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i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地整理效益分析是土地整理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进行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对促进土地整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参考了诸多文献的基础上,从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方面入手,构建了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对阜康市水磨沟乡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整理项目总体比较成功,通过整理大大提高了项目区的土地综合效益,得到了较好的成果。
  关键词: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76-03
  
  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不仅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有其特有的相应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农用地整理。
  一、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内涵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是指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综合,这三者效益是互相影响、相互依存、彼此相关的。经济效益是指投资行为主体或其他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对待整理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衡量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收益的重要指标。社会效益是指土地整理实施后,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社会效益是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生态效益是指土地整理投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生态效应。生态效益是衡量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指标选取原则,结合数据资料的可得性,建立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准则层是经济效益(B1)、社会效益(B2)、生态效益(B3),指标层为12个指标。具体如图1所示。
  (二)指标描述
  1.静态投资收益率(C1):净收益/总投资×100%
  2.农业总产值增加率(C2):(整理后的农业总产值-整理前的农业总产值)/整理前的农业总产值×100%
  3.农地单产增加率(C3):(整理后每公顷土地的单产-整理前每公顷土地的单产)/整理前每公頃土地单产×100%
  4.土地利用率增加值(C4):整理后的土地利用率-整理前的土地利用率
  5.道路长度增加率(C5):(整理后的道路总长度-整理前的道路总长度)/整理前的道路总长度×100%
  6.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率(C6):(整理后的人均耕地面积-整理前的人均耕地面积)/整理前的人均耕地面积×100%
  7.群众支持率(C7):项目区支持土地整理的人口数/项目区总人口数×100%
  8.新增耕地率(C8):新增耕地面积/项目区总面积×100%
  9.林草覆盖率(C9):林草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00%
  10.灌溉水利用系数增加值(C10):(整理后灌溉水利用系数-整理前灌溉水利用系数)×100%
  11.土地垦殖率(C11):耕地面积/项目区总面积×100%
  12.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值(C12):(整理后农作物、林地、草地总面积-整理前农作物、林地、草地总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00%
  三、评价方法及过程
  本文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先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的计算,将复杂的系统层次化、简单化;再根据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指标进行计算,得出评价结果。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优化结合,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将专家经验和数学定量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指标的相互重要性构造比较矩阵,通过矩阵计算得到各层次因素、因子的权重。判断同层因素权数分配是否合理,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采用CR=CI/RI,式中CI=(λmax-n)/(n-1),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I的值越小就表明判断矩阵接近于完全一致性,λmax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不同维数比较矩阵的随机性指标也不同(见表1)。
  (二)评价指标参考标准的确定
  本文的整理效益评价是基于项目实施后指标值的对比进行的,通过和本地区已完成的其他土地整理项目相关指标的对比和取舍,作为参照标准,并且作为专家打分依据(见表2)。
  (三)专家对土地整理效益做模糊评价
  本文将评价指标参照标准设定为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来评判土地整理的效果。笔者邀请了7位土地整理方面的专家根据整理后的实际效果,结合经验,对项目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指标进行评判。
  (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1.建立评价因素集(即指标集)U={u1,u2,…,un};
  2.将评语建立评价语集V={v1,v2,…,vn}={优,良,中,差,劣}
  3.确定指标权重,建立权重集合A={a1,a2,…,an},它是U上的模糊子集,反映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其中ai为第i个评价指标对应的权重,且■a■=1,a■≥0,ai≥0。
  4.构建评价矩阵(隶属度矩阵)
  假设对第i个评价因素Ui进行单因素评价,得到一个相对于Vj的迷糊向量Ri={vi1,vi2,…,vin}(i=1,2,…N),rij是相对于第i个评价因素ui给予vj评语的隶属度(j=1,2,…n),且0  R=R■R■R■=r■ r■ … r■r■ r■ … r■r■ r■ … r■
  对矩阵A和R作模糊矩阵乘法得:B=A*R,再利用M(∧,∨)算子,得出评价值。最后将评判结果根据阶梯结构逐级向上汇总,从而得出整个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结论。
  四、实证研究
  (一)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阜康市水磨沟乡柳城子西村,地理坐标位于东经87°51′10″—87°54′01″,北纬45°16′01″—45°18′09″。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气候属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年平均气温6.6℃。项目区除了现有部分未利用地植被以荒草为主外,其他耕地区域多数已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以及苜蓿等牧草品种。周边道路防护林以及其他林地所种植的树种主要为新疆杨。
  全乡总人口3 472人,其中牧民人口2 099人,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4个民族;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7 189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4 480元,主导产业畜牧业产值2 340万元,种植业360万元,二三产业12 615万元;另外,该乡还有煤矿、砂石厂等企业。
  (二)项目区综合效益评价
  1.计算指标权重
  根据专家意见,结合各指标在土地整理综合效益中所起到的作用大小,构造出指标间相对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
  (1)构造判断矩阵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表3):
  λmax=3.009,Ai=[0.540,0.297,0.163],CI=0.005,RI=0.580,随机一致性指标CR=0.009<0.1,经检验,满意一致性要求。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表4):
  λmax=4.041,Ai=[0.406,0.194,0.306,0.094],CI=0.014,RI=0.900,随机一致性指标CR=0.016<0.1,经检验,满意一致性要求。
  土地整理社会效益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表5):
