对单项效益和综合效益的模糊评价
按照参照标准设定为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来评判土地整理的效果,7位专家根据整理后的实际效果,对项目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指标进行评判。评价结果见表8。
3.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应用
(1)经济效益的模糊评判
经济效益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为A1=(0.406,0.194,0.306,0.094),由表8可知,专家对经济效益四个指标的单因素评判所得出的模糊矩阵是:
R1=0 0.570.29 0.14 00.140.71014000.140.570.29 0 00.860.140 0 0
A1=(0.406,0.194,0.306,0.094)
B1=(0.14,0.406,0.29,0.14,0)
根据最大隶属度的原则得出,该土地整理项目经济效益的评价值为0.406,对应评语集为“良”。
(2)社会效益的模糊评判
社会效益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为A2=(0.232,0.138,0.138,
0.492),由表8可知,专家对社会效益四个指标的单因素评判所得出的模糊矩阵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