  λmax=4.060,Ai=[0.232,0.138,0.138,0.492],CI=0.020,RI=0.900,随机一致性指标CR=0.002<0.1,经检验,满意一致性要求。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表6):
  λmax=4.000,Ai=[0.333,0.333,0.167,0.167],CI=0.000,RI=0.900,随机一致性指标CR=0.000<0.1,经检验,满意一致性要求。
  (2)一致性检验
  根据比较矩阵计算出各层次各因子權重:经济效益是0.540,社会效益是0.297,生态效益是0.163,为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一致性,进行一致性检验,代入公式CI=(λmax-n)/(n-1),判断矩阵λmax的最大特征根分别为3.009,4.041,4.060,4.000;判断矩阵一次性指标CI分别为0.005,0.014,0.020,0,。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0.1。经检验,该判断矩阵满意一致性要求。
  (3)计算指标的综合权重(见表7):
  2.专家组对单项效益和综合效益的模糊评价
  按照参照标准设定为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来评判土地整理的效果,7位专家根据整理后的实际效果,对项目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指标进行评判。评价结果见表8。
  3.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应用
  (1)经济效益的模糊评判
  经济效益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为A1=(0.406,0.194,0.306,0.094),由表8可知,专家对经济效益四个指标的单因素评判所得出的模糊矩阵是:
  R1=0 0.570.29 0.14 00.140.71014000.140.570.29 0 00.860.140 0 0
  A1=(0.406,0.194,0.306,0.094)
  B1=(0.14,0.406,0.29,0.14,0)
  根据最大隶属度的原则得出,该土地整理项目经济效益的评价值为0.406,对应评语集为“良”。
  (2)社会效益的模糊评判
  社会效益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为A2=(0.232,0.138,0.138,
  0.492),由表8可知,专家对社会效益四个指标的单因素评判所得出的模糊矩阵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也愈演愈烈。从两大乳业集团的“诬陷门”事件,到最近的互联网行业的3Q事件,无疑说明了这一问题。不正当竞争不仅仅损害经营者自身的利益,更有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我国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并没有针对消费者权益的直接保护,因此,研究不正当竞争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引入消费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不正当竞争;
期刊
摘要:借鉴美国资深财务学家罗伯特·希金斯和詹姆斯·范霍恩的财务可持续增长模型,选择1997年以来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4家纺织企业的历时10年的财务季报为研究对象,结合主成分分析进行聚类分析,并且针对不同的类别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财务;可持续增长;纺织业;上市公司;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125-03  
期刊
摘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人员流失问题越来越受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学术界的关注。通过调查湖南省三家体制不同的销售企业的离职员工,力求从常见的离职因素中寻找关键因素,并在分析原因后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人员流失;销售企业;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158-02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的时代。特殊的时代对企业的
期刊
摘要:于連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作者赋予了于连充满矛盾的性格、不甘于平庸的奋斗意识。小说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索黑尔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了他从18岁到德日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开始,到23岁因枪伤市长夫人而被送上断头台为止短短5年间的人生大转折。  关键词:《红与黑》;人物形象;尊严;于连  
期刊
摘要:各高校一直在努力探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之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给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淄博职业学院探索实施的“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改革,给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值得探讨与借鉴。  关键词: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35-02    电子商务
期刊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目前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但农村的法治建设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组对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农村法治状况进行了调研和问卷调查,从中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法治环境差、农村法制不健全等,导致农村法治进程比较迟缓,在调研的基础上,就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作了分析和思考,以期对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期刊
摘要: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返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而在当下的返乡农民工大军中,希望返乡自主创业的人占了不小比例。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化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诸多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028-02   
期刊
摘要:利用江苏省肉鸡养殖户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对影响肉鸡养殖户参加合作社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户主文化程度、养殖规模、养殖周期、专用投资、卖鸡次数、劳动力数、周围养殖方式、与贷款者关系、与防疫机构关系、与鸡贩子关系、农户所在地区等对养鸡户参加合作社影响显著。户主年龄、风险态度等对养鸡户参加合作社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农户;合作社;Logit模型;影响因素;江苏省;苏鸡
期刊
摘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云南省石林县阿着底村民族刺绣产品开发技术协会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机制,论证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促进少数民族妇女发展,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及其机理。  关键词:少数民族妇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区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030-02    一、阿着底民族刺绣协会
期刊
摘要: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党和国家基于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而制定的,该政策实施以来,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甚至有些地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严重。在对新乡、信阳等地的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基础上,对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的现状、流失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这一政策的完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大
期刊